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关键,也是重中之重。让中职生学会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必须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去珍惜他人。所以,要想建和谐社会必须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先自己和谐。因此,中职生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面对中职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淡漠、无视、无知,作为德育老师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看到他们因为无知才无畏,因为狭隘才偏见,因为自卑才自傲、因为浅薄才喧哗。面对这样一群年轻气傲,无知胆大,自欺欺人的在害己害人的挥霍生命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师长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活才对得起自己和他人。这是我们生命教育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关于自杀的新闻越来越多。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物)生命的暴力。二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或自杀。不难看出,暴力事件的两个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必然相伴随着对他人(物)生命的轻视;对自己的身体缺乏尊重和珍惜,必然漠视他人(物)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长久以来只承认一种"成功",而否定其他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内心。我们长久以来以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听来自"过来人"的每一句规劝和告诫。我们长久以来都陷入对他人光鲜生活的羡慕,想走他人走过的路,到达他人所在的地方。我们长久以来都忽视的一个简单的真理是:每个人选择的路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相似文献   

4.
研究把诚信与偏见相结合,得出:人们在对他人的诚信度进行评价时,确实存在诚信评价偏见,包括:正向诚信评价偏见和负向诚信评价偏见。为保证诚信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在进行诚信研究时应把诚信评价者自身的偏见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5.
正"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最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写的《看见》,主要是作者的采访经历,通过一些自己的采访,在呈现事件起伏的同时加入很少的自我认识。书中很多故事,一些事件读起来内心挺压抑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尤其是对与自己关系很亲密的人,往往在爱的名义行的却是仇恨之实,这就是所谓的"爱的谎言"。它使我们常常会伤害到他人而自己尚懵然无知。我们只有剥开事情的真相,了解到这一点,才能走出"爱的谎言"。  相似文献   

7.
身体是每个人自我的标志性特征,身体意向涵盖了个体对自己身体特征、外型容貌的客观认知与了解,以及主观层面的评价和感受。对身体意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层面能否健康发展;对外表吸引力的肯定程度,是青少年建构身体意向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有效预测其同伴互动关系发展的主要考察因素。偏见和歧视、社会影响和人际知觉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青少年身体意向的建构。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发挥德育的功能,正视大众传媒和重要他人的效应,审视"多数的无知"的消极影响,消除"偏见"与"歧视"引发的态度问题,引导青少年获得客观全面的自我认同、积极正向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8.
"3 2"、"五年一贯制"学生在现在的高职院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数量存在,但是当部分高职院校老师一提到这些学生时,他们总是摇头感叹,"这些学生真是太差,没法教"、"他们简直是社会的垃圾"……这些学生真有他们形容的那么差吗?是偏见,还是事实?我们都强调尊师重教,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但老师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又有没有充分关爱学生、重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呢?为什么学校老师会对这些学生产生如此偏见?我们应如何正视这些偏见呢?  相似文献   

9.
人格的自我知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思维、情感、声望及行为模式的自我知觉,通常借助于内省、行为的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获得。人格的自我知识与行为表现之间有适度的相关,人们对自己的人格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其准确性随人格维度而变化。受信息障碍和动机障碍的影响,人格的自我知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自我知觉中的盲点和动机性因素使人们不可能像陌生人那样不带偏见地判断自己的人格,人格的自我知识与他人知识具有不对称性。为了提高人格自我知识的准确性,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降低自我保护动机、运用正念技术以及坚持做自己是比较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弄清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后进生的基础。一般来说,后进生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思想上后进的学生,另一类是学习上后进的学生,第三类是思想上、学习上均后进的学生。然而,后进与先进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我们能满腔热情,对“症”下“药”,后进生这块“坚冰”就会被我们爱的火焰所融化。下面就我几年来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谈谈转变后进生的做法。一、认识上忌偏见。有的班主任对后进生常存在偏见,总认为他们“一无是处”,甚至不可救药,因而歧视他们。这样,当后进生发现老师对自己存在偏见,老是以老眼光看待自己时,就会很容易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甚…  相似文献   

11.
《出国与就业》2008,(2):14-15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把关怀和帮助他人的琴,这个琴弦是需要撩拨的。我们时不时地参与帮助他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自己,时不时撩拨琴弦,会使自身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王力民  相似文献   

12.
高敏 《家长》2008,(Z1):71-71
"我能"、"我可以",这是一种勇敢;而大胆地承认"我的确不会",这也是一种勇敢。勇敢地承认"我的确不会",及时地向他人寻求帮助,这会让我们更好地反省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会让自己变得坦然和释然,也会为自己创造一个贴近他人心灵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1.认识上忌偏见。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常存在偏见,总认为他们“一无是处”,甚至“不可救药。”这样很容易使后进生感到前途渺茫,因而自暴自弃。因为当他们发觉老师对自己存在偏见,总是用老眼光来看待自己时,就往往会丧失自尊心和上进心,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后进生虽然毛病多些,但只要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他们,善于发掘他们身上闪光的火花,并满腔热阮地帮助他们洗掉身上的污垢,  相似文献   

14.
张红 《文教资料》2008,(33):37-38
千百年来人们对"灰姑娘"的现象都存在难以割舍的情结.从格林童话中温顺美丽的灰姑娘到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伊丽莎白,同样是"高攀"上了贵族,最终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但这二人的性格,爱情婚姻观却有着天壤之别.这样两种"灰姑娘"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给了我们一些关于生活、爱情、婚姻的感悟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感恩"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中华民族素有"感恩"的传统,表达了人们对他人帮助、对社会关怀的美好感情. 感恩是情感需求的满足 人,离不开群体,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巨大链条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间为他人付出.而我们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受到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等.整个社会就是在这种不间断的付出与获得的循环中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人"出自<庄子·应帝王>.在此篇中,"非人"的使用范围是政治领域,是庄子在政治主张上所排斥和摒弃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根源于"非人"的认识方法,表现有三:"我"对自我的偏见、"我"对他人的偏见、"我"对他物的偏见.要解构这种思维,人就要看到世界在存在论上"道通为一"的本有状态,以"以明"的方法重新审视人和世界的关系.破除这种思维误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人最终达到"逍遥游"的理想状态,而这也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与真谛.  相似文献   

17.
正亲爱的读者朋友,当我们这一次在这份刊物上相逢时,崭新的一年已经开启。新年伊始,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些美好的企盼。最朴实的企盼,莫过于希冀自己和世界有所改变——改变自己的形象、习惯、态度、志趣、言行,改变世界的失序、不公、丑陋、黑暗、冷漠,让一切朝着向上的、理想的方向发展。而所有的关于改变的企盼都会有一个原点,那就是将改变付诸行动之前的还不够美好的我们自己和周遭的世界。认识我们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是改变发生的起点。然而,认识自己和世界何其难!难的地方主要在于对我们自己和他人作为"人"的认识,我们很难作为旁观者来认识自己,因为我们很难完全跳出自己的局限;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又很难认识他人,因为我们无法完全身受他人的处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人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如人们所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雷同的一对叶片;人海茫茫,教师找不到个性完全相同的学生,自然也就寻不见对任何学生都适用的教育方法.很多教育失误都是由对学生的偏见引发的,我们所理解的"偏见"就是用旧框框、不客观的眼光来判断人、物或形势.显而易见,教学偏见就是指与教学相关的偏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状况,而对学生采取的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有句名言,“人以他人为地狱”,其精辟之处是概括了世界对个体的影响——即人们是通过他人“看到”自己的,既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异化出他人画出的地狱般的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的肯定,变成美好而智慧的自己。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人以他人为天堂”。  相似文献   

20.
大陆学人一直认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存在偏见。其政治偏见(反共立场)确实存在,应该批判,但是其所谓"艺术偏见"还应该具体分析,夏志清用西方传统的批评理论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与左翼文学理论大相径庭,当然评价结果也迥然不同。但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体现的批评理论及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