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2.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4.
读书如行路,有坦途,亦有误区。遇坦途时,自然春风得意,事半功倍;而入误区时,则迷惑难返,收效甚微,怎样才能走出误区?得靠辩证法。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用辩证法作些分析,或许还能给后来的读书者以思考或借鉴。其一:“苦读成才”两面观幼年时一提读书,就把“苦”字技上,谓之“苦读”。我想这恐与老师的灌输有关。像那东汉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之类的故事,都无一例外告诉人们,非苦读不能成才。是的,苦读的确是成才的重要途径,对于那些从未苦读过或对苦读浅尝辄止的人来说,苦读无疑是一味补药,你果要成才,就得…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是他阅读的第一部小说周恩来出生于书香世家。周家祖祖辈辈均走读书、考秀才、考举人、做官,这一仕途之路。按周家祖训,男孩子5岁就要进家塾馆读书,写字均是习颜体。连周家灶台上的对联也是:“敬祖宗清白二字,教儿孙耕读两行。”其实周家土地很少,也无人种地,主要是读书。  相似文献   

6.
“厚黑教主”李宗吾的读书诀以一部《厚黑学》名世的李宗吾先生,被人们推为‘“厚黑教主”。他在《厚黑大全卜一书中说:“每读古人之书,无不在疑,固定下读书三诀,为自己用功步骤。”他的三诀”是:第一步,以古人为敌。读古人之书,就想此人是我的劲敌,有了他,就没...  相似文献   

7.
元代延祐年间,四明(鄞县)程端礼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论者或以此为导读书目之始,或以此为“典型的,比较考究的导读书目”。今考其书,卷首《纲领》先列《白鹿洞书院教条》: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教之目”及“修身”、“处事”、“接物”等教规。接着有《程董二先生学则》,规定“朔望之仪”如“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等。其次又有《西山真先生教子斋规》八条:学礼、学坐、学行、学立、学言、学揖、学诵、学书。《纲领》最后汇罗《朱子读书法》、《古圣人读书法》等并分条论述,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尚志、居敬、穷  相似文献   

8.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9.
廖沫沙的读书方法廖沫沙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勤于读书,曾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倘使没有书在身边,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能不能活下去。”他在工作中长期坚持读书,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  相似文献   

10.
读书永恒的主题──《当代百家话读书》评介读书与生命同在著名作家、政治家李尔重以“读书与生命同在”为题,畅述他在戎马生涯中,在百忙的政治活动中,怎样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个爱书人,但爱书人不等于会读书。李尔重的读书经历告诉了我们,由爱读书到会读书,有...  相似文献   

11.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12)
漫游“读书天地”文/董文辉凡读过几天书,识得几个字的人,一辈子总少不了同书打交道。小时候上学,是“读书专业户”,自然以书为伴;以后长大了,从学校走向社会,读书便成了“业余”,还是离不开书。至于“仕”途上有了进步,事业上有了成就,社会上有了声誉,更是得...  相似文献   

13.
钱曾以“善读为善藏”为藏书理念,提倡善藏书者首先必须善读书。而所谓“善读”,又惟有“好古”、“敏求”方能达之。这一思想既是他求真务实、不懈奋斗的表现,又是他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4.
肖英 《兰台世界》2005,(11):59-59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5.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16.
苏洵是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他少年“游荡”不学,在夫人程氏的勉勋下,二十七岁才开始立下“成一代文章,立天下之大节”的雄心壮志。他毅然谢绝了平时交往的那些朋友,闭门攻书习文。二十九岁时,他去京师礼部考举进士,未被录取,第二年又不中。返回家中,他叹息以前所学不合时务,将自己写的几百篇作品全部焚毁,重新闭门发奋读书,而不急于作文立论。经过五六年的刻苦努力,精心研读,学问大有长进,已达“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他离家外出游学,结交学者,进一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1047年,苏洵再去京都应试,结果依然落榜。他没有灰心,回家继续读书、  相似文献   

17.
三大本厚厚的用稿剪贴本和10多个令人惹眼的获奖证书,足以说明小苟的5年军旅生活是充实的。言及写新闻,小苟说:“只是因为爱”!和他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他对写新闻爱得是那么艰辛,爱得那么痴迷。小苟入伍来到某工程团四连,官兵们长年累月在深山沟里挥汗筑“龙宫”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他发誓要把官兵们的苦累与欢乐,追求与奉献,写成新闻登在报上。一天施工下来,他累得腰酸背届,别的战友一下班就倒在床上睡觉,他则抓繁时间读书写稿。不到一年,他寄出去70多篇稿,却全无音信。小苟并不气馁,仍就痴写不断。他坚信:精…  相似文献   

18.
陈中祥做梦也没想到达辈子还有人叫他“老师”。上高中的时候,不少人劝他毕业后去考师范学院,将来当老师。对此,他不想,也不愿意。当记者,他倒想过,五十年代在兰州大学读书时,还当过校刊的特约记者。但人生没有单行道,命运往往是在人们自觉与不自觉的选择过程中,将人送到那纵横交错坎坷不平的道路。近几年来,记者陈中祥的学生愈来愈多,学生多了,“老师”也就名正言顺了。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评论图书的刊物,贵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选择专业要籍向青年推荐,这不仅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图书评论,更重要的是为青年人指明了读书的“门径”,省去他们暗中摸索,浪费时日之苦。名家推荐在中国是个传统。元代程端礼根据朱熹指出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为培养“经之无不活,理之无不明,治道之无不通,制度之无不考,古今之无不知,文词之无不达,得诸身心者无不可推而为天下国家用”的人才,编制了《读书分年日程》,开列了自8岁未入学之前到青年时代的必读之书。清末张之洞编制  相似文献   

20.
钱曾以“善读为善藏”为藏书理念,提倡善藏书者首先必须善读书。而所谓“善读”,又唯有好古、敏求方能达之。这一思想既是他求真务实,不懈奋斗的表现,又是他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