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一种情怀,是那样悠远,那样古朴,那样深邃,那样摄人心魄。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我们倾听到;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中,我们体悟到;从鲁迅先生《故乡》中闰土对迅哥儿的一声令人扼腕叹息的“老爷”中我们领略到;从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的情景中我们感受到;从汪曾祺小说《榆树》中侉奶奶靠八棵榆树入土为安的凄凉中我们震撼到……  相似文献   

2.
上课最后一堂法语课的上课是在同学们都坐好后,韩麦尔先生宣布的。这之前,作品有很好的铺垫:情节上的铺垫是镇公所的布告,情绪上的铺垫是上课前的三点异常情况。作品从小弗郎士的心理出发,依次写了教室很安静(而他希望的是像平常那样“总有一阵喧闹”),然后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穿了绿色礼服,而最后更吃惊的是后边几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有了这样的铺垫,于是在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才在小弗郎士心里激起了强烈的感情,也才合情合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作品没有用“我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样感情平淡的陈述句,…  相似文献   

3.
埋葬“我不能先生”这个活动对我们的生命是那样地具有象征意义,那样地含义深远。我想孩子们应该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他将深深地刻在每个孩子的心灵上。  相似文献   

4.
在幼儿园集体中,部门之间,人员之间,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我们当领导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发挥沟通作用,促使相互了解、理解,使各方面能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工作,更好地提高整体效益。教学和后勤人员之间要沟通“今天饭不好,孩子不爱吃。”“这种菜孩子不要吃。”“碗洗得不干净。”这是老师和保育员在  相似文献   

5.
一、艺术的本质 要谈怎样欣赏艺术美,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艺术即艺术的本质。让我们先从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谈起吧。这篇文章写到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的时候,藤野先生对他的一段教导: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着重点系引者所加) “解剖图不是美术”这里说的是广义的  相似文献   

6.
天鹅梦     
小豆豆舒展开两只手臂,像天鹅那样翩翩起舞,一边问先生说:“我们不学这样的舞吗?”先生的脸极为英俊,鼻梁挺拔,眼睛大而深。他回答道: “我这里不学这样的。”这以后,小豆豆渐渐不去那位先生的工作室了。虽然说,不用穿芭蕾舞鞋,赤足转来转去,做出自已想象出来的各种姿势,也  相似文献   

7.
孟永琴 《文教资料》2005,(17):49-5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预设了这一过程,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节外生枝”了。  相似文献   

8.
去过百草园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不过如此!”接着便是有些失落感。同学们在课本上读到的百草园是那样的优美,那样的神奇,那样的令人憧憬;而在现场却无法感受到文字所描绘出的神韵。为什么文字的描写与真实的景致会有那么大的落差呢?究其原因,除了我们没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对它怀有深深的情感之外,最主要的是鲁迅先生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进行了“动态化处理”,致使其笔下的景物生动化、情趣化。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景物的时候,穿插进了很多动态的东西:伏着的黄蜂、直窜向云霄的叫天子、鸣蝉、蟋蟀;很多好玩儿的活动:翻断砖、按斑蝥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的艺术力量,诚然在于深邃的思想,而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则依赖于高超的表现才能。这种高超的表现才能,则应首推逻辑判断的能力。鲁迅先生是深通逻辑的。他在作品中,尤其在那大量的匕首投抢式的社会论文——杂文里,对判断的运用是那样纯熟,那样广泛,那样精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语言逻辑上,鲁迅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鲁迅先生精深的判断,来自他那“明确的判断力”。他认为:“批评一个人,得到结论,加以简括的名称,虽只寥寥数字,却很要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的才能的。”鲁迅先生“明确的判断力”来自何处?来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化、对艺术等等“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获得惊人的深刻认识,进而作出确切恰当的判断。鲁迅先生对于  相似文献   

10.
在涌起“雄壮”、“伟大”感觉的同时,心里潜滋暗长着“单调”的情绪——这是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描述的黄土高原行车的感受。如果我们借用茅盾的这种感受来反映当前一些青年骨干教  相似文献   

11.
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 (人教版 )里有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 ,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所写的一篇自传 ,是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反映。但是 ,依愚之见 ,《五柳先生》这篇文章并不适宜作为初中语文教书的范文。这主要是出于下面几点考虑 :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五柳先生》一文通过对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等的描述 ,表现他清高洒脱、安贫乐道的思想。可是我们看到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更多地创造财富 ,令自己生活富足。如果人人都像五柳先生那样安贫乐道 ,我们哪里还用得着改革开放 ?我们国家…  相似文献   

12.
首先,在讲解中让学生通过梅雨潭“迷人的绿”感受色彩美。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色彩之所以能使人感受到美,是因为它具有表情性,能显示审美特征。如红、黄色会使人产生温暖热烈的感觉,使人产生热烈和兴奋的情绪。朱自清先生的《绿》通过对梅雨潭水绿颜色的描绘,展现给我们一个绿的海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像少妇拖着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绿。”“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你却看不  相似文献   

13.
徐卫  胡小波 《职教论坛》2003,(14):44-44
所谓共鸣就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由别人的情绪而引起相同情绪的现象称之为“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去唤起学生与自己相同的情绪,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索的课题。我们的体会是,在教学实践中,引起共鸣的条件必须是双方有相同的感受、相同的体验和相同的情绪,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是引起共鸣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作为一个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频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频率”,以适应学生,引导学生产生相…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2月15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召开了“语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座谈会。中语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金明先生主持会议。他说:“教育技术现代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怎么才能把这方面的工作落实,希望大家献计献策。”中语会副理事长张定远先生指出:“这些年来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跟各个学科比起来,语文学科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在这个领域如何开展研究、实验、推广和应用,我们还要走很多的路。今后要下大力气把这方面的工作搞上去。”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王晓芜副主任、原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等作了重点发言,发言纪要如下。  相似文献   

15.
[范围说明]这一范围所规定的题材很明确:写校园生活,要求小作者们去浓墨重彩写师生之间的关系。其内容一般包括:()摒弃“师道尊严”陋习,倡导“尊师爱生”风尚,建立平等、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2)像陶行知先生所要求的那样,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做真人”;(3)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主动地有效地发挥;(4)把师生关系放在各项活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体科技、班团队、文明行为的养成及有关公益活动)中去体现,这是我们习作时尤其应注…  相似文献   

16.
论悲音为美     
<正>“悲音为美”这是我国古代的民族审美心理特性之一,即以悲为好,是指文学艺术以悲而获得美感愉悦。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就象鲁迅先生所描绘的那样“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充满了人世间的忧患、哀伤、恐惧和沉痛,无不染有浓深的悲美色彩。这一美学思想对古代的各种艺术及其审美认识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虽然我们的古人没有象亚里士多德、黑格  相似文献   

17.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2):47-48
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是指伴随在幼儿情绪过程中的相应的行为反应。如伤心的时候,有的幼儿会哭,有的则能忍住不哭;高兴时,有的幼儿会欢笑,而有的则仅仅是抿嘴微笑,甚至连笑都不笑,只是心里高兴罢了。“哭”、“忍不住哭”、“欢笑”、“抿嘴微笑”等等都是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不同的情绪,幼儿会有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而同一种情绪,不同的幼儿也会有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研究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对我们做好幼儿园的心理卫生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从情绪情…  相似文献   

18.
课题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这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天天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天天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乍看起来,这一切是那样的平静,但实际上,在看似平静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天天在产生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天天在演绎着生动而又令人启迪的故事:怎样既能“减负”又能  相似文献   

19.
一、作文讲评中的“读”。即在讲评时要求学生重点读教师的“修改痕迹”及评语。鲁迅先生就曾提倡青年人应到作家手稿中去学习“该这样写”、“不那样写”的道理,而不只学习现成的作品。他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援引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那,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学生认真阅读经过教师修改的作文也是这样,从中他们可以悟出“不那么写”和“该这样写”的道理。就…  相似文献   

20.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以上是《一面》中的一段话。对于先生,作者是满怀敬仰与爱戴的,但是,作者为什么对他所爱者的去世,不用表示尊敬或带有婉曲意味的词语如“去”、“走”、“逝世”之类,而用一个表面上冷冰冰的毫无感情可言的“死”字呢?其实,这一“死”字,蕴涵着至少以下三方面的情感:一、对先生之逝的痛悼课文中,作者这样表述鲁迅先生与他的关系:同志(表志同道合)、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