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毛建顺 《湖南教育》2003,(11):18-18
“以德治国”,作为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正日益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方针,对广大教师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德育人。以德育人,是指借助道德的力量,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值得强调的是,以德育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真正有效地实施以德育人有赖于教师深化认识,并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当前,在以德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它的三种内涵。以高尚的道德人格感染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影响下,学生不仅“亲其师,信其道”,也因教师崇高人格的感召“不令而行”。这是以德育人的第一种内涵。俄国教育家乌辛斯基说过…  相似文献   

2.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积极探索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牢牢把握正确育人方向,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营造育人场景,优化任务设置考查关键能力,提升育人质量和实效,发挥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3.
我校以"德育导师制"为抓手,搭建现代立德树人的育人平台,营造全员育人的环境,有效推动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促进了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师,以身作则,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地承认。爱学生,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想方设法鼓励和帮助学生,全心全意关心和培养学生,为学生负责,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学生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5.
德育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要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要把德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工作总体规划之中。高校的德育教育决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贯穿于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知识教育过程中,可以说教书是以育人为目标,育人又是以教书为基础的。教师仅仅讲授道德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以身立教”为青年学生提供一种道德楷模。所以只有将德育教育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相融合,形成合力,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为实施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构成“以德治国”的系统工程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一、让环境说话,育人于无形"孟母三迁"就是为了孟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可见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行,离不开周围人的言传身教和文化环境的熏陶,因而学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十分重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比如在教室、走廊、学生活动区等地的醒目位置可悬挂名人字画、张贴名言警句等,以提醒学生要以这些名人为榜样,努力学习、谦和有礼。并在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江总书记明确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将“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一、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德治校”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必然要求“以德育人”。然而 ,尽管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 ,但无可讳言 ,当前在校园文明、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环境因素和高等院校内部自身等原因,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着道德失范问题。要解决高等院校师生的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紧紧抓住以德育人这一中心,加强法制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从制度上规范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使高等院校的道德建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1,(65):1-3
文化育人关乎学生的道德成长。作为班主任注重文化育人,可推动班级文化的构建,凝练育人工作理念,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形成助推学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让班级文化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情怀,激发其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文章试从文化育人的视域,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分析班主任工作中"文化育人"的意义,探究班主任工作中文化育人的原则和路径,进而总结一些班级管理的有效建议和对策,以指导文化育人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班级管理和立德树人工作,进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以德治校”。“以德治校”就是要“以德育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主体性作为德育核心,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学术素养是高校践行科研育人的有效路径.以契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术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涵养优良的学术道德,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要想破解科研育人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导师指导不足、专业壁垒突出、学术道德课程缺位等问题,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投入相应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其次要从...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教育的基础,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当今社会,在四面八方的冲击下,教师的道德人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道德人格具有以行育人,对学生具有楷模的作用等教育功能。因此,要加强教师道德人格建设,提高教师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尽职尽责,以德育人,使教师迈向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堂教学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运用融合理念,在情境设计、思维过程、学科活动等方面融合美育,选取富有审美价值的课程资源,在育德蕴美的真实情境中培育学生学科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德美交融中实现以美育人,彰显课程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田丽 《都江学刊》2001,13(4):46-48
贯彻“以德治国”思想,以德育人,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必须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德树人,体现教育方针的全面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深刻内涵;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传统为积淀,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精神明教育融合起来;以创新为契机,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成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采用学生生活内容构建的综合课程,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蕴含了丰富的育人要素。教师要立足课堂、走向课外、创新渠道,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姗姗 《林区教学》2012,(6):122-123
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教师要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地承认。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走出人生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学术素养是高校践行科研育人的有效路径。以契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术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涵养优良的学术道德,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要想破解科研育人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导师指导不足、专业壁垒突出、学术道德课程缺位等问题,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投入相应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其次要从立法层面对学术不端行为予以规制;最后要将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源辐射到基础教育阶段,延伸科研育人的触角。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作为现代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代表了当下社会群众共同认同的核心秩序。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反思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是基于一种现代教育情况下对于法律意识与道德完善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而儿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必要也有义务了解我国社会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在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考虑到处于儿童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必须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达到"以法育人"与"以德育人"中双重教学方法共同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结果,从而为我国教育领域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思考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基本道德教学应尽可能避免空洞说教,而要紧扣道德建设规范,联系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社会环境,以具体案例事实生动形象地教导学生。以德育人,在于育心,重在感化,着眼净化,以致心灵内化。  相似文献   

20.
《家长》2012,(7):2-F0002
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坚持“以德育人、科研引领、规范行为、全员育德”的工作思路,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