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学作品以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因其审美性、多异性和隐喻性等特点,广受读者的青睐。在各类语文试卷中,文学作品阅读的分值一般是20分左右(文学名著阅读不计在内)。虽然分数占比不是最高,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一组能真实考查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素养的任务在一份试卷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等。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成为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相似文献   

3.
对文学作品来说,要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语),语言干瘪、无味,是很难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对叙事文学作品而言,所谓生动形象,就是要尽量写出叙述者的语气、声调、感情,让读者仿佛见其神态,体验其氛围。老舍先生说:“一篇作品需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  相似文献   

4.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为增强语言效果和塑造艺术形象,往往使用一些特殊的标点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其中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结尾叹号的运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吃透课文,就必须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进而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美的感染,领悟到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意义。而要让学生把握艺术形象,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感觉描写进行分析,则是重要的一步。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就必需具备“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等等属于“人的享受的感觉”。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所描绘的形象直接看得见,摸得  相似文献   

6.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正是文学作者驰骋想象的产物。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的思绪不受时空的限制而驰骋无边。这就使文学作品具有多层次、未定性的特征,其思想内蕴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蕴含在生动逼真的艺术意境中。  相似文献   

7.
一、《考纲》领悟关于诗歌鉴赏评价,《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  相似文献   

8.
一、快速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首先是通过文学作品语言,进行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然后凭借自己原有的审美经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判断。此后再进一步思索,反复品味,领悟叹赏,找到艺术形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体会其写作上的艺术技巧,从而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鉴赏上的愉悦。关于写作上的艺术技巧,可着重从选材剪裁、构思艺术、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但不要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其最有特点的一两点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总是用它的人物形象来达到反映社会、认识生活、激发审美情感的目的的。因此,如何理解《警察和赞美诗》中主人公苏比这一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挖掘苏比形象的内在意蕴和审美价值,就成了把握这篇作品的核心所在。我们在多年教研实践中认识到,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苏比这一艺术形象,有两个关键之处。 其一是,必须正确认识作者对苏比为进监狱安身而故意犯罪前的心态描写的作用。主人公苏比一出场,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作品的解读指导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入角色,领会艺术形象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形象精神交融,对作品的语言运用、情节安排等艺术特色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能够有初步的赏析和评价,就是抓住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根本,也就能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将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割裂开来的情况很普遍,结果一篇好端端的文学作品被肢解为一个个句子和词组,使生动的艺术形象变为干巴巴的骨架.学生也就根本不懂什么是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严重地削弱了英语教材的美感教育作用。大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有自然美、人物形象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等。教师应饱含激情地去启发、引导学生用心去体味、捕捉课文中的美。理解并接受其中美的意蕴。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审美教育的核心也正在这里。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当然,语言教学是主要的、根本的,不能以牺牲语言教学来迎合审美教育。那样只会是舍本逐末。我们提倡在完成语言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审美教育,这样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妙地运用好教学语言,以一种声情并茂的魅力引导和感染学生,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诗歌是用凝练、形象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高度反  相似文献   

13.
复习导引:关于古典诗歌鉴赏,《高考说明》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鉴赏是学生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生活和本质的认识,是学生健全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读者,从而发挥其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最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长篇神魔小说,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艺术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小说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憎恨逐美猴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61年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读了郭沫若同志的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叩一待后,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一篇选人中学教科书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在这个短篇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个穿着脏兮兮的长袍、留着长长的指甲的迂腐文人的艺术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大多是已有定论的名篇,这些作品除了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外,在艺术辩证法的运用上也堪称上乘,作家们运用辩证思维规律进行艺术构思,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丰富了文学作品艺术表现力,展示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生动多彩的艺术画面。  相似文献   

18.
鉴赏文学作品,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在鉴赏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的逻辑结论,我们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随着形象的展开而波动起伏;同时,我们又必然要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丰富和充实作品里形...  相似文献   

19.
文学鉴赏的双重功能□浙江省象山县爵溪中学丁锦伟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主要是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鉴别和欣赏,而艺术形象的塑造则是作者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形成主客观结合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里,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鉴赏答问什么是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