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文宏 《现代语文》2010,(12):69-69
《苏州园林》的教学内容主要价值在于两点:一是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一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厚情愫。如果把这样血肉丰满的文本内容,理性抽象为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格式化的框架,而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到苏州园林典范的艺术之美,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和建构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36《苏州园林》师: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采用概括性的语言,有时采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苏州园林》中有哪些是概括性的语言?哪些是具体生动的语言?请分别用——”和——”在课文中标记出来。生:第二自然段在课文中起总领作用,作者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说明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然后连用四个“讲究”,对这个总特点作出概括说明,并以此作为介绍苏州园林的总纲。师:这是文章中的概括段,请再找找文中概括性的句于。生: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生:苏州园…  相似文献   

3.
《苏州园林》是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不仅采用了总分总的叙述结构,同时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从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及作诠释五个方面剖析叶圣陶《苏州园林》所用说明方法,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园林美景,使学生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4.
<正>【设计思想】《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言。文章虽说是一篇介绍园林的说明文,但它表现出来的美俯首可拾。首先是美在结构,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苏州园林》图册的反复揣摩,从艺术的高度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于一九七九年,八十五岁高龄的时候,写成这篇文章。原题是《拙政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现在的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者改的。这篇文章不能说没有抒情,但抒情成份很少。编者把题目改为《苏州园林》列入说明文的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学的,准确的。 这篇文章不是导游性文章,也不同于就一处园林谈苏州园林特点的文章,而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概括苏州所有园林的特点。这篇文章的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文字简洁,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苏州园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智   《广西教育》2013,(42):56-57
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该课文,容易使学生觉得毫无趣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去学习。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7.
《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都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相同和不同之处较多,下面从三个方面比较其异同。一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了逻辑顺序,不过《苏州园林》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四、五单元是本册书的重点单元。六篇文章都是紧紧抓住事物自身的特征,将说明和描写结合起来,具有一定文艺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说明建筑物的外形,构造的。教学时除抓住这一特点外,重点使学生认识说明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同时了解说明建筑物一般采用的说明顺序,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春蚕到死丝方尽》《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是说明动、植物生长,宇宙科学,现代科技的知识小品。教学时重点使学生理解:抓住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物说清楚这一道理,同时了解并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9.
纪联昕 《考试周刊》2014,(18):32-32
<正>美国教育学家埃根等人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境的模式或结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力争使"多媒体"成为"多美体"。下面是我对应用多媒体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的反思,以抛砖引玉。《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趣味盎然的说明文,这篇说明文是作者1979年为香港一家出版社要推出的一本叫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相似文献   

10.
犤单元读写要求犦一、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二、学会说明事物的特征。三、体会说明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四、认识句子和单句,区别主谓句与非主谓句。犤单元重难点犦一、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二、学会根据事物的特征选用恰当的说明顺序。犤单元训练犦一、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严密,可是我总觉得下面的词应该换成更准确的,大家说说这样换好不好?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是…  相似文献   

11.
<正>《苏州园林》这篇优美的说明文,是叶圣陶同志为一本苏州园林的图片册写的序。一般序言的作用是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成书经过或创作意图,指导读者如何阅读,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并增加收获。《苏州园林》的写作目的跟一般的序言完全相同,只不过它是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鉴赏园林的图片,提高我们欣赏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纲要求〕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特点。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教材依据〕《描写和说明》、《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初中第2册),《说明的方法》(初中第2册)。基本课文12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宇宙里有些什么》、《蜘蛛》、《苏州园林》、《中国石拱  相似文献   

13.
立足和还原《苏州园林》的“序文”身份,有助于教师厘清如下两个问题:作者与苏州园林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如何看待教材文本中略显仓促而简单的结尾.很大程度上,《苏州园林》的有“序”解读,才是《苏州园林》教学解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似文献   

14.
《苏州园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本文从写作的构思到语言都带给读者以丰富的美感,尤其是它的结构美。 文章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 作者开篇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十分出色的说明文。其说明技巧主要有四点:一、采用先总提后分述的说明方法。全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从几个方面层次井然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第二自然段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全文的中心。接着从四个"讲究"(3一6自然段)和三个"美"(7一9自然段)两  相似文献   

16.
<正>《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定位为说明文,在教学中仅从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等应用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那就有点可惜了。这不能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有着经典的理趣与文趣,从这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实用文体。要能迅速准确地阅读好说明文,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一、明对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这一点通常从题目上便可以看出。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人类的语言》、《苏州园林》等。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编初中课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既从大处落笔 ,又从细处描摹 ,以简明朴实而又准确传神的语言再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展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过人的智慧和高雅的艺术情趣。读者通过阅读本文 ,既能了解居标本地位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神韵 ,又能培养审美情趣。笔者在执教该课时 ,根据本课的这种独特的美质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 ,以“了解事物的美”和“品味语言的美”为目标 ,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执教后学生反响强烈 ,听课的教师也赞誉…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语言的传授,教师应当在短暂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范围之内,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与技能。以《苏州园林》的教学实践为例,对此问题加以说明,在明确《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之后,从语言指导的角度切入说明。  相似文献   

20.
本单元的五篇课都为说明,由于作不同,说明对象不同,章风格也各具特色,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不仅有生动多样的语言,而且让读感受到了如同置身于画中。《中国石拱桥》则很好地体现了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而且用词也十分准确。《日本平家蟹》和《万紫千红的花》运用的是逻辑说明的顺序,前具有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特色。《蜘蛛》一不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而且在说明事物的同时,章的结构也很有特色,为由表及里的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