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新世纪家庭教育发展的需要来分析,家长应该具备品学素养、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这三方面的基本教育素质。其中家长教育能力素养应包括了解与分析能力、教育选择与规划能力、建立密切亲子关系能力、家庭教育实施能力、教育协调和沟通能力、家庭教育环境设计能力等。目前家长的教育素质不容乐观,远未达到教育发展的应有要求。为了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各地有关部门应从培养能献身家长教育事业的专家型师资队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专门化规范性的家长教育网络体系以及建立科学的现代家长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教育体制改革给我们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培养德才兼备,体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归宿。只有这样,才能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才能与"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相溶合。 要加强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品德教育,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家庭教育要到位,这是思想教育的基础。①家庭教育必须改变育人的观念:要教  相似文献   

3.
<正> 伴随着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要求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要有较大的提高。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大,靠的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创新型的教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观念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是相悖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世纪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在何处做,找谁做和为什么做。这种新型的教育要求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念,把创新作为主旋律,让创新融人自己的血液。1 矮化身躯与学生交流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轻松、安全的心理氛  相似文献   

4.
民族的振兴在于教育,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一个个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作为人们狭义上对教育的理解,被称其为正规教育。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日渐提高,家庭教育也被摆到了显著位置。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既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使家庭教育重回大众视野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养育观念,使各位家长依法育儿。文章通过整理国内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了我国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展望,即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地位;规范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提升专业队伍素质;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协同,形成教育合力;贯彻“双减”政策,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普及家庭教育重要性,改善家长的教养观念。  相似文献   

6.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意识普遍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家长文化程度有限,思想落后教育意识淡薄。这也是农村幼儿园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和配合。家长教育观念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农村幼儿的家长家庭教育有如下特点家长教育意识不高.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与孩子和幼儿园的有效沟通,不注重孩子的培养,耽误了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带来了不利的负面影响;因此,能否运用开家长会、举办讲座、开展亲子活动、家园开放日活动、家教宣传活动等有效方法转变幼儿家教观念是幼儿园对农村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同学校、社会教育一样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家庭教育的观念,没有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引导,就不会有成功的家庭教育。纵观古今家庭教育的观念,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的地方。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家庭教育观念的理解仍存有偏颇,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为此本文就当前家庭教育的观念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世界发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进步,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为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这一点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绝大多数同人的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教育,三者是相互关联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要配合教师,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信任,要培养孩子对学习持正确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正>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要取得成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人们往往忽视不当家庭教育给素质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给素质教育带来的影响表现为片面发展和缺乏生存能力,这些都是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用新世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去指导改革、指导实践;需要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创设和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路 《广西教育》2014,(13):10-11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即孩子是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环境下成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构成了我国国民教育的体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思考。目前,家庭教育指导还具有业余性的特点,科学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当前家庭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工作。对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有助于为更好地开展家园共育提供依据,最终实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热点,是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和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一个现代家庭,能否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造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内涵越  相似文献   

15.
突破旧模式 探索本科人才多元化培养新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新世纪,高等学校在连续扩大招生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才培养质量带来的巨大压力。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必须拓宽视野,把人才培养放在国际大平台上,立足于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中国人才。为此,北京交通大学提出: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应新世纪要求、多元化的本科人才模式,培养口径宽、适应力强、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一、转变观念,凝炼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是组织教学活动、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念,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家庭教育既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家庭教育要能够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创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磨砺创新意志,养成创新品质。  相似文献   

17.
刘嘉树 《教师》2011,(5):9-10
成人教育环境要求成人教育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辅导员要根据成教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依靠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造利于创新的成长氛围;教师特别是辅导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替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必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将家庭教育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把家庭教育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应该有家庭教育来支撑。只有二者形成了教育合力,对孩子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张敏 《考试周刊》2009,(42):229-230
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指出目前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的误区,提出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抓住和谐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运用和谐教育方式,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