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前言:《渔夫和他的妻子》是《格林童话》中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忠实善良的渔夫,他在大海里捕到了一条有魔法的比目鱼。当渔夫把鱼放回大海后,他的妻子一次又一次地让他去求比目鱼,以满足她无穷无尽的要求。1钓出比目鱼从前,有一个渔夫,他和妻子一起住在海边一间又脏又乱、破旧不堪的小渔舍里。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去海边钓鱼,从不愿休息。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我津津有味地阅读了《格林童话》,其中《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我一连看了四遍。《渔夫和他的妻子》讲述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在海边偶然钓到了一条  相似文献   

3.
《考试》2011,(12):26-26
从前,有一位渔夫,他有一个很丑的妻子。他们家里很穷。一天,渔夫捕到一条金鱼。但这条金鱼会说话:“请放我走吧!我会报答你的。”“啊,我的天啊!,’渔夫吃惊地叫道,“别担心,我不会吃一条会说话的鱼的。”于是他把金鱼放进了水里。渔夫回家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非常愤怒。“你多愚蠢啊!”她说:“看看这个破草屋,到海边去,向金鱼要一间小木屋。”于是渔夫来到海边。“怎么啦?”金鱼问。“我的妻子想要一件小木屋。”渔夫说。“别担心,她会有的。”渔夫的妻子得到了一间小木屋。但过了几天,她对此感到厌倦了:“告诉金鱼,让它给我一座宫殿。”渔夫又返回海边。他的妻子得到了一座宫殿。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金     
曾经读到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的曾参。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意带他去,便对儿子说:“你在家里好好玩,等你妈妈回来,把家里的猪杀了煮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来是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也就忘记了。没想到,曾参却真的把猪杀了。妻子从集市  相似文献   

5.
“六一居士”古代有位给谏大夫,亲自送儿子去应试。这儿子错字连篇,他的妻子倒是才女。试题是《孟子·离娄上》中的话,他竟将“豺狼”误作“才郎”,将“权也”误作“犬也”。学政初不知他是给谏之子,将他评为六等。后来知道了,改为一等。此事传出去后,许多人很气愤,有人在他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了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渔王的故事》,大体意思是说:有一个渔夫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尊为“渔王”,他把自己常年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儿子们。可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普通渔民的儿子。原来,渔王为了让他的儿子们少走弯路,一直只传授给他们技术,却没有把教训传授给他们。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穷人》一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生活十分穷困的情况下,同情、关心并收养了邻居西蒙遗留的子女。课文朴实、生动,读后给人以心灵美的教益。课文的主人公——渔夫的妻子桑娜,是一个朴实勤劳善良可敬的妇女。桑娜出现时,正“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在她的操持下,这间渔家小屋“地板  相似文献   

8.
快乐的理由     
快乐的理由其实很简单。近日,读到一篇关于快乐的文章是这样的:一位作家移居美国,他的儿子在美国出生,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儿子的思维方式常常令这个当作家父亲吃惊:有一次,正受案牍劳神之苦的作家,见儿子放学笑嘻嘻地回来,便奇怪地问, “什么事把你乐坏了?”儿子却说没什么事, “没什么事,那你乐什么呀?”“如果非得有快乐的事才乐,每天有那么多快乐的事吗?没有开心的事整天绷着脸不难受?”父亲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又问是谁教的,儿子说,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有人教吗?作家目瞪口呆了。在儿子的启发下,作家学会了找理由让自己快乐,愉快的情绪使他写下了大量的作品。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渔夫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过来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而在这里浪费时间?渔夫说: “为什么要去工作啊?”富人说:“赚钱。”“那有钱可以干什么?”富人说:可以周游世界、休闲渡假啊!渔夫说: “那么,我现在又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9.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渔夫,是远近闻名的捕鱼高手,他有非常丰富的捕鱼经验。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捕鱼高手,他每次捕鱼回家都要告诉儿子:怎样才能捕到更多的鱼,怎样防止触礁,怎样避开鲨鱼……后来渔夫老了,就让自己的儿子去捕鱼,可是他的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下册课文《渔夫的故事》中有这么一句话:渔夫叫道:“好倒霉啊,碰上我来解救你!是我救了你的命啊!”这里的“倒霉”是指渔夫的运气不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遇事不顺心,机遇不好,运气坏叫做“倒霉”。  相似文献   

11.
渔夫与神像     
渔夫又出海了,他已经连续七天没打到鱼了,他的妻子告诉他,再打不到鱼,就不要回家了。第一网下去,什么都没有。第二网下去,还是空空如也。渔夫绝望了,他跪下来向海神膜拜,祈求海神让他能打些鱼回去。第三网下去。好沉,一定有鱼,渔夫兴奋极了。他用力拉网,网上来了,不是鱼,是一尊神像,渔夫好失望。渔夫带着神像回家了。“你打上来的这是什么?”他妻子暴怒了“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你却打上来这么个东西!嫁给你真是我的不幸!”渔夫无语,转身又去出海了,那晚海风呼啸,巨浪滔天,渔夫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妻子听到丈夫葬身海底的…  相似文献   

12.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渔夫,是远近闻名的捕鱼高手,他有非常丰富的捕鱼经验。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捕鱼高手,他每次捕鱼回家都要告诉儿子:怎样才能捕到更多的鱼,怎样防止触礁,怎样避开鲨鱼……后来渔夫老了,就让自己的儿子去捕鱼,可是他的儿子每次捕鱼回来不是没有鱼,就是很少的几条小鱼。老渔夫悲哀地想:我已经把所有成功的经验都告诉了自己的儿子,怎么我的儿子还这么没用呢?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学生在教师面面俱到、点滴不漏、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下.课堂教学总是显得顺畅、完美,学生也很少出错。可是,学生一旦离开教师就无法独立思考,结果错误连连。  相似文献   

13.
留美教育博士黄全愈在其著作《素质的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他把儿子矿矿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班学习的故事。故事讲道,儿子矿矿去了不到五次就不想去了。矿矿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好!’好什么好?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4.
故事接龙     
第一季度(1~3月)接龙“渔夫的故事”续文: 渐渐地,他睡着了,而且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小岛,岛上有花,有草,还有很多水果树。看到这么美的岛,这么多水果,他赶紧摘下帽子往里装水果……呜!呜!渔夫被这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睛一看,天亮了!不过刚才是什么声音呢?他瞅了瞅四周,“啊!”渔夫叫了出来,原来是一艘轮船。他赶紧脱下红色的外衣,不停地挥舞。轮船上的人们终于发现了他,把他救了上来。此时,平安无事的渔夫十分高兴。第二季度(4~6月)接龙“没尾巴的狐狸”故事开头译文:由于自己的尾巴,狐狸总是被别的动…  相似文献   

15.
留美教育博士黄全愈在其著作《素质的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他把儿子矿矿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班学习的故事。故事讲道,儿子矿矿去了不到五次就不想去了。矿矿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好!’好什么好?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6.
《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第三段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作家惜墨如金的四次“沉默”,对人物的刻画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儿子自小就特别依恋妻子,生下才一个多月时,我想抱抱他,不到3分钟,他不是尿了,就是大声地哭,好像是我掐他一样。可到了妻子手里,立刻不哭了。孩子就干脆由她照顾,让我买菜洗衣做饭拖地照顾他们母子俩。平时,我出差一个月,妻子说儿子哼都不哼。而妻子下班回来迟了或晚上去公司加  相似文献   

18.
哪来的警车     
一天,我带着儿子与朋友在一家餐馆就餐。期间,朋友说要去洗手间,儿子自告奋勇地带她去。过了好久,只见儿子兴冲冲地拿着一辆玩具警车回来了。“哪来的?”我问。“是阿姨自己给我买的。”原来儿子对朋友说今天是他的生日,朋友就带他到旁边超市选了一个礼物。其实那天根本不是儿子的生日。我当时非常生气,但顾及儿子的自尊心,我没有拆穿他的谎言。回到家,我一边分析儿子行为的原因,一边思考着即将进行的谈话。“儿子,到了讲睡前故事的时候了。”儿子非常高兴地等我讲故事。我给儿子讲了《狼来了》的故事,然后问:“为什么狼真的来了却没有人去…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渔夫怎样机智地战胜魔鬼的故事.为了把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多次运用悬念、伏笔和延滞情节发展速度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艺术魅力.故事一开始,就交待了渔夫奇特的捕鱼规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网”.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悬念,吸引着读者对渔夫撒网捕鱼的关注.接着写渔夫一天早上捕鱼,前三网“什么都没捞着”.由于渔夫每天“至多撒四次网”的规矩,因而使得读者对第四网特别关切.“第四次把网拉拢来的时候,他觉得太重了,简直拉不动.”这一句初步点出了第四  相似文献   

20.
儿子什么都好,可就是不肯自己洗脸。为此,我绞尽脑汁,“软硬兼施”,但是却总不尽如人意,不是把水洒了一地,就是弄了一身。就在我无计可施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对付”儿子的最佳办法。五一节,应邀去朋友家参加婚礼,儿子也要去凑热闹。妻子没法,赶快给他进行一番包装。就在这时,电话铃响了。妻子扔下刚擦完的一只皮鞋接电话去了。我进门发现儿子却在擦另外一只皮鞋,弄得满手乌黑,脸蛋花花的,走近一看,好家伙,鞋里鞋外全是鞋油,看好哪里就擦哪里,干得特起劲。我走过去问:“儿子,告诉爸爸,你怎么自己擦皮鞋?”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