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在汉语中广泛存在.这种不对称是多样的,造成它们不对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从方位词到动作动词再到趋向动词,“上/下”的义项通过隐喻投射发生词义延伸,且过程不可逆.  相似文献   

2.
“上/下”的不对称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所体现,在意义上也有所体现。“上/下”又是对称的,主要体现在表示方位、人物、范围等方面。总之,“上”出现的句法环境要多于“下”,所以“上”是一个高频词,而“下”是一个低频词。  相似文献   

3.
“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上”、“下”在隐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主要考察了“上”、“下”在隐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有很多“不对称现象”,“数词+度量衡量词+形容词”结构就是其一.用标记理论可以解释这种不对称现象:无标记项可以指称整个量级上的各个量;还可以不包含“比较”的内蕴.同时标记现象的产生又能从认知方面找到原因:认知突出性、范畴内部的不对称和认知过程中的“经济心理”.  相似文献   

6.
“爱”“恨”是一组对称的反义词,但在语言的使用中,“爱”“恨”却是不对称的。从具体调查来看,“爱”“恨”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句法成分层面以及语义层面。基于此,在探究“爱”“恨”不对称表现的同时,阐释“爱”“恨”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反义词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多”与“少”是一对使用频率很高的反义词,两者在句法结构上具有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多”与“少”作状语的不对称;“多”/“少”作定语的不对称;“多”/“少”作谓语的不对称;“多”/“少”作补语的不对称;“多”/“少”作中心语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刘月华主编(1998)《趋向补语通释》后附的《动词和趋向补语搭配词表》的统计发现,表趋向意义的“出来”“出去”做补语时,在句法分布上存在着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指出“出来”“出去”的意象图式决定了它们在句法分布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相似文献   

9.
“过来”“过去”是汉语中意义和用法比较丰富的一对趋向动词,其运动图式通过隐喻机制映射到时间、数量、心理、状态和事件等抽象认知域。各个认知域的“过来”“过去”在语义特征上存在某些不同,其隐喻映射也存在某些对称和不对称。  相似文献   

10.
“上”:视点和对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中的“上”,表面简单的只有三划,就一个音节,只是一个汉字。但这种看似简单的现象其实有着很复杂的一面,它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语素,还是一个词;从词的角度看,“上”是名词,是动词,也是趋向动词;从语义上看,“上”常常与“下”相对,但其中体现出一种对称而又不对称的关系,这是因为“视点”不同。“视点”受到物理世界、语言世界、化世界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有许多含有相同语素、在意义上对称的词语.如“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称的词语,如“新房”和“旧房”、“大人”和“小人”等。  相似文献   

12.
“上/下+宾语”在意义与形式上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本文以形式和意义两项维度对“上/下+宾语”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分类考察,并由此总结、归纳了“上/下”的语义特征。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意象图式、形式语义、认知功能等方面对动词“上/下”带宾语的不对称性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教师“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信息经济学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它旨在研究不完全,特别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以确保“可能的”交易顺利达成,从而实现对当事人双方都有利或至少对其中一方有利,同时又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合作剩余”。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定义,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称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生活中的信息结构常态。在实际中,市场交易往往呈现出不对称信息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4.
方位词的语义和功能丰富多变。方位词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选取“上”和“下”这一组常用方位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入手,结合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理论,对“上、下”基本义、隐喻义的演变及隐现的不对称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大”和“小”与数量范畴关系密切,用于区别量的大小。称谓名词不需要进行量的区别,却可以受“大/小”修饰限制。称谓名词前的“大”和“小”分别几种使用情况。“大”和“小”常体现出不对称现象,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了这些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6.
“死”“活”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反义词。本文以该组反义词为研究对象,从词义、构词形式、构词方式等词汇层面对其不对称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并揭示这组反义词不对称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现代汉语中,本文很据"上/下"在作方位词、动作动词以及趋向动词时表现出来的不对称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原型理论、隐喻投射理论以及标记理论对其进行阐释,探讨其不对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称年”     
已经到来的2002年是对称年,而且与上一个对称年(1991)的“时差”最短,仅相隔11年。所谓“对称年”,即这个年份的数字是左右对称的。如“2002”、“1991”即是。回顾历史,从11世纪到20世纪的1000年中,对称的年份共有1O个。即1001、1111、1221、1331、1441、1551、1661、1771、1881、1991。由此可  相似文献   

19.
在“A×B-样Y”中,“一样”有三种语用含义:一种是对A和B的某种共同因素进行是非判断。我们叫做“是非比较”;第二种是对A和B的某种具体的共同因素进行程度上的比较,我们叫做“程度比较”;第三种是对具有某种具体的共同因素的A和B进行范围上的整合归并,从而与其他不具备这种因素的事物区别开来,我们叫做“范围比较”。在“A×B-样Y”中,“一样”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后面往往跟一些词或句子。然而在这种句型的肯否定形式中,“一样”与“不一样”对后面词或句子的选择限制条件是不完全对称的。留学生由于认识不到这种“不对称”,常常出现类推性错误。  相似文献   

20.
“不+反义形容词”式是指“不”加对立形容词的否定结构形式。“不”作为常见的否定标记,在这样的结构中,引导的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形式。容易出现不对称现象。它可以指语义不对立情况下的相互不对称,也可以指语义不相关情况下的相互不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