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赵淑媛 《文教资料》2010,(33):38-41
非语言交际行为和语言交际行为共同传递着交流的信息和情感。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旅特性。本文剖析了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物品表现”的多种形式及其在交际中的功能,强调了在研究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有关日本人“物品表现”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其中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非语言行为不能与文化分割,所以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非语言语用失误。本文试图从身势语。副语言,客体语以及环境语等方面来探讨非语言语用失误行为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差异,并对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非语言交际为切入口,阐述了日本人体态语的主要表现形式:面部表情、手势和身势、视线接触、体距和体触等,并分析了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原因。同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交际能力,还要了解对象国的非语言行为,避免由于文化上的冲突导致交际障碍和误解。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感情和传输信息的媒介,交际中所使用的交际工具除了口头语言,还包括体态语等非语言行为或手段。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之一的环境语,将中英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阐述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文化信息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1]萨莫瓦尔说:"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时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人往往重视语言的正确运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实际上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它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根据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1)体态语;2)副语言;3)客体语;4)环境语,本文试从手势语、眼神交流、体触行为等方面研究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减少由此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干扰,以促进人们之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杨隽 《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81-282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人类的日常交际中,所有交际信息基本上是通过非语言传递的。可见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体态语"同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体态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往往会产生误解。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减少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非言语行为交际为语言交际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非言语行为交际作为信息传递途径的重要地位。列举很多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的例子,讨论非语言行为交际及其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非语言行为交际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以中西方交流中常遇到的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为例,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对于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差异现象,提高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让学生更多地意识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体态语(也就是所谓的肢体语言)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非语言交际同语言交际一样,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打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烙印.从人际交往的距离、姿势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对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体态语进行异同比较分析,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非言语行为交际为语言交际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非言语行为交际作为信息传递途径的重要地位.列举很多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的例子,讨论非语言行为交际及其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非语言行为交际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交际通常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中国和西方在非言语行为上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通过不同的手势或动作传达相同的信息,和同一手势或行动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不同的意思。本文对比研究了中美两国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非言语交际形式的不同。首先介绍了身势学相关概念,然后从体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触摸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异。从而得出了启示:我们必须注意本土语言和目标语言中非言语行为的差异,并在跨文化交流中加以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2.
非语言文化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其中包含交谈者的行为特征、性格及潜在意愿等信息,它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反映。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国家的非语言文化交际各具特色。中俄两国在非语言交际中既有相似点,又有各自独特的特征。本文对中俄两国非语言文化交际进行对比。阐述两国非语言文化交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非言语行为交际为语言交际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非言语行为交际作为信息传递途径的重要地位。列举很多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的例子,讨论非语言行为交际及其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非语言行为交际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家伯德惠斯特尔(Rayl Birdwhistell)曾对同一文化系统中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西方学者所作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表明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认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才能找到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克服策略,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国外一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传递的信息仅是一小部分,而非语言因素传递的信息竟占交际信息总数量的65%以上。如伯德惠斯特尔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①。中国人常讲的“仪表、举止、谈吐”中前二者都属于非语言范畴。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可见,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人们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和非…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共同完成人类的交际活动。其中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导致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本文从身势语、手势语以及体距和体触行为三个方面介绍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突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以便加强交际特别是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有语育行为用来传递信息,而且非语言行为也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由于国家、文化、风俗不同,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种非语言行为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就中国入和英国人对非语言行为中的拥挤现象的不同态度,并从英国人的视角透视中国人的拥挤现象来说明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交际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红 《教育与职业》2006,(21):191-192
传统的日语教学单纯强调“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中日跨文化交际对高素质日语人才的要求。现代日语教学应以中日文化差异为出发点,广泛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差异,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及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努力使学生形成对日本文化应持有的积极理解的态度,培养学生进行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适应能力和技能。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家伯德惠斯特尔(Rayl Birdwhistell)曾对同一文化系统中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西方学者所作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表明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认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才能找到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克服策略,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中外学者给“非语言交际”下了不少的定义,有的非常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通过言辞传递的信息”或“非…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规约在不同文化里的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甚低,很多学校日语教师将精力用在语言形式上,而忽略了文化规则对语言实际运用的影响。本文从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习惯的差异着手,分析了如何正确运用日语和日本人进行交往以及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