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童话故事为形式辅助作文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对作文的兴趣,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儿童对童话有特殊爱好。童话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让儿童编、写童话符合他们心理的发展规律。因此,儿童写童话必然促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和语言功能得到好的发展。基本做法如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童话的突出特点,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童话。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是编写童话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自弗洛伊德开始,童话在心理治疗中沿用已久.精神分析学派是把童话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最多的心理学流派.近年来童话的心理治疗作用再一次得到重视.童话是适合儿童心理治疗的有效工具.童话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童话具备投射测验的功能,能够投射出儿童自己无法说清的情绪和内心困惑;童话能够处理儿童的心理情结,帮助儿童整合与理清混乱的情结,并且促成儿童的心理成长;童话中还隐藏着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与人交往的典范,儿童通过对童话的阅读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成人世界的经验,由此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童话与儿童的联系似乎是天然的,这从儿童对童话的迷恋上可见一斑。为何儿童对童话会如此痴迷呢?这或许是童话教育中最基本却又最易被忽视的问题。心理分析理论可以从崭新的视角来对童话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艺术教育时,正视儿童天性和审美心理,并以此为逻辑起点,用童话激活学生潜在艺术灵性,让艺术教育儿童化和娱乐化。通过“演的童话”、“唱的童话”、“跳的童话”和“画的童话”创设童话化艺术教育氛围,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激发儿童的艺术情感等多元艺术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理分析理论对童话故事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思考:童话的内容反映了儿童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冲突,是儿童迷恋童话的重要原因;童话的结构体现了儿童的自我矛盾逐渐解决的过程,显现了童话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童话的幻想性说明了童话对儿童心理成长产生作用的心理学机制.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把童话运用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  相似文献   

6.
非凡想象     
心理童话兼具“心理”和“文学”的双重属性,它用充满奇思妙想的文字,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抚慰着成人的心理创伤。琳达·汤普森(Linda Thomson)是美国医学催眠学会主席、儿童心理学大师、畅销书作家,她开创了心理童话创作之先河,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影响力很大。心理童话的创作门槛很高,它不仅需要很好的心理学功底,还需要具备文学等其他多种人文学科的素养和创新表达能力,所以此领域的专业创作者寥寥无几。近年来,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无智不仅坚持和继承了心理童话这种珍贵的文体创作形式,而且其作品图文融合,给心理童话创作插上了表达的羽翼,丰富了心理童话的表达形式。为此,本刊特开辟了“心理童话”专栏,以鼓励心理童话创作,发掘优质的资源,为人们的心理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7.
童话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因此,儿童对童话有着特殊的爱好。可以说,儿童写童话是一种心理需要,可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编写童话故事应该从低年级学生抓起,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下面我谈一谈关于指导低年级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几点看法。一、巧借道具,启发想像。没有想像,就没有童话。儿童的天性正是富于幻想,喜好新奇,而低年级学生的想  相似文献   

8.
童话承载着人们对儿童的深切关怀与成长期待,也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出生命个体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成长节律。本文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为指导,发掘童话对儿童发展的隐喻价值,分析世界童话中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探寻童话对于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
童话具有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曲折离奇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心理爱好等特点,采取读、讲、演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童话,以提升童话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关于童话的心理机制以及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在众多的研究中,精神分析理论的阐释较为深入。精神分析学家从无意识的理论出发,认为童话故事蕴涵丰富的意义,反映了人类心理最原始的意识,所以了解精神分析理论关于童话意义的阐释对于了解儿童心理,促进儿童人格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童话遗产是童年时代的一种梦幻艺术,其传统形象充满了神奇的幻想,蕴藏着丰富的集体无意识,儿童时代所有的激情和幻想都可以在其中得到投射和外化;其深层结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构,与儿童审美心理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其动态性、体验性和亲情性语言契合着儿童的接受心理,因而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力工具,童话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但在今天,童话的讲述传统逐步被阅读所替代,它的价值和魅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当代儿童的审美教育中,还原童话的口头展演传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王晓娟  蔡锦珠 《教师》2012,(14):76-76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孩子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因此孩子们都爱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优美的童话课文。在童话教学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揣摩儿童的心理,研究儿童的认知水平,激发儿童的兴趣,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真正提高童话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童话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幻想性.童话的幻想美具有特殊的功能:第一,童话通过幻想张扬与提升儿童的幻想天性,对儿童幻想天性的张扬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民族创造力的张扬;第二,宣泄与补偿儿童的游戏精神,童话与儿童游戏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有未来实践的社会内容和释放心理能量的双重功能,使积淤于儿童内心中受到压抑的冲动得以宣泄,无法满足的欲望得以补偿.  相似文献   

14.
杨文华 《文教资料》2011,(10):18-19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他在童话中把现实生活、个性化的诗引进了童话创作。安徒生童话背景下的中国童话,在吸收了安徒生童话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中国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加入了本民族的一些特有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童话。  相似文献   

15.
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儿童的思维明显带有童话特点。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教学童话故事,就要遵循这一心理特点,充  相似文献   

16.
从文本层面看,幻想和隐喻是童话参与"隐含读者"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书写策略和美学追求。幻想为儿童进行游戏、释放心灵提供了曼妙场所。儿童审美心理隐喻和成人理性隐喻的完美融合,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了童话基本的教化模式。从接受层面看,这种美学追求对"实际读者"具有比较好的交互性。在实际阅读中,童话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召唤"儿童;儿童自由能动地结合自身经验、情感、体会和理解对童话中的空白和不定点进行填充。可见,童话以审美的姿态关照儿童世界,为儿童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审美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7.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决定了童话的审美功能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童话教学应从儿童天性出发,建构起培养儿童审美素养的教学框架。初次阅读童话,应挖掘学生潜藏的审美直觉力,并展开引导;深入阅读,要尊重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创造性阅读,要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文以载道”,重视知识传输。有些人将童话、神话和其它神异的故事看作“猫话狗话”、“鸟言兽语”,担心让儿童读这些东西会把儿童培养成“猫化狗化的国民”。历史上如此,现在竟还有这种杞人忧天的好心人士。儿童具有游戏的、梦想的、童话和神话的心态。童话、神话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它们可以满足儿童深层的心理需要,因而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低年段阅读范围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充满了童真童趣。童话作为低年级孩子的一种重要阅读体裁,孩子们都愿意都喜欢去读。辞书上是这样给童话下定义的——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因此童话阅读教学时要遵循童话这种文体的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对童话的喜爱阅读的这种心理,才能达成我们理想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0.
童话在为儿童提供阅读快乐的同时,也促进儿童认识自我并更好地生活,进而发展儿童的人格.裸读童话要从言语形式入手,进行内涵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读童话时,要抓住其话语方式主要表现为反复强调、反语讽刺、夸张具有戏剧性、运用想象与联想以及故事具有虚构性和隐喻性等特点,品味与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人性问题,促进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与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