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蓝天 《学生电脑》2007,(11):18-18
不论你打开过什么文件。都会在“我最近的文档”里显示出来。如果其中有你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就一起来删除记录,让它成为只有你才知道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著名歌词作家乔羽近日接受记者采访。对流行最广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中,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乔羽当时回到长影,导演沙蒙立马让他看样片。并让他看在长影摄影棚里搭的“上甘岭坑道”。沙蒙对乔羽说:“你的歌就在这洞里唱……你就写一首将来我的电影没人看的时候,但大家还要唱的那种歌。”乔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闷了几天,对沙蒙说:“在这洞  相似文献   

3.
她的聪明,改变了母亲重男轻女的观念 林兰英先生对文学没太多的嗜好,但她爱读巴金先生的《家》。这是因为她小时候的“家” 就如《家》一样人多,一样关系复杂,一样歧视女性。《家》中的高淑英为自由地接受教育 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在觉慧的帮助下走出了《家》的樊篱……这小说中的高淑英仿佛便 是生活中的林先生,她很爱这个性格坚强的女性。林先生在“家”里为争得读书的权利也进 行了艰难的奋斗,仅仅没有离“家”出走罢了。 她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妹妹因是女儿身而被送了人。林先生幼年幸免被送人的命运,得 益于她是长女。封建家庭里“长子”抑或“长女”,都意味着必须担负责任和义务。林先生 幼年的责任和义务是做家务、看护弟弟。她六岁就熟悉家务,可做好供全家人吃的两大锅饭 。 幼年的林兰英勤劳敏学,心灵手巧,许多事她做起来轻松自如,尤其是刺绣剪纸,做得格外 漂亮,剪出的“公鸡报晓”、“嫦娥奔月”、“喜鹊登枝”等名目繁多的窗花,总让堂姐妹 们格外羡慕。在那个封建的深宅大院里,她与堂姐妹们的不同之处是她向往外面的世界。在 没有大人在的时候,她通常会爬上高高的木梯,站在青色的高围墙边向莆田县城里眺望。一 天,她对后院盖起的两座小新楼细细观望,不小心被三祖父看见了。三祖父便挤兑她说:“ 你看什么?你将来是要嫁出去的人,这房上的瓦一片也不是你的!” 不敢吱声的她却在心里说:“等我嫁出去时,非要把房顶上的瓦拿几片走不可!  相似文献   

4.
江苏宜兴人丁文均自曝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但他说他以前做生意一年照样赚个十一二万:无独有偶他儿子丁俊晖初一还未读完就彻底辍学了,但他照样得了斯诺克台球比赛冠军。在接受《南方体育》记者采访的时候,丁俊晖将父子俩的思想用这样的话说出来了:“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  相似文献   

5.
“藏东西”这一行动会毫无保留地暴露人的本质,有的人太注意藏东西的地方,反而经常忘记把东西藏在了何处。藏东西的地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你会把好东西藏在哪里呢?物品:钥匙公寓的钥匙很重要哦,我该把它藏在哪里呢?①信箱里②抽屉里③门垫下面④门牌后面物品:奖券“哇,我中了头奖!”怎么办?①书里②抽屉里③塞在米缸里④藏在挂钟里I型:真实的你不善于保守秘密。你希望藏住许多秘密但总是把什么都流露在脸上索性就什么也不要掩盖了,光明正大地亮出来效果会更好。Ⅱ型:你是心不在焉,悠然自得的人。你想保密,但是最终的…  相似文献   

6.
《蜗牛》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上这一课时需对蜗牛进行观察,可是蜗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想观察它了,它就会从壳里爬出来。上课时学生也发出了感叹:“蜗牛不出来怎么观察呀!”看着他们焦急而无奈的表情,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对“怎样让蜗牛出壳”进行探究?于是我就面带微笑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着急,蜗牛不是不出来吗?那咱们就想办法让它爬出来!怎么样?”“行!,'同学们异口同声。我又抓紧时机说:“现在小组就讨论:用什么方法有可能让蜗牛爬出来?”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想出了许多有可能让小蜗牛出壳的方法。有的小组认为:用食物引诱:有的小组认为:把蜗牛放入水中它就有可能出来;有的则认为:用笔尖扎壳背面的小孔它会爬出来;还有的小组竟认为“用力往里吹气它就会出来”;也有认为“用火烤”、“在地上磨它的壳”——想法真可谓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7.
赵畅 《教师博览》2006,(3):54-54
武汉作家池莉从1996年与法国一出版社合作,至今已在法国出版11种书。近期,刚从法国回来的她,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记者问:“在法国以及很多西方国家常见‘读书会’。你认为它存在的作用是什么?”答:“是活着呀!他们不读书就无法生活。”  相似文献   

8.
猜谜     
甲:“你猜一猜袋子里放了什么.如果你猜对了,我就把这些鸡蛋的一半给你去是你能猜出鸡蛋的个数,我就把这10个鸡蛋都给你.”已烧挠头:“是什么呀,我猜不出来.”甲:“再给你点提示:这东西外面白,里头黄.”乙:“哦,我知道了!是一堆白萝卜,中间藏了个土豆!”猜谜@李静  相似文献   

9.
清晨上学图     
睡眼惺松驾车行 背上已负千斤重 日复寒宿无春秋 这首诗,这幅画,均出自一位14岁少年——初三学生王羽熙的手笔。他挺严肃地对记者说 : “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过的。”他还用WACOM电脑数位板和数位笔演示了创作过程。除了“后 生可畏”,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  相似文献   

10.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台球中国赛上,我国小将丁俊晖一举夺得该排名赛的世界冠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读书和打球,你选择哪个?”“当然是打球——打球有钱挣,读书有啥用?”“我很高兴能在自己刚刚成人的18岁就实现我的诺言!”没想到,  相似文献   

11.
梁华 《四川教育》2001,(4):28-28
一、欣赏画画,激趣引入。 1.出示一幅银杏树的照片:小朋友,你看见了照片上有什么?(美丽的银杏树)这么美的银杏树,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2.出示银杏树的水彩画:小朋友能用一节课画完吗?半节课能画完的请举手。你还能更快吗?老师就能用一分钟把它画出来。 3.师在实物投影仪下示范画出一棵树的图:看得最认真的孩子告诉大家,老师是用什么图形在一分钟里画出了一棵树?(三角形)[师在黑板左侧贴上△] 4.你想不想来试一试?指名学生上台用三角形画出三座山的图。[在黑板上贴出“一棵树”、“三座山”的示范图] 二、启…  相似文献   

12.
程洁 《早期教育》2004,(10):35-35
兴趣班下课了,我看见孩子一个个高高兴兴地走了出来,就是不见儿子的身影,心想:平时一早就“飞”出来的儿子,今天怎么这么长时间不出来?不一会儿,只见儿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向我走来。“怎么了?”“我的蜡笔断了几支。”他带着哭腔说,我急忙安慰他:“这有什么好哭的,回家妈妈再给你买几支。”到家后,我详细询问经过后才得知:下课铃声响了,老师请小朋友们收拾学具,他一着急把蜡笔洒落一地,摔断了几支,于是他一气之下把其中两支用脚踩碎后不要了。听后我非常气愤:“你为什么这样做?蜡笔收不好,妈妈不怪你,但你任意发火,损坏蜡笔的行为我不能原谅,你的东西来得太容易了,一点不懂得爱惜。这两支蜡笔我是不会给你买的。”“不行,我少两支蜡笔就不好画画了。”“那你自己挣钱去买吧。”我感到儿子不爱惜东西的原因是:得来太容易,在他的头脑里,还没有“钱是劳动所得”的概念,也没有“劳动是艰辛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闫荣霞 《家教指南》2007,(12):42-43
朋友一家来做客。我们几个人话题三转两转就转到孩子身上,这一聊,我才发现朋友竟是不得了的“婆婆嘴”。 问题一: 当时,朋友一边爱怜地抚摩她孩子的脑瓜,一边问我:“你想好将来让孩子上什么大学了没?”我吓了一跳:“我孩子才12岁,现在就想着让她考什么大学?”  相似文献   

14.
采访上帝     
辛宇 《学习之友》2012,(5):28-28
有一位记者在梦中采访了上帝。 “人类看什么最让你惊讶?”  相似文献   

15.
背景:我班连续两周被评为“文明班级”,让我非常高兴。就在我感到无比轻松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每天的值日生像没事人一样,垃圾斗里的垃圾满满的,没人倒;课桌下的碎纸平平静静地躺在那里,无人问津。每次都得我亲自叫人打扫才有人动,或者是我主动扫地,才会有一两个有眼色的学生跑过去把垃圾斗拿过来。这样不行,有必要为劳动开一个主题班会了。于是,“是什么让我们远离了劳动”的主题班会就这样诞生了。准备:1.设计调查问题:你认为劳动重要吗?你是怎样做的?2.收集关于劳动的图片、故事等资料。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  相似文献   

16.
说说心里话     
我有幸被《黑龙江教育》王丽华老师采访,谈得又很畅快。临别时,王老师嘱咐我:“把你的心里话写出来。”说实在的,我不会写文章,要是让我说说心里话倒可以,写成文章就难住我了。但我不能让千里迢迢来南岔采访我的王老师失望,就硬着头皮写写心里话吧!王老师问我:“...  相似文献   

17.
明智的人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幸福,而不在家庭、城市、山区或海市蜃楼里寻找幸福,浪费时间。谁在绝望中耽于分析自己的内心,以探究自己痛苦的原因和深度,那就宛如把玫瑰枝插在土壤里又每天去掘它,看它在怎样生长。为培育你心灵的插枝而操心吧,可不要在傍晚或早晨把它挖掘出来,以断定它是否抽出了幸福的幼芽。不懈地用功吧,你会完全忘怀你的幸福。而这,我以生命起誓,正是真正的幸福。劳动的主要长处在于它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欢乐在于劳动,而不在于劳动的成果。生命,是两个永恒之间的一片峡谷,两朵黑云之间的一次闪电。如果你的两个朋友…  相似文献   

18.
开心一刻     
我不是笨鸟森林里举行鸟儿飞行比赛。当起飞的哨声吹响时,一只画眉还是不飞,结果得了倒数第一。记者问:“你为何要过一段时间再飞呢?”画眉说:“不是有句话叫‘笨鸟先飞’吗?我只是为了证明我不是笨鸟而已。”出生地班主任让同学们填一个表格。宁宁:老师,出生地这栏怎么填?老师:你在什么地方出生,就填什么地方。宁宁:我懂了。老师把表格收上来后,发现宁宁在出生地一栏上写着:“医院”。漏网之鱼老师催促同学们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中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吗?”有位同学怯生生地问:“老师,那条鱼明天自…  相似文献   

19.
卢跃刚 《科技文萃》2001,(3):184-186
“伦理”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也是一种“资本”,而且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记者:有一种说法,市场经济有两种规则,一种是硬规则,一种是软规则;硬规则包括现代 法律体系、国家管理系统、契约关系、产权关系、竞争机制等等,软规则包括意识形态、伦 理道德等。如果没有软规则的支持,硬规则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 万俊人:讨论伦理道德问题,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国正处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 还在进行社会转型,很不健全。一个健全的社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健全的 法规体系,二是比较高的国民素质,三是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国际间的市场竞争。国民素质不 仅包括文化知识、技术技能、体能,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对于市场经济,过去有 误解,认为只要懂经济就行。市场经济有自己的内在要求,内在规则。就是你说的软硬规则 。市场经济确实要从“软”、“硬”两个方面来看。 记者:那么你同意这个说法? 万俊人:是的。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原始积累时期,资本需求是第一位的。“资本”是 能生钱的“钱”。西方原始积累是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有一套宗教伦理价值的支持,让“ 钱”能生钱,促生了西方的原始积累。这就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或“资本主义精神” 。你会发现,“伦理”是一种社会资源,也是一种“资本”,而且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报导,一名学生几年来4次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但又三次被迫退学,其中原因是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今年再次考上大学后,记者采访他:“有没有想过会再次被退学?”他回答:“想过。”记者又问:“如果让你再考一次,你还能考上名牌大学吗?”他回答:“只要我想考,就能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