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香港出版业的特点香港是我国南海上的一颗明珠,经过百年的沧桑与洗礼,形成了一种别具风格的都市文化。这种文化因香港特有的政治背景、经济条件及地理环境而形成,既有别于母体祖国大陆的东方传统文化,又不同于殖民统治者英国的西方欧陆文化。其特点是商业性、通俗性强,中外  相似文献   

2.
杨卫民  徐宏 《编辑之友》2016,(4):103-106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上海报刊广告中散文体、书信体、小说体、说明文体、诗歌体、议论文体等竞相呈现,海派文化艺术特色明显.上海发达的工商业环境、文化人才的聚集、市民社会的成长,为报刊广告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在商业性表达中,民国上海报刊广告处处体现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昭示着中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增强.由是,报刊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都市日常生活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报刊广告的日常性本质上源自时代性与延续性的结合,具体表现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尤其是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繁荣发达的文化出版市场打造了上海自由、开放、多元、创新的现代都市文化环境,近代上海报刊由偏重商业资讯到注重政治时事,再到关注日常生活,姿态不断放低,内容不断变化,越来越接地气.从现代报业的历史源流到早期上海报业的萌芽,再到近代上海报业的嬗变及其背后的出版业,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对于近代上海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逐渐融合,承载着西方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报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张顒 《今传媒》2013,(2):42-44
本文通过透析田子坊中的构成元素、形成特性,看田子坊在上海都市文化消费中所构成的独特消费环境与文化优势。田子坊作为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播窗口,其本身成为一种城市传播的媒介,聚合上海都市文化因子,打通都市文化与都市人的文化沟通路径,多角度、多层次的塑造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消费路径与文化感观,成为了上海都市的一种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5.
邹越 《文化遗产》2008,(2):40-45
民国时期的上海戏曲舞台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上海票友、票社的迅速发展与空前活跃,其数量庞大、活动频繁,时代与地域的多方面影响使之成为具有传统与摩登双重特征的综合文化载体。其办社宗旨、票戏方式、票友结构、组织手段诸方面无不浸染了地方特色与近代文明带来的新的观念和风习,因此旧上海中上层社会阶层风靡一时的票戏、参加票社,是传统的戏曲文化与近代文明碰撞交融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时尚。上海票友及票社的生存状态与文化特征突出地体现为传统与摩登两方面的融合,而这与上海这个都市的独特个性有着密切关系。在更高的层面看,通过对票友和票社的研究透视可以折射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生活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6.
出版业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自身也经历着转型.中国出版业正经历着声势浩大的转型期,转型也促进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以我的从业经验,我认为西方出版业的许多商业惯例和方法并不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7.
正确处理出版业事业性与商业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我国出版业对这一重要任务的实现负有重大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承担责任发挥作用首先要发展自己,不断壮大全行业的实力。我认为,正确处理事业性与商业性关系是我国出版业当前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认真探讨并破解这一课题,对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商业风险较大的图书出版业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使命,这一性质特点决定国家应对其进行必要支持。欧洲多数国家对图书出版业采取的定价销售、税收优惠和定向财政基金资助等手段,有效维护促进了本国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是文化振兴繁荣的重要内容,我国需适度借鉴欧洲国家成熟有益做法,确立完善的图书定价基准和销售制度,建立更合理的图书税收优惠制度,构建更公正的图书财政基金资助制度。  相似文献   

9.
出版业的均衡与不均衡发展是指出版生产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和格局,本文论述的范围大致包括出版业的地域、专业分布和部门、行业分布。出版业的分布和格局状况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出版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体现着一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骆欣  南长森 《编辑之友》2017,(10):98-102
上海无疑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一方面来源于其覆盖性影响,另一方面因其对近代出版业品格的塑造.太平天国运动从人才、市场、理念等多个方面为上海近代文化市场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东南地区的传统士绅为避难而汇聚上海租界谋求新的出路,新兴出版业成为一个主要选择.而在出版业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世纪90年代科举正途出身的士绅阶层,特别是像张元济、汪康年这样从传统士绅阶层分化出来的知识精英.不同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较早参与出版业的口岸知识分子,以谋生为主要取向,传统士绅将历来的家国情怀注入新兴出版业,以启迪民智作为追求,不仅改变了当时上海出版业的格局,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品格.  相似文献   

11.
张旭兵 《出版广角》2013,(22):78-80
由于出版业具备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双重特征,这无形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难度。出版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依托政府的有效管理。因此,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管理的效能等,有助于促进我国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时至今日,《良友》已经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符号载入中国的出版史。它记录时尚,记录生活,记录那个年代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都市文化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杂志这一媒介形式产生于城市,具有构造和凝聚城市共同体的天然功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商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是当时中国新闻业的中心,诞生了为数不少的出版物,《良友》是其中反映都市时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1926年《良友》画报由文化商人伍联德创刊于上海,1945年停刊。在  相似文献   

13.
都市文化,足一个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市文化必然成为二十一世纪城市广播新闻的新观点。 都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也是一个城市的希望和生机所在。21纪的都市文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其特定的力量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城市广播就应该主动地、超前地把都市文化的新特征、新变化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加以研究、理解,去确立都市文化新闻的新视点。只有这样,城市广播新闻才能从这个新观点中呈现一种很有特色的品位、价值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近来,有关把上海建设成为中国第二大出版中心的话题越来越多了,许多有识之士就“国际性大都市与上海出版”以及上海出版业的机遇和对策等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主张,使我们能够在某种新的“维度”来重新审视上海的出版业。 一、审视“上海”的三个维度要真正认识上海出版在全国乃至全球出版业大格局中的地位,首先要对上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大格局中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我们在不同场合谈上海这个字眼时,上海其实有着不同的意味。笔者以为,在讨论上海出版业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面临着三个上海,即一个政治的上海、一个…  相似文献   

15.
出版国际合作,是当今有充分共识的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出版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从商业角度,人们都感受到国际出版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版国际合作有利于出版资  相似文献   

16.
1978年到2008年,对于中国出版业,尤其是大学出版社意义非凡。30年间从无到有,从孱弱青涩到蓬勃发展,成长为中国出版业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商业现象,这一页值得我们认真书写和纪念。  相似文献   

17.
任翔 《出版广角》2014,(13):32-34
正中国数字出版的决策主体应超越出版社和传统出版的商业视野,不要受制于盈利模式和眼前利润。相反,要善于在更开阔的商业生态、知识生态和文化生态中寻找出版的核心价值,并从中借力,来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带动数字出版业快速成长。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产业,出版业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传播的强烈冲击。基于编辑把关、纸本印刷、书店贩售和出版社主体的传统出版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商业环境与知识需求,这一落差使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性挑战。面对颠覆性的互联网传播,出版业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版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版业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赶上潮流,改革自身流程,成功实现自身的转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出版需要实现从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出版内容、出版人才到出版销售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拜媒体流行文化传播之赐,以及韩国出版产业在国际市场推动成果的刺激,台湾出版从文化商业角度逐渐转型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流行文化与文化商业所不同的是,流行文化比文化商业更与社会消费族群接近,只是在今日台湾出版市场高退货率的考虑下,出版业者会更专注于流行的持续长度.  相似文献   

20.
马薇薇 《东南传播》2013,(5):112-115
晚清上海开埠后逐渐发展成近代都市,商业的繁荣培养了市民消闲娱乐的兴趣。身处其中的《申报》在"及时行乐"的观念指导下,展示了晚清上海娱乐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符合近代都市的经济内涵和市场生存法则,又有着浓厚的道德意识形态的乡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