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当年.让千夫长出名的,不是他的普通大学作品,而是专为手机短信定制而成的手机小说《城外》。结果,4200字的《城外》,版权卖了18万。千夫长也成为2004年最为轰动文坛也轰动了整个社会的第一个短信文学作家。  相似文献   

2.
历经商海多年的李仁红,咀嚼着人生,要寻找一片心灵的蓝天,守望美丽,很是令我高兴,高兴的是,他不拜倒在财神爷的脚下,而将精力用于修治韵律,夜难人寐,为诗的殿堂增砖添瓦,在某些人眼里看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当我望着他微微秃顶的额头,听他倾吐对诗的挚恋的时候,我感动了。  相似文献   

3.
几个月前有幸先睹了由《草房子》改编而成的影片,现在又阅读了这部小说。观影和阅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验,电影形象而直观,小说则更加细腻与从容。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它似乎更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完整而自足的艺术世界。小说以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为中心,描绘了他身边的伙伴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以及家长桑乔、老师蒋一轮,还有白雀、秦大奶奶等人。这些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如桑桑的善良、顽皮、爱突发奇想,桑乔的爱好荣誉,蒋一轮的康酒、热情等,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自然生动。作者塑造人物时注意把握细节,如通…  相似文献   

4.
赵军 《新闻前哨》2000,(10):28-28
众所周知,节奏是诗歌 的灵魂。其实,除了诗歌、散 文,像小说、文章、广播电台 的新闻节目等,它们在有声 语言表达时都离不开节奏。 就连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也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也就失去了语言的生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是一切有声语言的灵魂。 新闻播音是新闻稿件的文字语言经由播音员再创作而成的有声语言,它同样具有“节奏”方面的要求。 节奏是韵律,节奏是色彩。当我们对播音的吐字、发声、呼吸等等多种技巧都已经掌握了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节奏”在新闻播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新闻播音员在平时工作中,接触到…  相似文献   

5.
赵蘅 《中国档案》2006,(6):63-63
做下面这件事时,我们之间尚没有越过纯洁的同学关系。一天,下完晚自习他又约我去四楼。看来他是有准备的。他带来他的父亲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匕首,说现在加勒比海危机,美帝侵略古巴,我们作为团员该做点什么。我和他在一起从来是只会点头、摇头,在我心里他的主张总是对的。这会儿,他率先做出榜样,先往自己的左手背卜划一血口。我随即,也是长这么大第一回勇敢地拿起了匕首。  相似文献   

6.
被称作“晚生代作家”的葛红兵,其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的N种生活》去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评论界也产生了热烈反响。葛红兵是一个大学教授,在一般人的眼里,教授似乎是只会看小说而不会写小说的,他是怎么写起小说来的呢?他到底是精神撒娇还是灵魂忏悔?通过电话,记者同远在上海大学的葛红兵教授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7.
毛姆在《面纱》的自序里说,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但丁《神曲》"炼狱篇"里的诗句"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这是个丈夫对出轨的妻子报复的故事:皮娅是锡耶纳的一位贵妇,她的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但慑于她家族的背景,不敢动手致她于死地,就把她投入了位于马雷马的城堡,以期让她在城堡里的有毒蒸气中死去。但是她迟迟未能毙命,他最终忍无可忍把她从窗子里扔了出去。这个故事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要为这个故事找一个现代的背景,于是《面纱》是他唯一先有故事情节再有人物形象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要适可而止     
不少朋友见面都会相劝一句见好就收。我回而思之,总觉得别扭和不妥。何也?我搞不明白,见好的好字是什么含义。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人与人不同,事与事不同,时与时不同,好与好不同,那么见什么好而收呢?什么是好?说实在话,由于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同,所处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面对的现实不同,在人们的心目中好的标准也不相同。比如做官,由于个别人出生在皇宫,长在宫院深处,沐浴着皇恩,那么,他当了亲王封了侯,甚至册封为太子,他还是不甚满足,认为不好,要一好好到底,当一品、当皇帝,梦寐以求地要坐上第一把椅子。而一位举人,中了进士,得…  相似文献   

9.
《我在天堂等你》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小说,也是一部让人慨叹岁月及人的命运的小说。或许,小说少了一些时下流行的新潮色彩,但其中的表达,不仅真挚诚实,而且要比某些新潮小说更关注人自身,譬如人的精神、人的信仰、人的感情,以及人怎样面对生死存亡的挑战等。实事求是地说,一部小说倘能激活读者的感情与联想,或意识到如何对  相似文献   

10.
短信小说     
王佩  如岚 《出版参考》2004,(10):49-49
最近,广州作家千夫长和北京写手载鹏飞各推出一部4000多字的小说,两人都声称自己的作品是“全国首部短信小说”。国人对争第一向来是上瘾的,因为“为首”和“为副”,其影响、地位和命运,往往有天壤之别,韩非子虽然提出过“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但那是说给竞争对手们听的。用在自己身上,其实谁都想“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才冒出来一南一北两个“首部”,一对“第一”。  相似文献   

11.
马未都说他很幸运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且赶上了好时候:在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文物都不值钱。一个碗3块钱,他写一篇小说能挣好几十块钱,够买好多碗了。搁在现在,就是写一本书也未必能买回一只碗。“我的年龄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岁‘文革’结束,1980年我25岁。25岁到35岁是我狂收暴敛的10年。这10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这些藏家,让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岁的人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贵了。”在物求人的年代,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经不怎么收藏了。  相似文献   

12.
一、采访要善于引导去年初,军务处的费参谋让我写篇科技方面的稿子。我问他有什么素材,他说了一大堆数字,什么有多少技术成果,有多少获得军区、总部的科技成果奖,等等。可从这些数字中看不出有什么新闻价值。再问他还有什么情况,他说这些数字和成果够突出的了,还不能写篇稿子吗?当问他部队在科技工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时,他可能理解成写不成表扬稿要写批评稿,便说没什么问题,我们单位的情况比较好。而正在这时,领导找我安排了其他任务,科技方面的稿子就此“搁浅”了。过了几个月,黄参谋再次约我写写他负责分管的科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杨青泉 《今传媒》2010,(11):82-83
"大场",一个上海不起眼的小地名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并非只是十里洋场的情缘传奇,风花雪月的背后是乱世苍凉的深刻体验。战争的大背景笼罩了她的一生,这种战争情境下的独特表达成为张爱玲的书写策略,战时体验的巧妙转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创作的灵魂,而这一切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相似文献   

14.
客:据说,读过李修文第一部长篇小说《滴泪痣》的人没有不哭的,作家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数度哽咽”,你呢? 主:小说出来前,修文跟我说过这话,后来上了几家报纸的访谈录。我当时就笑着说我不相信——对他,尤其不相信,因为编完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心都碎了》,压根没有发现任何“催泪”的成分,反而在他的对经典、对世俗生活的解构圈套中有些晕头转向。仔细看报道,有名有姓边读边哭都是小说的第一批女性读者,包括责任编辑。我对女性没有偏见,也不怀疑她们作为作家的好朋友在表达阅读的原初感受时的真诚度;也从不认为我就比别人高明,或者是不是比别人更冷静,更克制,更知道小说的游戏规则。我对自己的哭没有信心,是不相信现在的小说还能有这么强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让人不能自已,又在自已之后骂一骂自己。我最后一次面对小说流泪是在什么时候?哪一部?那太遥远了。不过,出于各种原因,我能肯定《滴泪  相似文献   

15.
陈继会气色灰暗地讲述他的精神历险:和各种灵魂打交道:民族之魂、时代之魂、紫色灵魂、都市之魂、乡村灵魂……这些便是他在“20世纪中国小说文化精神”烛照下的灵魂显现,他还告诉我们这些灵魂是循着“一波三折”的文化轨迹运演的,它们集中表现为“拯救与重建”。这样图象式地描绘20世纪中国小说之精  相似文献   

16.
有一件事,过后多年想起来都让我感到内疚。那是1986年,我在阿克苏驻站,就住在记者站的小院里。有一天,记者站来7位老人。他叫什么名字,长的什么模样,事隔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知道他找我这个“新疆日报记者”,是希望借助党报的力量讨还公道的。从老人的叙述中,我知道他数天前为一桩纠纷,受到当地执法部门某些人十分粗暴的对待。当时我脑子里的念头是:“这种事管不了”,“写了报纸也未必能登”,结果几句话就将老人给打发走了。事实上,就算当时自己当记者的资历尚浅,调查一些复杂问题的功力也欠缺,但至少可以请老人…  相似文献   

17.
《出版经济》2006,(3):29-30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相似文献   

18.
孙犁印象记     
我第一次见到孙犁同志,是在一九八○年的春天。在这之前,我和他的许多读者一样,是只见其文而未见其面。然而,我却久久地景仰着他。或许因为我也是冀中人的缘故吧,拜读他的作品,感到格外亲切。读着他的散文、小说,就象在麦收时节,坐在堤头大树下歇晌,听一位见多识广而又语多风趣的老人讲述乡里趣闻一样。那朴实明净的语言,那真挚深沉的感情,那栩栩  相似文献   

19.
赵忠祥谈艺录(五)赵忠祥我的优势是文化素养上海一位记者采访我,很不客气地说,你和杨澜相比,她是个青春型的少女,那么美丽,那么活泼可爱,你那么老,那么胖。当然他的语言不是这么让我难堪,我理解就是这意思。因为人都有感受,如果不能透过他的语言符号理解他的思...  相似文献   

20.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