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编辑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工作是媒体活动的中心环节,编辑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在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延伸,读者的导读,在人类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的编辑大多是集学者、作者、记者、传者、编辑于一身的文化智者,如孔子“编辑”《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  相似文献   

2.
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张洪玲【北京】“编辑”一词的含义应如何界定,至今仍在争论之中,《编辑之友》也刊登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绍各种观点。在1995年第5期上有叶向荣同志的文章《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我很想就其观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3.
钱静 《出版科学》2016,24(6):28-31
《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删除《著作权法》第34条编辑修改权条款的做法有欠妥当。建议保留原有条款,确立编辑修改权。因为确立编辑修改权是权利义务对等的法理要求,是编辑工作正常进行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与编辑为出版物付出的劳动相匹配。另外,从权利边界的视角考察,编辑修改权的确立,能够从权利相对面的维度,厘清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含义和边界。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04,(1):76-76
作为“2l世纪新闻传播学术系列教材”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主编、有30多位教授、高级编辑、记者等参加修订和撰稿的《专业采访报道学》(第二版),最近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对“编辑”一词含义的讨论,必然转向对“编辑作品”概念的讨论,而且,对于“编辑一词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就必然得出对“编辑作品”有什么样的理解,这是毫不奇怪的。叶向荣同志继他在《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一文中提出“编辑”概念后,又在《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中谈了对“编辑作品”的理解,提出“编辑作品概念重构”思想。  相似文献   

6.
试论编辑工作的“动”与“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编辑”一词一直意味着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加工,修饰润色。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资料编排整理、修订成书。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一词的含义和功能有了变化。在出版活动中,不但需要编辑具有“案头”功底,把好政治、思想、文字关,更需要编辑勤于市场调研,在制定选题,编辑书稿过程中能把握市场脉搏,用最快速度将有用信息,化为“金点子”,拿出自己“叫卖”的产品推向市场。这就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编辑工作中的“静”所谓“静”,是指编辑的“案头”功底,即编辑要有脚踏实地的埋头…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被喻为“为他人作嫁衣裳”,“作嫁”于是成了“编辑”的代名词。然而,同是“作嫁”一词,在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其含义并不相同。以“编辑”自居的著名老作家秦兆阳同志曾仿《红楼梦》第一回《题石头记》一诗,化其意为一位编辑作了  相似文献   

8.
一、编辑与编辑劳动“编辑”一词有哪些含义?《辞海》是这样解释的:“①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阶段。②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辞源》上的解释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编”就是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当顺次排列讲。“辑”就是收集,古代“编辑”一词的含义,基本上限于整理次序,以及补校写本的正误脱漏等等;到唐代,“编辑”的概念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随着近代印刷的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出版业,随  相似文献   

9.
题解:“传通”,是人类最普遍的交往方式,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相对应的英文词是“COMMUNICATION”。《牛津英汉词典》对“COMMUNICATION”的解释是:“观念、知识的分享、传送和交换。”因此,在汉语中的对应词应该是“传通”而不是“传播”。因为汉语中的“传播”一词仅指单向的“传送”,不包含“交换”(即双向或多向沟通)的含义。将“COMMUNICATION”译成“传播”,实为误译。“权”字在《辞海》中的解释,第一条就是“秤锤”的意思。秤锤的功能是起平衡作用,因此,“权’守本身就是平衡、平等、公平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我对《编辑学刊》所发表的争鸣文章,差不多每期都看。很有兴味的。真理愈辩愈明,而不会陷入长久的混沌的。尽管在争鸣中双方有时言词尖刻了些,但各自的观点、思想还是明白地表现了出来,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我认为,由编辑出版界来界定“编辑”概念,实际上就已经将“编辑”与出版、传播联系在一起了,即我们所讨论的“编辑”概念是属于出版、传播领域的,具有出版、传播的规范性。每一个编辑都处于出版、传播这一社会行为之中,不与出版、传播联系的有关“编辑”的学问,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与出版、传播相联系,编辑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文化积累。出版、传播是文化积累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整理自己的日记,如果他不打算出版,就算不上编辑,尽管他对日记也进行了文字润色、加工,甚至也按年代或其他构想为日记编了次序。为什么呢?因为这日记并未进入出版、传播领域,不能对大众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不具有文化积累价值。而一旦这日记进入了出版、传播领域,它就会具有受众,就会产生某种文化影响,因而对它所进行的文字加工就具有了编辑意义。例如,《傅雷家书》,如果纯粹属于傅雷家人的私藏,而不为世人所知,那么,对其进行的任何加工、润色,都不具有编辑意义,因为它没有进入出版、传播领域,不能产生文化影响,更谈不  相似文献   

11.
1930年5月12日,一份印得十分精致的小型周刊被送到读者面前——这就是周作人主持下的《骆驼草》。该刊由周作人主持,实际上负责编辑和校对的是废名和冯至。《骆驼草》的定名出自废名,其含义是“骆驼在沙漠上行走,任重道远,有些人的工作也像骆驼那样辛苦,我们力量薄弱,不能当骆驼,只能充当沙漠地区生长的骆驼草,给过路的骆驼提供一点饲料。”周作人等人以“骆驼草”自居,实际上是在提倡一种“雍容”、“坚忍”的文化精神。他们试图重新审视因五四狂飙对传统的割裂而造成的文化断层和文人心态的浮躁迷惘和混乱,并纠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利性痼…  相似文献   

12.
在早期《小说月报》的编辑上,王蕴章两次编辑《小说月报》,见证了《小说月报》走向辉煌的开端,也见证了《小说月报》不得不改革的痛苦.他身上带有的过渡性质色彩,让他成为了那个时候旧式文人向新式文人过渡的典型.分析王蕴章两次编辑《小说月报》的经历,考察他所作出的各种编辑选择,我们能看到旧文学的编辑向新文学编辑转型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3.
叶晓庆 《出版广角》2016,(24):87-89
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编辑家,他在修订《春秋》时表现了丰富的编辑思想,主要包括“垂世立教”的编辑宗旨、“多闻阙疑”的编辑态度和“辞达而已”的编辑要求.子子的编辑思想对后世编辑工作影响深远,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必须认真地加以挖掘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第三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于5月28日在北京揭晓,有20家新闻期刊当选,《新闻知识》第三次榜上有名。其余19家是:《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大学》、《新闻与写作》、《新闻界》、《当代传播》、《新闻与成才》、《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爱好者》、《新闻实践》、《编辑学刊》、《中国出版》、《中国图书评论》、《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报》。“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部分。它覆盖了新闻传播学的整个学科即新闻、传播、广播、…  相似文献   

15.
编辑学研究的误扩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概念的讨论正在深入,这无疑会对编辑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准备谈一谈由“编辑”概念引出的“编辑学”概念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文化缔构与编辑学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认为:关于编辑活动的释义存在着缩小和扩大两种倾向,“缩小的倾向,往往把编辑活动界定为‘六艺’,或‘六艺’加信息”,“扩大的倾向是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了”。书中没有引用这两种倾向表现者的原文、原话。如果我没有猜测错的话,那么,“扩大的倾向”当指包括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以下简称王文)在内的一些文章的主张。因为,王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着眼于文化的。 我赞成《导论》的“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与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简单定义(对其“详言之”的内容却不敢苟同,容待下文评说),也认为确实存在着缩小和扩大“编辑活动”释义的两种倾向。但《导论》认为“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就是“扩大的倾向”,却是大谬了。道理很简单:编辑活动本身就参与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积淀。所以,鲁迅在《<译文>复刊词》中说,出版家(包括编辑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斯坦利·安文在《出版概论》中特地引用了约翰·莫利的《回忆录》中的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杂志的创立、编辑与特点许康,黄伯尧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高奏起“科教兴国”的最强音,也向担负舆论导向和传播知识的科技期刊提出了光荣而艰巨的使命。1995年1月12日,江泽民同志为《科学》的题词:“传播科学,提高国力”,已经向全国科技刊物明...  相似文献   

17.
王伊洛先生发表在《编辑学刊》1992年第1期上的《试析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概念》(以下简称王文)我以为有欠全面。王文提出了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两个概念,认为:“近现代的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性行业,从事这一活动的编辑家们把传播真实、新鲜、有用、有趣的信息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这种编辑,更确切地说应该称呼为——职业编辑。”而古代编辑活动“与职业编辑有着极大区别”。文章概括了古代编辑活动的四个特点:“第一,古代编辑活动往往是个人或数人业余半业余的志趣活动。”“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性行业。从事编辑活动的学者们并不以此谋利,也不把这种类型的编辑活动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中国古代编辑史上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刊登了不少力作,但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则是《主编礼记:走近神圣》、访谈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反思》及闵惠泉先生的“宗教学国际研讨会旁听随记”《面对宗教:多维视野中的观照》三文。《主编礼记:走近神圣》是十分难得的。其所以难得不在于别的,而在于作者不是像一般主编那样,从学术研究的现有成果上对文人的功过进行评说。而是从文人构建学术成果的内在动国上,从文人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创造性活动本身,从文人的“人格素质”来评说文人,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学术。依照作者的见解,一个“肃穆…  相似文献   

19.
孙晶 《现代出版》2001,(4):50-51
编辑学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对编辑活动与编辑素质的理性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多限于编辑工艺学的层次,较少把编辑活动置于传播学的大学科背景下进行思考。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编辑活动的内涵和价值,从而真正认识编辑应具有的素质,就必须从编辑学的传播学背景着眼进行分析。一、传播学意义上的编辑活动作为传播活动一个关键环节的编辑活动,具有与编辑工艺学意义上的编辑活动大不相同的内涵。这里,1999年版《辞海》对“编辑”定义的修订值得引起注意。1979年…  相似文献   

20.
王敏 《青年记者》2009,(14):23-24
《咬文嚼字》是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的刊物,以“咬”为自己的特色,你要“咬”别人,别人也会“咬”你。记得有首“剃头诗”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要让《咬文嚼字》经得起别人“咬”,编校质量过硬是最基本的要求。《咬文嚼字》多次在各级编校质量检查中获得好评,这是与我们积极建立编辑的文字优势、培养严谨的编辑作风和形成紧密的编读互动三个方面的工作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