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庄子的“虚静”论与绘画精品谈的是画家的心境与绘画精品的关键极为密切,画家空旷澄澈的产生绘画精品的前提,画家在内心上只有排除主额观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倾注于创作客体之中,才有可能产生绘画精品。  相似文献   

2.
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通常被作为品评画家绘画水平高低的标准,多少年来一直受到画家们的高度重视,并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画家深层的内心世界,即画家本人的心境。心境是一种人生态度,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体会,才能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并通过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详尽分析北宋中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认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涉及了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能体现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是对于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审美心境、创作态度、山水画取材,以及笔墨运用等问题的提出与阐述.指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与发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绘画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从远古时代起绘画就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时代的画家有着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然而,绘画作为表达人类情感心境的方式,它们之间是相通的。中西绘画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作为主要的两大体系不断的传承创新,互通共融着。本文在行文过程中以两大体系为主探讨画境、心境、意境,意在阐述所有的绘画艺术在艺术灵境的追求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塞尚是法国19世纪重要的画家,被认为是"现代绘画之父".准确的分析和理解塞尚绘画与现代抽象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理性的认识西方现代抽象绘画与传统绘画之间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在宋代,风俗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绘画表现的主题及绘画的题材范围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变,多数画家开始关注乡村生活,关注平常的社会风俗活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描绘民间习俗和城乡生活的风俗画精品。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文人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与其他的绘画种类区分来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一般认为其产生和发展可追溯至魏晋,兴起于宋代,以苏轼为表率的文人画家渐渐取代了相对意义上的画工画,成为绘画史上的主流。文人画发展壮大后,关于文人画的创作者——文人画家也倍受关注,而文人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也相应的值得我们关注,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理解文人画内涵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既是绘画创作和鉴赏的准则,也是指导绘画的具体技法,其中所涉及的气韵与形体、气韵与笔墨、气韵与画家的精神等论述,对于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及中国画技法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常理“说蕴涵着文人画的绘画图式和美学理念。绘画图式是指绘画合乎对象自然而然的生机和情态。文人画家创作“合于天造“的绘画图式,是为了在这样的绘画图式中寄寓“胸中盘郁“,即心中既抑郁又生机勃勃之意。因此,“常理“说的美学理念是“寓意于画“。  相似文献   

10.
甘泉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5):120-122
文章通过对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春雨鸣禽图》的解读,使我们看到,唐寅在绘画方面熟练而高超的表现才能,加之画中灵活秀丽的书法,作品表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趣。通过欣赏作品,也可领略到画家当时的思想状态,及他对黑暗现实的无奈与痛苦的心境,唐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对后来的写意画风的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在中国绘画史上,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绘画中的线是客观物象在画家头脑中的认识、提炼、概括的精神产物。文字与绘画都是线的延续和发展。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形成了东西方对于线的不同认识、理解和应用。线生存在艺术家的作品之中,体现着画家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体现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墨竹画艺术创作特征。中国人学画要从临摹入手,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意味着艺术家创作构思任务减轻和难度的降低,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降低了画家对艺术构思的依赖性。如此,画竹“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卧游",表明宗炳要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因为在山水美的欣赏中,可以实行对"道"的观照,"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山水的渴望。宗炳既是中国山水画的实践者,又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他把孔子的"仁者乐山"与道家的"游心物外"融为一体,作为欣赏自然美与创作山水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中"水"的意境的关联认为:儒家思想表现在对山水画整体的和谐统一观上;道家思想表现在通过"水"追求愉悦流畅的心情表达、水墨为上的观念形成、以及无墨处皆成妙境的意蕴;禅学思想表现在山水画中"水"的地位提升、"水"的审美趣味、"水"的表现风格与种类发展。儒释道思想为山水画之"水"的意境提供了价值依托,山水画之"水"的意境也是儒释道思想的一个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历代名画记》中与绘画相关的新词新义的考察,可以看到晚唐时期新兴的绘画术语是与颜色、技法、用具、题材等方面相关的。经过对这部分词汇的详尽研究,展现出随着晚唐绘画的成熟使得其术语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笔墨是传统中国画主要表现语言.笔墨美是中国绘画在漫长的历史传统中逐渐生成、不断创新、积累起来的民族精神的结晶.可以说它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学思考,以至审美表达及个性渲泄的全部内涵.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是手段亦是目的.笔墨具有稳定的程式性、丰富的表现力和文学性.  相似文献   

18.
油画基础教学中创造意识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油画艺术正是藉此原创性来丰富人类的精神领域。油画基础课教学,从始至终都应贯穿着一条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主线,应将基础练习和创造意识捏合在一起,增设一些发展记忆、想象、综合的课题,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9.
汤溢泽的两篇“钱评”,存在假“无偶像”与真“偶像霸权”的弊端,步入了用西方文化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的误区。文学评论者固然应有批判精神,但更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心态,不负责任的“捧杀”与“棒杀”,乃是评论的大敌。  相似文献   

20.
试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是在继承传统中国山水画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并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包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从中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