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佳巍 《作文大王》2022,(Z2):22-23
<正>身穿夜行衣,眼疾手快,经常“顺手牵羊”——这就是我们班的两个“窃贼”。不瞒你说,这两个“小贼”经常在班里神出鬼没,专“偷”我的东西,所以我总是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提防他们。但是“窃贼”足智多谋,即便我百般小心,还是常常被“偷袭”。“窃贼”老大——老高。她,眼神中总透露出一丝狡黠与狂野。有一次,我的小练笔《扳手腕》写她玩游戏违反规则。这下可惹怒了她,我前脚刚踏出教室门,她就开始“犯案”了。只见她迅速地从我的书包里拿出笔袋,  相似文献   

2.
丁佳 《中文自修》2001,(4):26-26
有人认为:语文,语文,会说话不就得了吗?其实这么认为就次错特错了。语文,不光有个“语”字儿,还有一个“文”。“文”包括着两层含义——文字和文学。一年级起,我们就和文字打起了交道。现在,在字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2010,(4):22-27
曹璇是《小学生&#183;新读写》的“老”作者了,她的文字一直给我很“生活”的感觉,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小事,但以其极其生动的语言吸引着我们读下去。她的文章就像一出出情景剧,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女儿放晚学回家后,匆匆拿了半包饼干就和小伙伴们跳皮筋去了。吃晚饭时,我发现她依然挺能吃,心里纳闷,她平常不是这样子的。我问她:“你刚才不是吃了饼干吗?怎么还吃这么多?”她说:“爸爸,那些饼干我只吃了两块。”“哦,那半包饼干都哪儿去了?”她说:“我刚吃了两块,就轮到我跳皮筋了。我把饼干放在一块干净的石头上,  相似文献   

5.
裴媛媛 《甘肃教育》2013,(21):66-66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事例,有一位家长从女儿出生之日起,就对她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偶露微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女儿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她:“芳芳真聪明!”甚至她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放过赏识的机会:“芳芳真有个性!”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  相似文献   

6.
刘扬 《教师博览》2023,(32):11-13
<正>下课铃声刚停,音乐老师就怒气冲冲地走进了办公室。她径直走到我的办公桌前,“啪”的一声,把两根木制的杆状物拍在了桌子上:“刘老师,你瞧瞧,音乐课都要成武术课了,这让我怎么上课?”我一阵脸红,一边嘴上赔着不是,一边心里寻思着:这帮“熊孩子”又惹啥祸了?  相似文献   

7.
冯秀兰 《少年读者》2008,(10):20-20
星期天,奥澳去文字公园里玩耍。 刚到大门口,就看见一个老者,笑嘻嘻地对过往的人流招呼着:“瞧一瞧,看一看,三兄弟开战了……”你别说,他大呼小叫,竟招来了不少游客驻足观望。  相似文献   

8.
一、“语文”提法的模糊性“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有两种: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和文学。这三个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岂不犯了母子系统并列的逻辑错误。至于文学,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分别以声音和文字为承载工具。如果把“语文”理解为文学和语言,岂不…  相似文献   

9.
“睒”是“睒”之误陕西扶风高中王哲甫高中语文第五册《党员登记表》中写黄淑英在半山坡遇见被几十个便衣匪徒捆押的区委书记老赵时,“她看见老赵的两道浓眉陡地皱了一下,眼睛用力地了两又忽地转回头去,向山上望了一眼,做了一个神秘的暗示。”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说起外婆,我和妈妈给她起了个绰号——“好记性”。记得有一次,“好记性”来我家小住,准备出门买东西,刚“啪”的一声关上门,紧接着门铃就向了,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好记性”忘带钥匙了。还有一次,妈妈陪“好记性”去银行,刚到楼下,“好记性”就叫起来:“呀,我忘带身份证了!”两人气喘吁吁地爬到五楼,把家翻了个底朝天,最后“好记性”不好意思地从她的口袋里找到了身份证。弄得我和妈妈哭笑不得:亲爱的外婆,记性不要那么“好”好不好?  相似文献   

11.
黄斌 《生活教育》2012,(9):39-40
我碰到过一件挺尴尬的事儿。 一次出差归来,刚搬来的邻居小女孩跑过来串门,活泼的孩子像只小鸟一样在我前后飞,一会儿一声“叔叔”,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当看到我从包里捧出一堆花花绿绿的巧克力时,她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当明白这是送给她的,小女孩并没表示出应有的欣喜,也未伸出双手来接,只是犹豫地摇了摇头说:“叔叔,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尽管她嘴里这样说,可她的眼神分明告诉我她非常想得到这份礼物。于是我开导她:“小朋友,你看叔叔是不是坏人?”她肯定地摇了摇头。我说:“既然这样,你就收下吧,你妈妈不会陉你的。”也许是我的话为她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借口,也许是她太喜欢这诱人的巧克力了,小女孩终于把巧克力装进兜里,一蹦一跳地唱着歌走了。  相似文献   

12.
刘军 《宁夏教育》2006,(10):69-69
女儿小时候胆小,腼腆,不爱说话。为了纠正她的这个“毛病”,从识字起,我就教她大声读书,而且是有表情地读。比如读《两只小狮子》的故事。我教她怎样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两只小狮子的不同个性,狮子妈妈又是怎样和蔼地说服懒狮子,就像是排演一出话剧。女儿很快喜欢上了这样的朗读。渐渐地,她读书的声音响亮了,胆子也大了,说话特别富有表情,也很有条理。  相似文献   

13.
冰子 《现代家教》2002,(3):18-18
我碰到过一件挺尴尬的事儿。一次出差归来,刚搬来的邻居小女孩跑过来串门。活泼的孩子像只小鸟一样在我前后飞来飞去,一会儿一声“叔叔”,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当看到我从包里捧出一堆花花绿绿的巧克力时,她惊奇得瞪大了眼睛。当她明白这是送给她的时,小女孩并没表示出应有的欣喜,也未伸出双手来接,只是犹豫地摇了摇头说:“叔叔,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尽管她嘴里这样说,可她的眼神分明告诉我,她非常想得到这份礼物。于是我开导她:“小朋友,你看叔叔是不是坏人?”她肯定地摇了摇头。我说:“既然这样,你就收下吧,你妈妈不会怪你的。”也许是我的话为她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借口,也许是她太喜欢这诱人的巧克力了,小女孩终于把巧克力装进兜里,一蹦一跳地唱着歌走了。  相似文献   

14.
<正>我刚当班主任时,每周有十二节课,本来时间就不够用,再改周记简直占用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于是我巧妙应对,批改周记时,比较好的写“优”或“良”,差一点的批“中”,没眼看的写个“阅”字就算批改完。这是我给学生和自己双双减负的“杰作”,这样持续了一年多。班长陈翠娟每一篇周记都写得工工整整。在一篇周记中,她担心自己的梦想太高远,难以实现。我第一次在“优”之外写了两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想到,  相似文献   

15.
“尾巴”     
一位语文教师上课,她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尾巴”一词口头造句。一个学生站起来随口说道:“人是有尾巴的。”他的语音刚落,就  相似文献   

16.
<正>谈一谈自己开始写作的契机吧!A:我对写作的兴趣始于阅读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初读这本书时,我只是单纯喜欢姚木兰的聪慧、洒脱、体贴和勇敢,“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动人如秋天的林木,她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后来,我被书中如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描述深深吸引,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文字就像一幅历史长卷,让我身临其境地徜徉于更广阔的世界。渐渐地,我产生了通过文字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寄托情感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在班里,黄倩倩是我的“同党”。她妈妈见女儿越来越胖了,就下决心为她减肥。三个月后的一个星期天,黄倩倩突然来约我出去玩,只见她一手拿着一根奶油冰棍,一边吃,一边嚷着:“牛雅文,陪我出去玩玩吧,求求你了。”手中的两根冰棍眨眼间就被她给消灭了。可她嘴里还念叨着:“饿死我了,饿死我了!”刚到十字路口,她就直奔对  相似文献   

18.
刘苏  赵萍 《早期教育》2005,(5):26-26
年轻的刘园长刚上任就深入保教一线“看班”,检查指导工作。一天早上八点半,刘园长推门进入中一班,祁老师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刘园长微笑着告诉她平时怎样组织教育活动现在就怎样进行。祁老师按照计划,组织小朋友进行主题活动“清清的水”。刘园长很高兴地欣赏着小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有时还参与其中。活动结束后,刘园长约好午休时找祁老师交换看法。  相似文献   

19.
苏辉宇 《云南教育》2004,(29):12-12
一个由中国转到美国上小学的小女孩儿,刚到美国很不习惯,回家给爸爸说:“我们学校可乱了,上课不像上课的样儿。”她爸爸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老师不讲课。上美术课时,把大家带到外头,指着一座房子说就画这个,大家就开始画,还都说着笑着。想咋画就咋画,他们都画得乱七八糟,有的把房子画成圆的,有的画成轮船的样子,一点都不像,  相似文献   

20.
母亲节的清晨,我刚起床就接到一个电话,话筒里传来温柔的祝福:“老师妈妈,祝您节日快乐!”此时,我的心涌起一股热流,暖暖的又甜甜的,它把我的思绪又带回了8年前。在我新接的班级里,一个瘦弱的小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她那稚嫩的面容上,总是流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神情。她就是称我为“老师妈妈”的孙某。一天,外语老师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气愤地说:“李老师,你班的孙某太不像话了。我看她上课不专心,批评了她一句,她竟然摔起了书本……”其实其他学生也常向我反映孙某爱生气、爱喊叫、爱摔摔打打。“这样可不行。”我郑重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