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理有过一座都城,据说在公元1000年前后还是全球十四大城市之一,盛极一时.它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大理古城,那方方正正的古城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的,是大理府的府城.府城之西,原有都城,叫阳苴咩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南诏王阁罗凤在原有城邑基础上扩建,耗费巨资,历15年才告竣工,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正式迁都于此.  相似文献   

2.
宋室南迁,定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后,人口增加,工商业兴盛,社会风气奢靡,气候温暖,赏花、养花、戴花等风气浓烈,从而对鲜花的需求空间也更加广阔。在这一大背景下,都城近郊的马塍因其鲜花种植业而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3.
丰家骅 《寻根》2004,(3):61-64
绍兴沈园是南宋越中著名的园林之一.宋室南渡后,绍兴因为邻近都城临安(今杭州),"士家最盛,园亭甲于浙东"(<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十),仅享誉一时的名园,就不下百数.这些园林经过风雨的浸蚀和战火的破坏,现多已倾废而荡然无存,能够保留至今的恐怕就只有沈园了.  相似文献   

4.
张清宏 《寻根》2013,(4):52-55
靖康之耻,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人文会聚,商贾辐辏,百艺咸集,杭州成了当时经济、文化的中心。临安棋类活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盛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并以消遣为主要目的;二是项目众多;三是  相似文献   

5.
辽朝上京的营建及其划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广林 《寻根》2001,(5):38-48
辽上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是辽初的契丹统治者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北缘营建起来的一座盛大都城。它的营建,无论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华国家、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划朝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朝纂修《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重大的文献整理活动。该书因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仅手抄7部,分别建阁贮之,此即被称为"内廷四阁"或"北四阁"的北京大内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和盛京(今沈阳)故宫之文溯阁及被称为"江南三阁"的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和杭州圣因  相似文献   

7.
张人元 《寻根》2004,(6):109-113
张姓的起源与黄帝部族有着直接的关系,张氏始祖挥公就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胞弟。河南濮阳古称帝丘,是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濮阳是颛顼的都城所在地。颛顼帝和帝喾均葬在“顿丘城南台阴中”(今河南内黄县境内),称为“二帝陵”。1987年8  相似文献   

8.
杀首子解     
《墨子》等书记古代南方有杀首子而食之的习俗。《墨子·节葬下》: 子墨子曰:……昔者越之东有輆沐之国 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列子· 汤问》略同)  相似文献   

9.
郑金洪 《寻根》2003,(3):133-135
《左传·襄公廿五年》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说的是阏父为周的陶正即主管制陶之官,有功得到周文王赏识,把长女大姬下嫁给阏父子胡公为妻,“以备三恪”。恪为客异文,古制灭国不灭祭祀,周武王克殷后,分封虞、夏、殷之后为三恪,封阏父子妫满于陈,建立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以奉虞舜之祀。妫满去世后谥胡公,传至20代公廿三年(前479年)为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是为陈姓由来,妫满为陈姓始祖。陈国后裔有的以首任国君妫满谥号胡公为胡姓。此前…  相似文献   

10.
正名为"州城",乍一看是一个州府所在地的名称,实际上确实有关。史料载,1382年,明朝军队在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下攻破大理,东屯驻重兵于洱海以东,宾川当时叫大罗卫,以大罗卫为中心安置了大量汉族移民,有"九官十八营,前后两把锁(所),铁打一座城"之说。后来为了加强管理,1494年明朝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割太和县(今大理市)9里,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1里,云南县(今祥云县)2里置宾川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作为江南习俗的试儿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诞辰礼仪,试儿,又名抓周、试周等等,有着悠久的历史。《颜氏家训·风操篇》:"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这是最早在文本上关于抓周试儿的明确记载。颜之推所说"江南风俗",可见这一习俗在江南一带已风靡许久。由于时代的原因,在宋代这一习俗的材料较  相似文献   

12.
李红江 《寻根》2001,(5):74-77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县城北。它是塔吉克先民建立的竭盘陀古国的都城。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书》:“竭盘陀国,所治在山谷中,城周回十余里。”《新唐书》也有“竭盘陀国治葱岭中,都城负备多河。”《洛阳伽蓝记》卷5载,神龟二年(519年)秋,北魏王朝派往印度取经的僧人惠生和敦煌人宋云路过竭盘陀时,这个国家已传王位13世。由此推算,竭盘陀古国大约创立于2世纪前半叶。关于竭盘陀的记载,自来以身历其境的唐代高僧  相似文献   

13.
一、杜曲杜公祠 杜甫(712—770)“长安十年”曾在前辈留下的杜曲旧居居住。按照祠堂建在祠主旧居或旧居附近的习俗;依据杜甫以杜曲为故乡,当地人民,特别是文人对杜甫的乡土深情远远胜过别处的实际;参考今成都杜甫草堂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甘肃成县杜公祠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刘岳 《寻根》2007,(5):25-30
郑州商城自1955年发现至今已50多年了。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证明,郑州商城建筑规模之宏大、规划布局之严整、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同时期世界文明都城之最。诚如李民先生所说:"郑州商城不仅在郑州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即使在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城市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李民:《略论郑州商代前期都城的历史地位》,《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相似文献   

15.
正一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新安(徽州)多世家名族,其中就有韩愈后裔。韩愈后裔迁徽州,是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据考,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山西上党有韩愈后人韩炜,"仕至池阳教授"。这个"池阳",是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淳熙年间,韩炜之子韩实,为避战乱,辗转南下,定居今休宁县城内北街。  相似文献   

16.
缅甸中部的蒲甘王朝(1044—1287)都城蒲甘遗址,是东南亚的奇迹之一。与柬埔寨的佛教古迹吴哥窟所不同的是,人们现在仍可到这里参观游览。在这片被太阳晒得干而发硬的旷野上,缅甸文  相似文献   

17.
今日风靡世界的高尔夫球运动,早在14世纪时,在中国就已经十分成熟了.这不单由于有世人所公认的系统的高尔夫球理论著作《丸经》可以佐证,更可以从鲜为人知的《朴通事谚解》一书得到证实.《朴通事谚解》出版于公元14世纪中期的高丽国(今朝鲜),它是一本专为高丽人来华使用的汉语教科书.“朴”为高丽人的常用姓,“通事”为翻译之称,“谚解”即对当时中国流行的语言现象作的注释.朴通事编撰此书是想使本国读者,通过一系列的汉家生活场景,来掌握和了解中国的语言词汇和生活习俗,所以此书对元代首都大都(今北京)的商业、手工业、书籍、杂技、民俗、宴饮、游玩诸方面均网罗无遗,细致描写.而书中所描述的“捶丸”,可说即为“高尔夫球”或是“高夫球”的雏型.它已具有今天高尔夫球所有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严晓宇 《寻根》2013,(3):21-24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诗经·陈风·宛丘》)陈国在今河南省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州一带,当地  相似文献   

19.
青石山本是今龙多山汉唐时期流行的山名,当时龙多山的西北相连有九节岭(今九岭岗)。唐代开始青石山有了龙多山之名,特别是唐代孙樵《龙多山录》以后龙多山声名大振,今潼南青石坝北宋称青石县,元代划入小溪县。由于失去地名依托,青石山之名逐渐淡出。囿于乡土地理认知的粗疏,宋代以来历史文献中误将两山分别记载而使青石山反而无法确指。秦汉时期,巴郡和蜀郡在青石山(今龙多山)一带出现边界冲突,一度划定了巴郡与蜀郡的中部边界,后来成为唐宋遂州与合州边界线。  相似文献   

20.
陈美娣 《寻根》2002,(3):96-102
以陈为姓者,在今中国人中估计有数千万之多。陈姓之源,时可追溯到西周,基可追寻到宛丘(今河南淮阳),宗可追觅到陈国开国君主胡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