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服妖是人们对不同于传统服饰的奇装异服的统称,人们臆造附会这类服饰与灾异之间的关系,将服妖视为灾异发生的前兆。服妖观念融合了谶纬思想与灾异思想,在晚清社会动荡时期沉渣泛起。通过对晚清“服妖”现象的全面考察,可以揭示出了“服妖”背后丰富的文化和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2.
唐宋呈现的服饰风格迥异,学界往往以"开放"与"保守"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进行总结,更把宋代服饰一改大唐风尚转而趋向"保守"归责于理学。其实,理学家并没有要求服饰全面复古,复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服饰衣着要符合礼制、等级制度森严是保守的话,那这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宋代理学赋予宋代服饰的特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宋代理学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意义,对宋代服饰风尚给予更为理性的界定。  相似文献   

3.
刘英 《文教资料》2009,(5):75-77
宋朝高级将领衰甲与宋代"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治国、治军方略和"武随文服"的服饰制度等多方面的历史因素有关.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衷甲"象征着文武双全.文章对宋朝衰甲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宋代服饰文化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儒雅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对文质彬彬的文人风度的推崇,对平淡简朴却又自然闲适的审美格调的追求,对含蓄温雅的传统礼仪风范的注重。形成这种服饰文化特点虽然与宋代创立的理学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理学从萌蘖到形成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宋代社会在政治领域、宗教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策略,即右文抑武的政治策略,三教兼容的宗教策略,复兴儒学、重整礼纲的文化策略。右文抑武的政治策略使得全社会都推崇儒雅的文人风度;三教兼容的宗教策略使得宋代文人士大夫能超然对待人生的得失荣辱,在服饰上追求平淡闲适而又意蕴深刻的情趣韵味;复兴儒学、重建礼纲的文化策略又促使宋代人们以"礼"为准绳,要求服饰符合传统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服饰一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饰者,乃人体衣着兼人体装饰品,属于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服饰的实用功能,大致可以归纳为避寒暑、蔽形体、增美饰、表仪态、遮羞耻等五个方面.古代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随之演化出相应的服饰制度.而西周时期贵族阶级的"命服"制度即是一个典型代表.本文的主旨意在于研究和探讨西周时期贵族阶级的"命服"制度.  相似文献   

6.
儒服分广义的儒化服饰与狭义的儒家服饰。狭义儒服并非虚无,也非学派制服,"孔子不知儒服"的实质是儒家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辨证思考,体现了儒家的理性精神。它象征三代文化,是表达儒家思想的工具。它用高冠、宽衣长袍、方履等符号,象征"以道得民"的儒家特色,强烈暗示儒家与上古巫史文化的关系。儒服还象征了"中正平直"的思想内涵。儒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特定场合提倡。  相似文献   

7.
王静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4):104-106,113
服饰一经产生,便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一般来说,服饰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观察唐、宋两代的女装,却发现:宋代的社会生产力超过了唐代,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甚于唐代,丝织业也较唐朝发达,但宋代的服饰文化反而不如唐代丰富多彩。对比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会发现,服饰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更是一个时期人们精神和物质融合的产物,是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因此,唐宋两代迥异的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皆可在服饰中找到印记。  相似文献   

8.
服饰一经产生,便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一般来说,服饰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观察唐、宋两代的女装,却发现:宋代的社会生产力超过了唐代,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甚于唐代,丝织业也较唐朝发达,但宋代的服饰文化反而不如唐代丰富多彩。对比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会发现,服饰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更是一个时期人们精神和物质融合的产物,是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因此,唐宋两代迥异的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皆可在服饰中找到印记。  相似文献   

9.
北苑贡茶在宋代"名冠天下"的原因首先得益于北苑贡茶产地的独特地理优势,有着适宜茶叶生产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其次,在贡茶的制作上不断创新,形成了斗茶品茗艺术,将茶饮艺术化并升华到高雅的精神境界,文人墨客的诗文歌咏和独到的茶学论著不断推高北苑贡茶的知名度;最后,宋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君王对享乐主义的鼓励使奢靡之风盛行,北苑贡茶成了达官贵族们显示身份和享乐的奢侈品牌。  相似文献   

10.
杉木对宋文化的影响远大于前代。杉木所制棺椁体现了宋人注重"事死"的孝道;杉木制琴,反映宋人斫琴追求"阴阳相合"的特点,并发展了古琴制作的方法以及作曲艺术的风格;杉木制药焚香,提高了宋代的医学水平,发展了人们的养生观念,使养生文化更加多元化;吟杉作诗,是宋代诗词文化繁荣的一种表现。杉木文化丰富了宋代的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11.
宋代服装受胡服的影响大,服装的等级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女性服饰花样翻新。宋代服装变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的内发性的欲求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周代服饰的颜色总体上分为"正色"和"间色"。尽管夏商时人们就已经有了基本的颜色尊卑观念,但直到西周时期,服饰的颜色才有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要求服饰颜色总体上遵循"正色高于间色"的原则,服饰的各个构成部分也有着独特的颜色等级要求。而导致这种服饰颜色等级制度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周代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的产生以及礼仪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块"本义指"土块",汉末三国时期才出现了类似量词的用例。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话里"块"是个泛指量词。关于其称量对象,宋代以前为符合[+团块状]特点的事物;宋代开始逐渐用以称量较为抽象的对象以及"钱、货币";元代时可用以称量[+片状]事物。  相似文献   

14.
一 好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展示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公开教学是颇有微词的。有人戏谑地将之比拟成引领新潮的"时装展示";有人直言不讳斥之为"公开作秀,上演教案剧";也有人相对公允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跳出以往仅观察汉代服饰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综观汉代服饰发展的整个历程,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及世界古代服饰发展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结合时空概念,兼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从七个方面对汉代服饰进行了更深入的宏观认识:汉代中原地区汉族主体服饰整体的考古类型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地域及民族性上发展的特点;在美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先秦以礼和伦理性为主导的服饰观向魏晋玄学以人为主导的服饰观转变的量变积累过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汉代服饰的影响;发展中存在的两对矛盾;汉代服饰发展中始终存在的"正统"与"世俗"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宋代杉木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杉木对宋人文化行为的影响要远大于前代。杉木材质轻韧,抗虫耐腐,所制棺椁易于保存,使逝世亲人尸骨免遭虫蚁侵蚀,体现了宋人注重"事死"的孝道;杉木制琴,反应宋人斫琴追求"阴阳相合"的特点,并发展了古琴制作的方法以及作曲艺术的风格;制药焚香,不仅提高了宋代的医学水平,也发展了人们的养生观念,使养生文化更加多元化。杉木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宋代的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子弟书是面向大众的一种说唱文学,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作者常常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事物、风俗等融入作品,如子弟书中涉及到的服饰就有满族独有的服饰"马蹄袖"、"高底鞋"等等;受戏服影响产生的服饰"蝴蝶梦"等。通过研究这些服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代的服饰文化历史,揭示服饰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受服"是丧期中最重要的易服环节。"受服"一词意为服丧期内,五服除缌麻以外,每一等级的服饰在不同时间节点由重服向轻服依次递减,直至除服。文章考察了不同阶层受服的时间、五服有受有无受、"渐细加饰""以冠为受"等原则的问题,集中考证不同等级丧服在受服过程中的条例与具体细节,进而阐明这一制度背后隐含的礼学原则和现实意义,即服以示礼,礼以节情,不以死伤生的世俗伦理法则。  相似文献   

19.
卜阳  郭亚楠 《文教资料》2010,(13):99-100
宋代绘画是中国画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作者试通过现存史料参照传世作品对宋代风俗画兴盛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作者通过对宋代这一特殊社会环境中所造就的风俗画的分析与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刻了解时代与艺术的密切关系.期望对当今绘画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把握提问技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技巧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课堂提问应是平等的对话。所以精心设计一堂数学课的提问,孩子们的生命潜能将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