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论泛起于20世纪90年代."独立"是它的本质特征,"批判"是它的外部表征,做公众的"意见领袖"是它的根本要求.在对待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上,"公共知识分子"同广大知识分子的立场是根本对立的.在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欲掌握"话语霸权"、成为独立的"意见领袖"的"最热切希望"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王乃圣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5):16-19,15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远见卓识的前瞻思维,而且还积极继承、吸收了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其价值取向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学者,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以救国为己任,通过分析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救国必须"新民","新民"必须新教育.他以包容的胸怀,"化合"中西文化教育凝练出他的"新民"教育宗旨,并从塑造新民的途径、新民的特性、新民的普及性以及新民的道德核心作了系统阐述.这一切"不在于它对教育有多少建树,而在于他的思想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问题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孙训华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57-58,61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产生过许许多多的先进思想家,其中郭嵩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公使,他对西方的亲身考察和了解对于当时国人而言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政治思想更是使中国的思想开始注入了一种新的血液."君民维系"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真正接触到近代西方的民主观念,从而也就揭开了中国近代走向民主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摩太的教民、养民、安民、新民"四民说",介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阐述了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主张变法实行新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民说"深刻影响了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蓝本."四民说"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评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时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是以做官为最大目的,所谓‘学而优则仕'是也."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贬谪的危险.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发现,许多做了官的知识分子都有遭遇"贬谪"的经历,有些人一生中遭受贬谪的次数多达三四次.从战国时代的屈原,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再到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等,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哪一个没有经历"贬谪"的遭遇昵?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贬谪"文学史也不过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文章来自现实生活对作家的触动而造成的作家思想感情的郁积.我们不妨就把与"贬谪"相关的文学创作称之为"贬谪文学".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代是中国"破旧立新"的时代,也是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又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叛离传统,走入西方,学习西方文明,以图改造发展中国社会.本文即以胡适和傅斯年为例,从他们幼时接受传统教育到青年叛离传统再到暮年回归传统,来分析"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与传统文化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分"是道家政治哲学的主要范畴,在道家思想发展的历史之维中大抵经历了"名分"、"性分"与"职分"的嬗变."名分"论的核心是君臣上下率性自然,各安其"名",各守其"分";"性分"论侧重于尊重万物与人的个体性,强调在对个体自性的满足中实现"自为自治";吸收合并了儒、法诸家思想的"职分"论则是君臣异"分"的政治职能观、君民悬命的政治主张和"守分如常"的政治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高力克 《政治思想史》2019,(4):53-67,198
梁启超的中国复兴之理想,徘徊于西方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儒家大同理想之间。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少年中国说",其中国史观之洞察全球化趋势的"世界之中国论",其追寻现代国民精神的"新民说",其文明高于富强的文明国家理想,其护守中华文化认同的"国性论",其晚年超克国家主义之新天下主义理想,凝聚着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毕生追寻的民族复兴理想。梁氏的现代中国想象,为我们在21世纪求索中国发展问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是通过汲取西方文化与文论的思想、思维及术语来与中国传统的意境论相融合而阐发出他的"境界"论的.这是一种不离传统、汲取西学、创造新话语的化西方文论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