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翻译?创作?——评析解构主义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领域,解构主义以其激进的反传统理念,如否定结构和意义,消除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解构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宣称译者是创作主体无疑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解构主义通过消除权威,意在掩盖翻译与创作的差异爬梳翻译的实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但翻译并不等于创作。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具有浓郁的学科交叉特色。它把有关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引渡到翻译学领域当中,体现了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创新性探索。借用生态学的理论逻辑对译者主体性予以肯定和证明,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方面,生态翻译学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具体的表现方式。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论文学翻译中的灵感思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并非是对原文的复制和克隆,而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它要求译者综合运用审美理念和翻译思维。灵感思维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是翻译创造和译者主体性的集中表征。但灵感思维在国内翻译研究中一直受到遮蔽,从而导致对翻译主体性的漠视。从文学灵感思维认识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翻译过程等三个方面探索灵感思维,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文学翻译灵感思维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彦华 《文教资料》2008,(13):214-218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定势往往给翻译实践带来负影响.本文试结合翻译教学,分析译者思维定势的成因,并结合哲学中的释义学理论研究找出减少其负影响的若干途径,从而使译者思维结构得到改善,拓宽其跨文化交际的视野、激发对文化差异进行探讨的兴趣,进而使翻译更合理、更多样化,更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6.
张亮平 《培训与研究》2010,27(3):126-128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从而产生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在翻译史上独树一帜,让我们深入思考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性,对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有益的启示。但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翻译有时对译者主体性过分张扬,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应该摒弃其过于激进的一面,通过发挥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为重新构建女性的主体性及译者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出现了不少关于研究翻译思维的文章,但绝大部分只涉及了汉英思维方式与翻译。这与西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翻译思维理论,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出发寻找中韩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想在中韩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工作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于原文的语言操纵性,强调性别因素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不仅在实践中颠覆传统的翻译观,更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对其理论的研究,文章讨论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及研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贺晓丽 《考试周刊》2007,(33):48-50
在传统译论中,翻译过程一般被描述成直线式的文字转换过程。本文作者将心理学中有关人类思维的相关知识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领域的理论研究对翻译实践具有不同的意义,将心理学理论和汉英翻译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会让译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翻译实践过程。格式塔理论始源于对知觉的研究,心理学家用其来研究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过程,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格式塔理论的整体原则、闭合原则、异质同构原则、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的指导下,研究许渊冲经典英译诗歌可以给译者提供一个新的翻译思路,可以提高译者的翻译审美,同时提高其语言能力,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尤其是诗歌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传统译论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颠覆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隐形人”的角色,彰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别意识”,因而在译介活动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翻译活动的本的质。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是研究意义意向与意义现实之间的关系,彻底打破传统哲学关于主客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儿童文学及其翻译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点和要求,现象学的意向性原则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相似文献   

14.
关于隐喻的翻译研究已经不少,本文拟从理论和技巧两方面介绍一些基本的隐喻的翻译策略.在思维方式和表示方法上面,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点是译者必须牢记的.  相似文献   

15.
杨晓丽 《文教资料》2011,(13):33-35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翻译生态学有着学科交叉的特色,其需要将相关生态学方式与观点应用到翻译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对传统的翻译理论进行创新,而且可以通过生态学理论逻辑来证明与肯定译者的能力。但由于目前翻译生态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发挥经常会受到各种隐私的制约,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因此,相关人员需要深入分析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策略,有效保证译者的主体地位。本文就翻译生态学中译者内涵进行分析,探讨翻译生态学视角下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从而促进翻译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杰玲 《海外英语》2013,(5X):164-165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在人类翻译实践中,误读和误译的出现在所难免。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致使译者对原文产生误读或误解。误读可以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文章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的一些误读现象,并探讨和肯定"有意识误读"存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的差异性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她们强调翻译研究应该消除传统译论对译者/女性的歧视,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重点关注的性别切入,展现女性的话语策略以及女性译者对“忠实“概念的再度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30):16-17
将翻译的文化操纵学派提出的诗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这一行为为译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利用描述性的研究方式,探讨了翻译诗学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通过社会的主流诗学和个体诗学两个线路对文学翻译进行操纵,从而使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翻译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对翻译中的"对等"和"不可译性"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