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运动,主张改革政治,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在变法途中阻碍重重:袁世凯的出卖,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令,宣布由她"训政",戊戌变法就这样失败了,只维持了103天,在我看来,戊戌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曾经提出流血与变法的相关度问题,这种“流血变法”思想的渊源,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研究者有所忽略。本文重点探讨“流血变法”思想在维新派中的影响及与日本明治维新武士精神的联系,揭示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游侠”精神的隐衷。  相似文献   

3.
在维新运动中,严复提倡变法自强,反对因循守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学,反对旧学。但到运动破产后,他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宣扬不可知论,并为宗教张本。这种前后迥异的变化固然是由于其所属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所致,但也同其在思想上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石彦陶先生大作《戊戍维新运动上下限新论》,对于维新运动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新论,读后颇受启发。然石先生所论之上下限,笔者不敢苟同,特请教一二。一史学界习惯把戊戍维新运动与戊戍变法两个概念等同使用,从概念讲,我认为应称戊戍维新运动为妥。它的内涵,是指1895年——1898年康、梁等维新派组织、发动、领导的一场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实行资本主义改革的变法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戍变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指的维新运动,但有时又是指的百日维新,容易造成混乱。石文提出  相似文献   

5.
戊戌维新运动究竟起于何年,终于何岁,对其起因及其性质,究应如何理解,解放前的著述且放下不说,解放后,几种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这么认为的: 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说: “在……民族危机严重和阶级关系紧张的情况下,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维新运动具有救 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 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周谷城撰著的《中国通史》说:  相似文献   

6.
论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新变法时期,湖南是“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南学会尤为全省新政之命脉”。有人说:南学会“实兼地方议会之规模”,“隐寓众议院之规模”。究竟它是怎样性质的组织?在维新运动期间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本文准备回答这个问题。一南学会筹议于一八九七年冬,而正式开会则为一八九八年二月二二十一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一日),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支持下组织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在戊戌维新运动中 ,陈炽不仅充实了维新变法的理论而且积极参加了行动 ,不愧为一个重要的早期维新运动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19世纪 70~ 80年代 ,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甲午战争后 ,在知识分子广泛传播下 ,这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种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即维新运动。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发动了“公车上书” ,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开始。其后 ,维新派四方奔走 ,著书办报 ,宣传、呼吁变法自强 ,蔚成风气。1898年 6月 11日 ,光绪帝下诏全国 :“嗣后 ,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宜努力向上 ,发愤为雄 ,以成通经济世之才……。”标志着变法的开始。在变法中 ,光绪帝在紧密团结维新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变法伊始 ,维新派内…  相似文献   

9.
在维新运动的历史研究中,对于洋务派的评价,一般论者都持否定态度,并断言张之洞是反抗维新潮流的代表人物。这种看法,我以为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因此,有必要,就张之洞的评价问题作一些具体的考察和分析。戊戌变法时期的张之洞,他的政治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固然受其阶级的局限,但也不能说成是同顽固派站在一边。他一贯主张变法,反对冥顽守旧,他的变法思想和主张与维新派的变法纲领的相应部分基本上一致。总的来说,他参与维新运动,起了应有的积极作用。评价张之洞应当实事求是的从这个历史事实出发。  相似文献   

10.
以往,人们在研究戊戌变法和“新政”的过程中,总是将这两次事件分别探讨,理由不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资产阶段改良派,而“新政”的领导力量是封建顽固派。由于人们在认识上,总认为资产阶级心良派在政治上比封建顽固派进步,因此,在对戊变法和“新政”问题的分析上,更倾向于褒扬前者,贬低后者。本人认为,对这两次维新正确的认识方法应当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这两次维新运动的发起目的和最终结果上。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戊戌变法或是“新政”,由于他们的基本目的一致,因此,结果也是一样的,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 1.讲授戊戌变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2.讲授变法的失败,使学生认识改良派脱离广大群众,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而使学生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二、重点、难点重点:变法经过,内容。难点:总结失败原因,对变法运动评价。三、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开始于1895年,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占据中国思想界主导地位的是维新变法思想。从1903年起,随着客观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之孙中山加强了反清革命思想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才逐渐衰落。待到1905年《民报》创刊并同维新改良派展开思想大论战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完全取代了维新变法思想,而占据中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自从梁启超把《新学伪经考》比作飓风,把《孔子改制考》比做火山大喷火和大地震以后,人们普遍接受了他的说法,对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毫不怀疑,以为它既起到了动员知识分子关心政治、支持变法的作用,又减轻了保守派指控维新派“非圣无法”的压力。事情果真如此吗?笔者通过对维新运动中孔子改制理论传播情况的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康有为并没有借此实现他的初衷,孔子改制理论与其说促进了变法事业,毋宁说它实际成了维新运动的绊足石之一。一《新学伪经考》最初刊行于1891年。三年之后,即1894年,御史安维峻首次奏请毁禁《新学伪经考》。他认为“六经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不容“力翻成  相似文献   

14.
1894年,我国跟日本海军打仗(甲午之役),我们打败了。当时康有为等一批维新派人士奔走呼号,要救国,提倡变法。怎么变?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提倡民权。实行变法从哪儿入手呢?办教育,从改革教育入手。他们说:变法就要有人材,人材出于学校,所以教育要改革,要办新式的学校。维新派康有为批判了洋务教育,洋务教育是以封建的一套作为教育的根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认为这个不行,政治上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民众思想解放以及挽救民族危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维新运动却迅速走向失败,其失败原因是极其复杂的,维新派变革指导思想的激进、改革言论宣传的激进对维新变法失败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因此,探究维新变革的激进思想对于研究维新运动失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于1891年-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授徒,此间他致力于维新运动骨干的培养和变法理论体系的建立。他以心学的一些思想和言论影响教育他的弟子,他充分发挥了陆王心学的真谛,提倡无所畏惧的精神,用以砥砺学生的品德,激励学生的斗志,培养出了维新派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他们富于进取精神和牺牲精神。这在当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以后的革命派深有影响,那种爱国精神、进取精神、求是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景仰、继承和光大。  相似文献   

17.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变法虽然仅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扼杀,但它却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思想界,引起众多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的深广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许多学者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但一般论著和现行教材都从变法本身和改良派自身寻找原因,其主要观点:一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依靠了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二是害怕和仇视群众,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三是没有军权;四是对帝国主义缺乏认识等等。最后,归结为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走不…  相似文献   

18.
在维新运动的历史研究中,对于洋务派的评价,一般论者都持否定态度,并断言张之洞是反抗维新潮流的代表人物.这种看法,我以为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因此,有必要,就张之洞的评价问题作一些具体的考察和分析. 戊戌变法时期的张之洞,他的政治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固然受其阶级的局限,但也不能说成是同顽固派站在一边.他一贯主张变法,反对冥顽守旧,他的变法思想和主张与维新派的变法纲领的相应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萌芽期 学堂乐歌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基础.晚清"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加强调音乐对思想启蒙和国民改造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从1888年到1898年十年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力陈变法维新,终于打动了光绪帝,推动了维新运动,导致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在一首诗中说:“忧时七上皇帝书。”从这七次上书,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抱负,也可以了解到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才有百日维新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