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热点概览】中国与14个国家陆上相邻,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边外交是中国和平外交的战略基点,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进入21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作为新时期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中国的睦邻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外交新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展开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与此同时,在周边外交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以双边和多边为基本合作形式,通过建立对话与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安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安定四邦”,到1989年确定的“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再到十六大报告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的睦邻外交一直延续着。从必要性角度讲,睦邻政策是实现我国周边外交利益的最佳政策选择;从可能性上讲,睦邻外交政策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机遇;从政策层面讲,睦邻政策应从处理大国关系、建立合作机制、建设国防力量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60年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先后实行了"一边倒""、一条线"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多边外交事务,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外交格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邹永发 《考试》2014,(2):47-49
<正>热点材料习近平:做好周边外交争取更多伙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24至25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为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  相似文献   

6.
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工作。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周边外交经历了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到"睦邻安邻富邻",从"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到"命运共同体"概念的不断创新发展。未来中国周边外交将继续深入开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渐增多,提高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要求和挑战。根据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同国家的外交、教育政策紧密联系的特点,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笔者认为,一是要把握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二是要剖析本身存在的问题;三是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抢抓机遇 应对挑战 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紧密相联系,同国家的外交、教育政策紧密联系。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一要认清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二要分析存在的问题,三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周边外交居首位。党的十六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贯彻好这一方针,就要把“睦邻、安邻、富邻”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开拓周边,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从时间上说大体分为“一边倒”外交战略、“双拳出击、两条线,,外交战略、“联美反苏”外交战略和“全方位”外交战略。进入21世纪,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呈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态势,我们应继续沿用“全方位”外交战略,“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历史基础和战略共识,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依托者,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维护主权与安全利益的有力支持者。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交汇日益增多,“搭中国快车”日益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华政策的主导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关系需处理好与西方大国及发展中大国的关系,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战略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和摩擦。  相似文献   

12.
德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敢于挑战美国,公开反对美国对伊动武,是德国对美政策的重大转折,德美传统关系骤然降温;这有深刻的国际背景,是彼此国际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而导致的,施罗德个人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意识也起了作用;德美关系蒙上的阴影不会马上消除,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不冷不热或时疏时亲的局面,德国对美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必将不断加强,这是顺应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3.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大国关系同样被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上。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起起伏伏。本文将概括性论述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进程,论述两国发展的障碍,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并阐明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泰两国是邻邦,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却将中泰阻隔近30年.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面临着重要的转变,主要因为国际环境和地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中苏交恶,美苏竞争加剧,苏联支持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政策.中国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出现了战略与安全方面的合作需要.1975年,中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泰合作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外交工作极为困难,复杂的外交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产生负面影响。中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为打开新中国的外交大门,特制定了不分国大国小,互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侵略别国,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外交政策。中国政府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展现了新中国作为世界政治大国的气度、能力和风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该文重点阐释中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对越南、老挝、缅甸的外交政策,同时也反映了邻国哈尼族边民对中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城乡关系政策经历了从"城乡兼顾"到"城乡二元",再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演变过程。政策调整推动着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总体上看,这一调整和演进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发展理论相一致。实践表明,适宜的城乡关系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中共十九大立足于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现状,适时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据此,今后的城乡关系政策应继续沿着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思路来谋划。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文化上怀柔、同化的政策,其巅峰期是20世纪40年代的"皇民化运动",这一政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后果。它促进了台湾意识的形成,促使岛内产生了"日本情结",也开启了日台特殊关系的滥觞;同时,由于日本殖民政府在文化上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对两岸关系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该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日本殖民时期的对台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日台、中日、两岸关系产生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就近入学是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初期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在这些国家给予家长一定的学校选择权后,就近入学政策仍得以保留。学校选择权作为受教育权有进一步延伸的趋势。具体到我国,中央政府在对待民间择校的问题,可以继续坚持就近入学为本,但可将学校选择权交由部分地方试点。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UK policy learning in relation to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USE) across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NI) within current national and global policy contexts. Drawing on a range of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s of ‘restrictive’ and ‘expansive’ policy learning and develops a framework of dimensions for examining what is taking place across the UK at a time of change for all four national USE systems. From an examination of recent national policy literatures and interviews with key policy actors within the ‘UK laboratory’, we found that the conditions for expansive policy learning had markedly deteriorated due to ‘accelerating divergence’ between the three smaller countries and a dominant England that has been pursuing an ‘extreme Anglo Saxon education model’. The article also notes that some aspects of policy learning continue to take place ‘beneath the radar’ between UK and wide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This activity is more prevalent across the three smaller countries although each, to differing degrees,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its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the UK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