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初年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矛盾?这个问题,我有过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起初,我想: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过:"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因此,我认为,南宋初年社会主要矛盾也一定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同时,我还这样想:如果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那么,为什么南宋政府在1135年要把岳飞从抗金前线调回来镇压杨么起义呢?又,当时南宋政府为什么不肯与诸路忠义军联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共斗争,集中驳斥了史学界流行的观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仍在激烈斗争的事实说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的斗争与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现象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3.
杨祥芳 《新高考》2007,(12):40-45
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4.
●阶段特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复杂,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演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服从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关系由内战、对峙,转向合作抗日;中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共在遭受两次重大挫折后,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克服了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抗日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突出特点是抗日与反蒋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国共两党为了对付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走上合作抗日道路;国共两党由于阶级属性的本质区别,合作中始终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中共始终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放在首要地位,在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在抗战中,政治态度和政策上具有两面性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的教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使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乃至各个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下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从而引起了阶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基于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发起、倡导进行的国共谈判,经过长时间的曲  相似文献   

6.
对于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矛盾的性质,目前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转化为人民大众同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政府之间的阶级矛盾。有人认为,当时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但是,对这种矛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各个时期表现的特点和复杂情况,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试图对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这一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7.
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的历史任务领导中国革命的不同形式。它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分别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对比两者形成的原因,却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坚持,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周恩来同志化费了极大的心血,建立了卓越的功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促成者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独占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并成为主要矛盾,国內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的服从地位,这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 10页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就是说 ,在中国近代史上 ,不管哪个时期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同时存在的。而后者又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毛泽东在其《矛盾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1964年版 ,第 2 95~ 2 96页 ,人民出版社 )里说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 ,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形。当着…  相似文献   

10.
三十八、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的特点和国共两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阶级矛盾突出.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对元朝社会矛盾问题提法的商榷有些学者在分析元末农民战争时,认为在元朝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两个方面交织着,把他们同等看待,不分主次,因而得出像这样的说法"元末的农民暴动,本来是由于民族与阶级的压迫引起的,因而他们奋斗的目标,一方面要打倒蒙古贵族,一方面灭要反对豪绅地主."(历史研究1954年4期,107页.王崇武:论元末农民起义的发展蜕变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这种看法是值得研究的.在理论上,毛泽东同志在他著的"矛盾论"中已明确证明:不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在史实的分析上,如果不找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就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史和现代中美关系史上,抗日战争后期都是一个关键性时期.在对这段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与国民党政府保持有正式外交关系的美国政府,能够派出代表,进驻延安,这不仅跨越了中日战线,而且跨越了国共战线,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关系史上的第一页.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前前后后的探讨,尝试剖析一下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得失.  相似文献   

13.
<正>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贯穿全球,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的解体,美苏矛盾已不复存在,那么什么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呢?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主要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在怎样准确地把握国内主要社会矛盾方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值得牢牢记取的基本经验是:确认每一历史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与主要矛盾是内在统一的;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前,不可把主要的阶级矛盾等同于主要社会矛盾;必须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分,具有不确定性;要客观地把握具体历史阶段推移中主要矛盾的转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5.
六、走向大战的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年——1945年秋)走向新的大战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国际关系第二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个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侵略和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德、意、日制造战争、重新瓜分世界的活动,是这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其主要方面就转为世界反法西斯了。1.经济大危机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善于抓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这一主要矛盾。建党初期以及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和广泛的革命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阶级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为中国共产党主要矛盾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内外条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主要矛盾理论的正式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17.
《卖油翁》选自欧阳修的《归田录》.作者主要生活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渐趋尖锐,宋王朝内外交困,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范仲淹为首的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和以吕夷简为首的代表大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保守派的斗争,就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政治上的反映.欧阳修是范仲淹集团中  相似文献   

18.
一、如何处理历史上的阶级关系阶级矛盾是历史的动力,在写历史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就会犯原则性的错误。阶级矛盾有两方面,不能只写一面。要着重地写革命,也要写反革命。矛盾不仅存在于敌对阶级之间,也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因而中国也是当时世界矛盾斗争在远东地区的焦点。抗日战争时期各大国不同的对华政策反映了他们在远东地区利益的统一和对立。本文仅就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作一点浅析。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是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大体上可以以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和19士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为界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到1939年9月德国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  相似文献   

20.
“史迪威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中的一个事件,反映了两国外交政策之间的种种矛盾,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新调整。宋子文恰在这时期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作为蒋介石的外交代表,周旋于中美之间。本文试就“史迪威事件”的演变及宋子文在这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史学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