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博士生学术成长及导师支持间的关系已成为博士生教育培养不可忽视的关键议题。基于文献梳理,设计了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的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探究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的现状特征及路径关系。研究发现:在现状特征层面,博士生学术表现及导师情感支持较差,博士生学术成长及导师支持在性别、年龄及年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在路径关系层面,导师的情感支持可直接正向影响学术支持、学术态度及学术表现,学术支持可直接正向影响学术态度、间接正向影响学术表现,学术支持、学术态度为情感支持、学术表现间的中介变量。为改善导师支持以及促进博士生学术成长,提出相关建议:基于博士生学术成长的群体差异,应分类优化导师支持策略;要营造心理关爱与精神激励共存的培育环境,优化导师情感支持机制;应着重学术规划、个性化指导与资源协助,完善导师学术支持体系;要关注学术毅力、自信及兴趣培育,助力博士生学术态度的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使用2007年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数据,从导师对博士生指导投入精力、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导师制度等方面选取一系列指标考察了目前博士生导师学术指导行为的特点、模式及其影响,并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好的学术指导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好的博士生学术指导模式包含两大共性:学生论文选题与导师专长契合度高,导师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同时,良好的导师指导也存在学科差异,对于人文学科,博士生更适宜“协商秩序”模式的指导,而对于工学博士生则更适合“技术理性”模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博士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高校科研产出的重要贡献者。然而,博士生从“学术学徒”到“独立研究者”的蜕变过程,必定要借助来自外界的经验丰富的同行们的学术指导、交流、共享和帮助。那么,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学术互动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对“中国博士生毕业调查数据”的全国61所高校8207份博士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和“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与质量”均对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和谐的导学关系是实现博士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路径,也是博士生开展学科规训的重要基础。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模型分析学术型博士生导学关系,结果显示:当前,博士生导学关系呈现疏远、平淡、亲密的“橄榄球结构”。导师作为博士生的第一负责人,被认为是制约导学关系的决定性力量。疏远的导学关系容易限制博士生的发展,反之亦然。性格、志趣使然下的学术交往是制衡导学关系的关键所在。学术型博士视角下,需要给予导学关系更多关注,在增强学术互动的基础上,弥合导生权力势差,优化导师遴选标准,形成导学关系合法化、导师组指导等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的过程中,大学的使命是大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与加速“孵化”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大学要遵循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与原创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定性,构建新的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定位递进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实施新型“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探索加速“孵化”基础研究原创成果的“博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团队”模式。我国基础学科类专业本科教育应分为通识教育与基本学术训练,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基础学科学术探究冲动,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帮助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完成未来学术探究领域选择。我国基础学科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应分为专门化学术训练与原创学术研究,旨在发展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引导他们传承导师及导师团队的探究范式,激励他们赓续导师及导师团队的探究或支持他们自由探究“,孵化”基础研究原创成果。  相似文献   

6.
借助扎根理论的分析范式,详细揭示了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深层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个人学术投入”与“学术发表期望”是触发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的前置条件和转化动力;“学术组织规训”与“导师指导策略”是影响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的“硬要求”和“软约束”;“职业发展规则”与“论文发表市场”的现实博弈是作用于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的“刺激”因素与“反馈”机制;且个人“投入”与“获得”效益的“非对称性”体验、“导师策略”与“制度规训”的“二律背反”矛盾以及“刺激因素”与“结果反馈”的“不稳定性”结构,共同构成了“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并在“主体—组织—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彼此影响下塑造了“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的影响机理”。为激励博士生坚持“以学术为志业”,必须在主体、组织与环境层面合力共为,通过端正读博动机与学术发表意识、树立“以学术为志业”的认知态度,优化博士生教育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和谐导学关系的组织构建,纠偏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环境氛围和优化学术期刊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等,从而为促进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调查显示,导师和博士生对优化学术环境持有强烈的愿望,这是改善博士生学术环境的前提。在博士生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导师是“主导因素”,导师应当发挥优化学术环境的主导作用。即导师应该发挥好优化博士生教育学术环境的内在因素的作用,提高指导频率以增强学术环境的活力,激励合作以减小学术行为的“熵”值。  相似文献   

8.
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研究生成才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发现:导师指导博士生的学术规范对博士生教育经历的满意度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导师指导频率、激发博士生的学术兴趣和指导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提升科研能力的影响关系较弱。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生满意度,应充分研究和分析影响关系的内在机理,有的放矢,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2020年对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由导师、研究团队和院校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在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导师的师德师风及其在博士生学术成长关键期的指导对于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品格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团队积极的学术氛围及博士生在团队中的科研参与在其学术品格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院校的学术氛围营造和硬件资源支持对于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亦具有比较重要的塑造作用。故须重视研究共同体对博士生学术品格的濡化功能,充分发挥研究共同体在提升博士生学术品格中的促进作用。为此应构建和完善“导师?研究团队?院校”三位一体的研究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博士生成长环境;同时,以增强博士生学术参与、加强导师关键期指导、营造包容互助的研究团队氛围、强化院校支持为切入点,涵育博士生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博士生与博士生导师之间的关系,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结合多年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分析了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博士生导师指导与培养、博士生自我培养与学术氛围营造方面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总结和探讨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如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健全培养体系;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多样化交流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趋激烈的“学术内卷”,博士生的科研压力逐渐增大,学术激情是其在科研压力下保持对科研工作孜孜不怠的追求与恒久坚持的内在动力。本文基于538份在校博士生的调查问卷数据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不同性质的科研压力源对博士生学术激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挑战性科研压力源正向预测博士生学术激情,阻碍性科研压力源则负向预测博士生学术激情;科研角色认同在挑战性-阻碍性科研压力源与学术激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包容型导师风格负向调节科研角色认同在阻碍性科研压力源与学术激情之间的中介作用。基于此,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机制与支持机制、健全有组织的科研训练体系、营造宽松自主的科研氛围是帮助博士生缓解科研压力、增强学术激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博士生的学术经历和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不过很少有研究能够综合考察不同方面的学术经历以及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预测作用。基于1286份博士生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探索,结果发现:(1)博士生的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超过了前沿涉猎、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等学术经历的预测作用;(2)导师指导是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变量;(3)与人文社科博士生相比,理工科博士生的学术志趣与科研能力增长具有更强的关联;(4)学术志趣在前沿涉猎、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等学术经历与科研能力增长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上述结果支持了学术志趣在博士生学术训练中的重要性,而导师在博士生学术志趣的激发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3.
学术热情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根据魏斯曼的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理论模型,认为博士生学术热情的变化是个体、导师和组织三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基于《Nature》杂志2019年针对全球6812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从读博动机、师生关系和院系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博士生学术热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读博动机对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影响,秉持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更容易维持或提升学术热情;第二,不同师生关系下的博士生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差异,师生关系愈和谐愈能维持或提升博士生的学术热情;第三,院系培养质量越高,愈容易提升博士生学术热情;第四,博士生学术热情变化的影响因素,按程度排序为:师生关系>读博动机>院系培养.因此,要突出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角色.加强招生选拔中对博士生入学动机的考量,提升培养单位的整体学术氛围,将成为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既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组成,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应从激发和保持博士生学术兴趣、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构建“生生学术共同体”、规范高难度与强支持相结合的学术训练制度四个维度提高高校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选取了博士生培养投入和过程环节的关键要素,考察导师学术背景、导学关系提升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影响机制。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学科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博士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导师学术背景对博士生发表论文具有显著影响,海归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在SCI一区和三区发表论文的数量更高,而在二区发表论文的数量则与本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没有显著差异;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发表亦有不同影响,权威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其他类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的系数皆为负。进一步分析导师学术背景与导学关系的交互效应后发现,海归导师对博士生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具有独立的正向效应,且海归导师并不依赖权威型导学关系,而是通过合作型导学关系促进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高校应重视提升博士生导师学术背景的多元化以及导学关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导生关系是博士生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通过梳理发现,西方学者关于博士阶段导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条分析路径:微观视角下的学术互动研究、微观视角下的伦理关系研究、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的学术互动与伦理关系研究。具体而言,微观视角下的学术互动研究关注导师指导及师生人际关系模式对博士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微观视角下的伦理关系研究关注导师和学生对伦理问题的不同理解及互动中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社会实践理论下的学术互动与伦理关系研究既从“实践网络”的视角展现了结构性力量对博士生导生关系实践的影响,也从“实践架构”的视角洞察了博士生导生关系实践中所隐藏的殖民主义、新管理主义等权力问题。这三条路径分别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博士生学术主体性及社会实践理论进路等方面为进一步展开我国博士阶段导生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镜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的数据,分析博士生对导师的评价发现:博士生对导师感到满意的原因主要有导师学术水平高,师德师风优良,能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和自主发展支持,博士生对导师感到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指导和管控过多;博士生对导师的整体满意度评分较实际情况偏高,尤其与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实际满意度偏离较大。为博士生自主发展搭建广泛的支持网络,使他们得到更有效的指导,既要加强导师转换、集体指导等相关制度建设,更要进一步明确导师、院系和学校在博士生培养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以下简称“文科博士生”)的培养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与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三个方面.英美一流大学文科博士生培养的成功经验,比如,学术自由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跨学科的培养制度、注重科研与学术训练的课程设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淘汰率、多元化的导师制度等对我国文科博士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认为博士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部分,博士生导师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在博士生教育过程中,导师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博士生要求导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与宽阔的学术视野,并在学风与敬业精神方面发挥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德国博士生教育以“师徒制”为典型特征,自主招收、指导博士生以及评定博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教授的“先天”权利,但这种制度也被认为缺少外部监督,效率低下,不利于博士生教育规模化发展后的质量保障及国际竞争力提升。新世纪以来,改进和优化导师指导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举措包括修订博士生考试条例建立权责相符的导学关系,签订指导协议强化外部监督,编写指南、开展培训促进导师专业发展,建立专业机制化解导学冲突。但这些举措或者主要针对新晋导师,或者基于自愿原则参与,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德国博士生导师制度的基本面貌,其优化更多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增量”改革与传统模式并行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