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封闭的自我设计,而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自我不断消解与动态生成的过程。“命令无法完成改革。”是任何改革的第一原则。我想: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制度、培训、考核所无法真正实现的。因为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有赖于人的先天素质与外部环境,而且有赖于人的自我意识、自由选择、自主实践与反思,即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自觉意识。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中小学教师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而自我选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觉超越。自觉超越,理应成为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创造超越性和独特性四方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表现为以专家型、专业化作为自我主体性发展的目标和核心,自觉反思是教师主体性成长发展的主要途径,自我的终生教育是教师主体成长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张伟 《中学教育》2009,(10):50-55,63
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自我超越”的思想和理念,对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观照和指导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我们主要要做到“三个超越”,即超越“职业境界”,努力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精彩;超越“心智模式”,不断克服旧有的观念与经验;超越“个人愿景”,让个人积极融入团队和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4.
秦德林 《江苏教育》2007,(13):22-24
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中小学教师适应教改需要、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举措;是中小学教师实现生命价值、升华主体境界的明智选择;是中小学教师获得教育成功、享受教育幸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其自身素质,尤其是创造素质的不断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使教师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基本要求是其主体素质持久、全面、和谐、自主的发展。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如可持续发展意识淡漠、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差、教研能力差与教研水平低等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四点应对策略:1.树立终身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促使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转化。2.构建“学习型”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3.养成勤于反思的职业品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4.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6.
生命哲学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中小学教师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生命哲学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主体性表现为生命体意识的觉醒、自我发展的自觉和生命意义的绵延.当前,中小学由于过度强化学生主体遮掩了教师生命体、教研不当分离限制了教师自我发展,推崇分数本位忽视了教师生命意义.通过给予人文关怀,促进教师生命体意识的觉醒;唤起研究意识,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肯定教师生命意义来促使教师的主体性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7.
学习的自主性,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自我支配意识和自觉控制能力,能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质疑、探求、调整和控制, 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潜能。即学生具有探索和求新的学习品格,包括对书本知识的超越,对教师教学的超越,对自我学习现状的超越。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专业成长看 ,可持续发展是他们潜能不断激活与唤醒并进行终身学习、推进创新教育、升华主体境界的明智选择。为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教育必须尽快实现结构重心上移 ,模糊职前与职后教育界限 ,以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张琮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11):113-116
时代的发展使教学必须保证既让学生得到发展,又不能忽视教师素质的提高。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只能靠自我。教育行动研究是让教师在职业上逐渐走向完美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教育行动研究主体的意识自觉与共自我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构成动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于终生学习的意识、能力与水平,而驱动终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对新知识、新成果的不断追求;其外部动力,则是适应与超越人才需求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具有学习的反思性、探究性、实践性以及过程的动态性、开放性、发展性特征。任何有效的继续教育必然是能够成功地转化为个体独立探索与研究、终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绝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通过积极开发中小学教育教学课程资源,进行实践反思、探究学习,坚持学以致用、研以致用,才能真正引导教师提高素质,应对…  相似文献   

11.
乔伟 《天津教育》2014,(23):29-31
我校以“关注师生生命发展,立足师生幸福、培育师生梦想”的校园文化积淀,确立了“生态教育文化”的办学特色。“生态教育文化”是一种崇敬生命、回归自然、尊重个性的文化,倡导协作分享、和谐共生,促进师生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入,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教师个体通过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调适,自觉主动地提升专业素质和追求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超越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指中小学教师为适应中小学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证其主体素质全面、和谐、自由和持久的发展能力不受损害的发展。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诸环节中最具有动力作用的一个环节。在积极创造和谐社会、大力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内部驱动,也需要外部推动,它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蒋忠 《青年教师》2005,(8):45-47
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指中小学教师为适应中小学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证其主体素质全面、和谐、自由和持久的发展能力不受损害的发展。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诸环节中最具有动力作用的一个环节。在积极创造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正>建设教师成长文化,需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即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自我成长,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建设教师成长文化,旨在让教师平等分享成长机遇,形成"人人有成长,人人能成长"的发展理念。一、理解成长核心理念,满足成长机遇的人人需求在知识爆炸、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15.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教师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包括重视自我规划、提倡自我反思、强调自我监控、鼓励自我超越;其自主学习的具体途径包括学历教育、校本培训、反思实践、广泛阅读、自发研修等。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是"人"的自觉,其本质是主体的"自我反思性构建",自我超越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义。"文化自觉"与教师教育场域之间具有的内在耦合性及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诉求是促发教师教育文化自觉命题的"双轨"动因。教师教育文化自觉的向度、意涵、基本价值构成等体现为"文化自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教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释放或表征。从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出发,"文化自觉"应为教师教育实现21世纪"人文重建"使命的实践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英语教材要选择地道、生动的材料,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教师的素养也很关键,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18.
论自我超越     
求新、进取、追求完美是人类特有的本质之一,由此人便具有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品格。自我超越的品格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辩证法在人类思维过程中的自觉运用。自觉地树立起自我超越的观念,才会充满朝气,永不满足,勇往直前;才会使人的思想与实践不断升华到更高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理念教师发展力就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更新、不断超越的能力。一所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看其有无核心竞争力。而学校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师的自我发展力。因此,发展教师已经成了教育中越来越被广大  相似文献   

20.
普通中学的教师自能发展就是指主体自主发展和能动发展。自主发展是指主体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发挥自我的主动性,自己寻找发展的空间,自我探索发展的路子,自己选择发展的目标,建构具有个性化的自我。能动发展是指主体自觉努力、积极进取,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自觉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教师自能发展是新时代教师发展和提高的必然取向,是新时代教师作为个体的人和职业的人建构良好素质的有力手段。那么,教师如何“自能”发展呢?我们就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