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智 《科技广场》2010,(4):131-133
通过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校企合作的背景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高职校企合作的出路应该往三个方向努力:一是转变企业和学校的观念;二是加强校企合作规范和制度的研究;三是优化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工学交替”、“校企互动”、“引进企业”是重要的模式;校企合作能产生规模效应,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形成独具特色并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建议:校企合作要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校企合作要以校内教育为基础,校企合作还要着力提升企业在岗员工技能,校企合作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办学形式,探索高职园林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办法.为专业自身发展、接轨市场、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谋求一条新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实际上指的是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随着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各大技工院校也在逐步向校企合作方向转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采取理论与实践教相结合的原则。在发展传统教育基础上,逐步在探索市场、企业相结合教学模式。以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为根本,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面向企业实行校企合作,推行订单教育新模式;把优秀企业请进来,共同制订有关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给学生贯输先进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理念,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融入社会、缩短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促成企业、学校和学员多赢是教育大力发展的形势所趋。  相似文献   

5.
高惠洪  钱菁 《科教文汇》2012,(29):176-17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本文以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围绕“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有”的校企合作建设思路,通过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技术服务、基地建设等手段,促进校企之间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我院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通过与卡特比勒公司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唐庆华 《科技风》2023,(2):123-125
根据校企双方的需求导向分析,通过构建企业的生产需求、品牌影响、员工素质及人才交流与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社团活动、职业培训、师资建设“四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才能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共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校企合作办学为例,总结了在实施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介绍了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两个典型案例,探索了学校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运作模式,探讨了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支持、创新多元办学模式、更新观念等三个方,指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以便好地进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实施“卓越计划”必须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原则。针对当前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为目的,分析研究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指出要注重培育企业合作动力、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厘清政校企合作中三方职能,不断提高政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以构建三维螺旋模型作为政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中职特色办学模式,必须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实行校企联办、集团办学、“校中企…‘企中,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提高中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使我校受益匪浅,不仅使学校扩大了出口,吸引了生源,还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学生学得到有用的知识,有了学习的目标,增加了就业的砝码和自信心。企业也从中获利:通过培训可以获得满意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资金。  相似文献   

12.
韩宇星 《科教文汇》2020,(10):83-85
“数字图像工程”是工程类研究生的一门经典课程,具有发展速度快、应用性强等特点。在当前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主流的背景下,阐释校企合作意义,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后就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数字图像工程”教学效果,从教与学、师与生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对多个角度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笪林梅 《科教文汇》2012,(16):165-166
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满足软件企业的需求,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必须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加强课程建设、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良实训基地等途径,将校企合作融入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实现学校、软件企业、软件专业学生的"三赢"。  相似文献   

14.
王永  陈刚 《科教文汇》2014,(32):3-4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以及校企合作开展的思路。以本校光电子技术专业为例,深入阐述了校企双方共建具备“学历教育+企业培训”双重功能的校内企业大学,校企双方深层次开展混编师资团队建设、“量体裁衣”订单培养、实战式顶岗实习以及培训教育服务等合作,逐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加精确地培养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团队构建“行业—企业—学校三元协同、生产—教学—科研—创新四轮驱动”(简称“三元四驱”)的育人模式,并在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探索与实践。校企共同开展专业调研,构建融入企业元素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采用“企业+学校”混合上课的方式,灵活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理论课由学校高学历教师主导,仿真课由学校“双师”素质教师主导,实操课程由企业技术骨干主导;采用以成果为导向,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本专业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有效克服了学校设备陈旧、师资技能不足等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很多校企合作依然处于一种表面层次。要真正把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就必须解决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按照运行要求和规律来办事,以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层次合作。  相似文献   

17.
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拟提出建立“平台 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教学的方法,采用学校、行业和企业三方共同考核的评价方式来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稳固校企合作 创有特色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云忠 《内江科技》2009,30(4):184-184
职业学校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需要找准市场定位,建立“校企一体”的培养平台,并重视各种制度建设。让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教”、“学”和“管”都有章可循;同时安排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生产实习管理,这对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和培养动手能力强及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珠宝与设计学院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信息获取途径、合作企业的遴选方法,同时列举了部分校企合作形式以及校企合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滔  陈向东 《科研管理》2011,32(2):67-73
摘要:校企联合申请的专利是高校“试验、技术”型成果与企业“生产、市场”型需求对接的桥梁。本文使用可视化的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区域层面剖析1985年以来,校企联合申请量的三个演化阶段,合作中心由北京“一枝独秀”到上海、浙江等地“百花齐放”的动态趋势转变;技术层面以国际分类号为标准,揭示最近备受校企关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高新领域的合作分布;高校层面考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联合申请较多的校企合作布局,各校的多元合作方式为其它高校提供了借鉴。合作网络图挖掘了合作领域的技术优势。联合申请的全面统计为校企寻找合作伙伴提供了线索,也为产学研中的知识商业化部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