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语言奇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翻译中,尤其在文学翻译中,是应着力转换的。本文以一些中译英实例说明文化意象在传递原作精神、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结出文化意象传递常用的一些方法——直译法、直译+注释法/直译+意译法、意译法等,强调译界人士应该更加重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唐洁 《海外英语》2011,(10):222-223,226
该文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着眼,探讨文化意象词的异化趋势,将口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词分为完全空缺词与部分空缺词两大类,并进一步分析对这两类文化意象词的翻译处理策略如可采用直译、音译、直译和音译加注释等异化手法,从而不仅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和灵活处置,并且传递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汉英翻译中的成功之举。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包含了大量成语,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语的翻译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现有的成语翻译中却存在文化意象缺失的问题。针对翻译中如何保留文化意象的问题,尝试了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和直译加注释法。  相似文献   

4.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意象"的存在;在概念整合理论下,经过对汉、英两种语言间"意象"的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使用者对"意象"认知模式的不同,即:汉语文化中人们对"意象"的认知过程往往较英语文化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复杂。以此为立足点,结合翻译实践过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传递策略,并指出:直译法,意象替换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是处理此类问题常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5.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对译文文本的生成具有制约作用。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徽州楹联的文化语境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对徽州楹联的文化意象进行合理定位,探讨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其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象,采取保留形象直译、保留形象加注、改换形象意译、舍弃形象意译四种翻译策略传达原作的地域文化特色,力求做到"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6.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对译文文本的生成具有制约作用.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徽州楹联的文化语境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对徽州楹联的文化意象进行合理定位,探讨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其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象,采取保留形象直译、保留形象加注、改换形象意译、舍弃形象意译四种翻译策略传达原作的地域文化特色,力求做到“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植物词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象意义.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发展过程的差异性,汉英两种文化中的植物意象呈现出相似、相异和空缺的特征.如何更好地处理汉英植物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成为翻译工作者思考的重点.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技巧往往注重语言之间的对等,忽略了语言中文化异质信息的传递,而杂合的翻译手段糅合两者的优点,更多地保留了文化中的异质因素.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9.
张雪丽  代月梅 《海外英语》2012,(23):165-166
为了让译者能够对文学语言中的喻体意象进行恰当地转换,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了文学作品中喻体意象传递的策略,以小说《围城》为例,发现小说翻译中多采用保留喻体意象的策略,尽可能地保持源语文化特征。分析表明,保留喻体意象,是实现文化交流,准确地传递汉语作者思想的最佳途径,也是隐喻翻译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保留喻体意象不仅保留了汉语中隐喻的特征,而且还易于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激发英语读者对汉语作品的想象和理解。因此,文学翻译中,汉英隐喻转换时应以保留喻体意象为主。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植根于民间的说书艺术,因此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文化意象,在翻译这部小说的时候,赛珍珠选择了尽量直译以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中文的风格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赛译《水浒传》在国外热销并得到盛名赞誉,但却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饱受来自国内的非议之声。这是因为国内翻译界一直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而忽视了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含义。该文拟从文化意象传递方面浅析赛译在国内外接受评价的巨大差别。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与关联性语境紧密相连,不同的认知语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象。英汉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意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在文学翻译中,采取直译补充和直译加注为主的异化翻译策略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文化亏损.使原作的意图和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实现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卢会会  吕小芳 《文教资料》2013,(8):33-34,49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与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研究显得愈加重要。本文提出,在影视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意象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对其进行恰当的重构和润色,以实现有限时间内的有效文化传递。作者认为,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重构更应该采用直译、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诗歌美在意境.意境是由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文化意象.就文化意象的翻译而言,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存在着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区分.意译法弃象译意,或破坏了诗的意境,或折损了诗的神韵,因而是不可取的.直译法优于意译法,有象胜于无象.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传递福建地方特色词汇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象是关键所在。从等效翻译理论的观点来看,译者可以根据英汉之间的语言文化异同,选择直译、意译、音译或音意结合等翻译方法,并在必要时适当地增加解释,旨在灵活地移植原词中的文化意象,彰显福建地方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意象的运用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文学创作方法,但由于意象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在翻译中如何处理一直是一大难题。本文以《浮生六记》译文为例,指出处理意象翻译的三种方法:直译法、归化法、解释说明法。  相似文献   

16.
廖北平 《英语辅导》2011,(1):164-168
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两种翻译方法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对源语言文本的语言(句法)和文化概念的处理上。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译作要求,有取其极端者,有理性折中者。对文化概念的翻译,译界倾向性的做法是:如果译语中存在类似的文化意象,自然采用归化意译;如果源语言文本里的文化意象在译语中空缺,则仍采用意译。由于源语言文化意象的他族陌生性,一般不采用直译或异化翻译。对源语言文本里的特有文化意象采取归化意译,往往不能传递源语言里特有的文化内涵,会造成源语言的文化在译语里丧失,而大大降低翻译的文化价值,妨碍翻译传递文化职能的充分实现。本文拟论证并力荐文化概念和意象的直译传真原则-异化。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对文学翻译者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其中文化意象的走失是意象传递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意象走失的分析阐述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意象美。古典艺术散文的意象的英译应以直译为主。直译意象有利于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符合读者的阅读目的和审美创新期待,有利于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误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由物象和寓意组成。诗人以诗传情,经常运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英译本中总有一些意象因误译而失色的例子,作者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是译者对原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作者的写诗意图不清楚,对中国独特的文化意象不熟悉所造成的。译者只有了解清楚了这些,才能对原诗有深切的理解,才能进行翻译。对于汉诗中的文化意象的翻译,笔者建议保留物象直译,以准确传达原诗的思想感情为翻译标准,以使中国五千年文化精髓被世界了解和接受为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魅力和内涵的特色.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准确把握原文中意象,深味其中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效地传递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圣"杜甫的诗歌中包含了诸多意象,其中尤以律诗名篇《登高》为最.该文选取《登高》六个代表性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详细分析六位译者对原文意象的处理方法.总结其意象翻译的常用方法:意象保留法、意象显性法、意象替换法、意象省略法,并梳理其优劣势,以期对中国古诗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