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与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年》,均揭露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罪恶社会现象,在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上体现出一致性。同时,两首诗各具特色的布局及语言,体出了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批评界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代表作《佩特森》的评价褒贬不一。一般来说,负面的批评认为该诗在结构上松散混乱。文章经过对该作品内部结构仔细分析后认为,在《佩特森》前四卷中人与城市互相照应,互相联系,其交织性结构使得诗中并置的众多碎片结合为一个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国风》中的六首诗提出新的阐释:《周南·汝坟》写妻子与丈夫团聚时希望他不要再离开自己,为了强调这一点她特别提到过去一个王室成员对自己的骚扰,但被自己机智地打发走了;《召南·江有汜》是一位青年男子在过去的恋人出嫁时所喝的哀歌:《鄘风·蝦(?)》的主旨决非"刺奔女",而是男方家长指责女方家长将女儿另嫁他人,背弃了过去的约定;《卫风·竹竿》是一首失恋者的哀歌,他的心上人已远嫁他乡;《郑风·将仲子》写少女在恋爱中畏惧外来压力,实行自我压抑,她是一个恶性自律的弱者;《陈风·东门之扬》描写一次约会,一方先到,他几乎等了一夜。  相似文献   

4.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战争诗,是秦国士兵抵御外族侵略的军歌(一说是秦国帮助周王抵抗外族侵略的军歌)。全诗充满爱国情感,表现了士兵们英勇抗敌的精神和激越豪迈的气概。《诗经》中的战争诗,除了叙写战争之外,还有的表现征人的厌战及怨恨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有的描写思妇怀远(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有的表现征战及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如《邶风·式微》《魏风·陟岵》)。为什么《无衣》会表现出与以上诗歌不同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5.
《诗经·召南·驺虞》是关于保护动物的一首诗,它反映了我国先民很早就具备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解说之歧异成为晚周诸子《诗》说的焦点,也是比附《诗》说与本体《诗》说冲突沟合的诱因。中国诗学观念之激发,实得力于“普天之下”章句异解之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7.
《召南·甘棠》是《诗经》中关于保护文物的一首诗,它明确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具备了文物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小雅·都人士》就是由于错简将两首诗误合成了一首诗。前贤对此已有质疑。如果从诗的描写内容、语气感情、用字特征和人物身份等方面分析探讨 ,并援引《诗经》内证 ,便可纠正《都人士》的错简 ,恢复《诗经》文本之原貌。  相似文献   

9.
伦敦古城历来是画家笔下的胜景和文人墨客讴歌谱写的对象.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与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均揭露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罪恶社会现象,但这两首题目相同的诗在主题、语言特征方面却同中有异,对它们的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领略两首名诗的创作意蕴.  相似文献   

10.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的叙事长诗《奥辛的漫游》写于1886—1888年间,于1889年出版,当时诗人24岁。这首诗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奥辛的漫游》的压卷之作,是叶芝以爱尔兰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的第一首诗,曾被誉为叶芝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正如莎士比亚根据一则凶杀复仇故事创作出了不朽之作《哈姆雷特》一样,一个本来粗糙的民间传说片断,在叶芝  相似文献   

11.
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和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就这两部小说的题材特点、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作者档案]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 做过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他一生共写有 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许多其他诗歌。主要代表作有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  相似文献   

13.
《七月》:周族的农业史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一首十分特别的诗,因而它有一系列的难解之谜.本文从土家族史诗《摆手歌·农业劳动歌》入手,获得一种理解《七月》的新的理论视角:农事诗是东方农业民族农业开创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七月》当与《公刘》同一机杼,当是周人在豳地时以农业兴国的历史的记述,它应当是周人农业史诗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七月》的一系列难解之谜都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14.
《伐檀》和《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都是流传在魏地的民歌。两首诗不光是产生的地域相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颇多相似之处,堪称姐妹篇。运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这两首诗,既省时,又便于学生把握两首诗的异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两首诗都揭露了奴隶主阶级不劳而获的剥削本质,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的痛苦生活和内心的愤愤不平,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代表作品。不同的是,《伐檀》仅止于揭露、质问和讽刺,而《硕鼠》则不仅仅表达了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不满和怨恨,它还表现了奴隶们…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小雅·鸿雁》一诗 ,历代研究《诗经》的诸家分歧很大。该文发现此诗与鸟图腾有着内在的联系 ,认为 :《鸿雁》一诗是一首思念先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作。同时 ,也找到了“鸿雁传书”这一古谚的历史渊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英美意象派创始人、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又译《地铁车站》或《巴黎某地铁车站上》)是一首只有短短两行的现代诗歌,但它不仅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和阅读认同,而且历经近一个世纪岁月风尘的磨洗至今仍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和迷人的光彩。这首诗纯以意象并置的手法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意义空间,给人们以解读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并且在人们的阅读中不断实现其意义的“增殖”,这无疑也是一首具有经典品格的诗。大凡论及英美意象主义,都少不了提到《在一个地铁车站》,庞德本人也曾以此诗的创作为例来说明“单一意…  相似文献   

17.
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首意象清新独特的诗歌,抒发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诗中写道:“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  相似文献   

18.
勇敢的心     
出品: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1995导演:梅尔·吉布森主演:梅尔·吉布森、苏菲·玛索XIANDAIode犤故事梗概犦巍巍群山中,苏格兰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山谷深处,隐隐约约地有一个小村庄。马索·华莱士和一个壮年男子策马而来。幼小的威廉·华莱士从树丛中钻了出来,他希望跟随父亲马索·华莱士前去杀敌,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威廉做梦也没有想到,父亲竟在那场战役中阵亡了。马索下葬后,哀伤的威廉独自站在亡父的墓前,不愿离去。一个名叫梅伦的小女孩跑过来,把一朵紫色的花交给威廉。威廉欲哭无泪。他的心中埋下了对英格兰人仇恨的种子…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11课《近体诗八首》中有一首刘禹锡的诗《石头城》,第12课《词七首》中有一首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  相似文献   

20.
陈小琴 《学语文》2006,(6):4-14
威廉·莎士比亚(1556—1616)和汤显祖(1550—1616),是东西方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中交相辉映的两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1598)都产生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作了节选。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分析,可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和元明戏曲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中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一)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如同整个莎士比亚戏剧和元明戏剧一样,都是以古代传说或前人著作为题材,以彼时彼地的生活为背景,表现时代(剧作家所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