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这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常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及其基本概念"空白"与"未定性"、"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以及接受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随后本文采用了两篇译文,卜立德和王宏分别英译的《柳敬亭说书》。通过分析,在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层次方面卜译的理解比较准确;卜译在语法和惯用法选择方面更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保持"审美距离"、增加读者审美经验方面,王译更多地采用意译,而卜译更多地采用了直译,并保留了原文的一些意象以加强读者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了解,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角度研究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英文诗集《飞鸟集》。通过对读者视野期待的分析而寻找译者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翻译,在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也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超出其期待视野的信息,从而使读者扩展原有的期待视野直至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5.
周能为 《海外英语》2013,(7X):154-155
该文探讨接受美学关照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趋势。接受美学关注读者主体性,强调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发展变化。归化翻译法虽然使译文亲近了目的语接受者,却忽略了其主观能动的创造性。因而,在顺应读者期待视野变化的基础上,又能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视域的异化法将更加受到译者们的推崇和青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基础上,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关学理论。运用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和“空白”两个核心术语,从不同时期译者和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以及“期待视野”下译者处理“空白”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处理译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秀群 《海外英语》2013,(22):186-187
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是意义未定性和读者期待视野。诗歌语言的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意义空白和想象的空间。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使译者对原诗有不同的阐释,从而给出了不同的译文。该文从语用模糊、意境模糊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对《江雪》的四种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出古诗英译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强调文学作品是读者和文本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在当今文坛引起了很大震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了期待视野,而这正是神农架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莫军苗 《考试周刊》2009,(34):29-30
姚斯和伊塞尔确立的接受美学方法认为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正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暗合,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期待视野,拉开了审美距离,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1.
朗费罗认为美国诗歌的创作与本土化密切相关。没有本土化的诗歌因素很难代表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朗费罗自始至终将诚实勤奋、使命意识、"天职"这些清教的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为美国诗歌本土化创作探索一条新路。朗费罗诗歌本土化写作实践探索将清教思想作为美国精神的一个部分,同时为美国文学民族化奠定基础,而这些又与朗费罗的家庭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谈英国诗歌对朗费罗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在19世纪的美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朗费罗的诗歌总体特征是对英国诗歌传统的模拟。在诗歌体裁、题材、句法上,朗费罗都受到英国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的朗费罗在国内和国际上皆有美誉。世界文学尤其是欧洲文学的精髓成就了朗费罗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是朗费罗的杰出成就使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朗费罗的诗作体现了世界文学的生产、翻译和流通的完整过程,其科学实践模式为世界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学理支撑,为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观念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朗费罗是美国第一位职业诗人,他的诗歌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魅力永存。商籁体(sonnet)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也叫十四行诗。朗费罗的商籁体诗歌因袭了意大利皮特拉克诗体,主题沿袭了传统的题材,情调忧郁、感伤,意象主要是大海。  相似文献   

15.
朗费罗是19世纪中期美国久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中,有不少禅境、佛味隽永的诗篇,读之清醇澹泊,不沾一丁点儿的世俗气,带给人纯美的享受。朗费罗诗歌的禅境佛理体现在他的诗简洁押韵、口语化、通俗易懂,符合禅门提倡的"本色"要求,同时诗歌中闲适的人生追求和"空"、"寂"的意境设置,也体现诗人高、远、幽、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柳士军 《培训与研究》2006,23(7):13-14,36
在19和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中,朗费罗与弗罗斯特的影响力是持久而且又有争议的。本文对朗费罗与弗罗斯特的诗歌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的诗歌在语言、背景、形式、创作方法和主题的升华上有很多相同之处:语言上都以质朴、清新、优美著称;以美国新荣格尔为背景;采用传统诗体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17.
美国19世纪诗人朗费罗在诗歌创作中采用戏剧化的叙事策略,包括戏剧对话、戏剧独白、戏剧冲突、戏剧场景以及戏剧情境等,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各种文学艺术形态之间互相渗透会为彼此带来巨大的活力,戏剧的艺术技巧与诗歌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朗费罗诗歌所具有的戏剧性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凸显了诗歌的主题,使这些诗的价值内涵扩大了。  相似文献   

18.
刘娟 《沧州师专学报》2011,(1):38-39,51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质朴单纯,韵律优美,看似平凡却蕴含人生哲理。《我逝去的青春》抒发了诗人对已逝青春的悠悠思念和淡淡哀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该诗进行分析,认为隐喻、倒装、典故及重复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有力烘托了整首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清季官僚董恂在国运衰微的大势中无显赫“政绩”可言 ,却在文学领域作出了可观实绩。其任三口通商大臣 ,总理署治事期间 ,曾因亲手翻译美国诗人郎费罗的《人生颂》 ,而成为“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的第一人”(钱钟书语 ) ,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值得书写一笔。  相似文献   

20.
潘方方 《海外英语》2011,(8):310-311,313
该文试采用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作为文体分析模式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朗费罗的《奴隶之歌》,分析及物性六种过程在诗中的分布以及各过程对展现奴隶形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朗费罗诗歌研究视野,同时也希望《奴隶之歌》能够得到更多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