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教养方式评价问卷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测查了526名特殊家庭和510名普通家庭的中小学生及其教养人,旨在探讨特殊家庭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家庭,特殊家庭教养人在教养子女时更多地采用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其情感温暖也更少.不同类型特殊家庭教养人教养方式的比较显示,流动、分居、离异家庭教养人的教养方式较消极,留守家庭教养人的教养方式相对较积极.特殊家庭小学生教养人的教养方式优于特殊家庭初中生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女生教养人的教养方式优于男生.教养人的情感温暖有利于提高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养人的拒绝否认、干涉保护、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对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利.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 15 0 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结果 :1)桂林市初中生心理问题显著多于北京市初中生 ;2 )初中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 ,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3)初中女生较男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1036名小学生、5011名初中生、1915名职业高中学生和8608名普通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不同学段、不同性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关系,结果发现:山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且几乎各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居于正常范围。小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且在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维度上,职业高中学生显著高于普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在情绪不稳定维度上,初中生与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的差异非常显著,且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在心理不平衡维度上,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强迫、抑郁、情绪不稳定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敌对、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4.
本调查用《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以下简称MHT)对广州及珠三角地区八所中学的233名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察,并同312名完整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调查结果表明:一是离异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在离异家庭学生中,男生与女生在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更倾向于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女生则有更强的恐怖感;三是将离异家庭的男生和完整家庭的男生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对人焦虑倾向和孤独倾向方面有显著差异。调查还发现,中学生普遍有较高的学习焦虑。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老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井冈山老区5所中学的938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测查结果表明,井冈山老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普遍,且女生多于男生,高中生多于初中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水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采取相应对策,进行积极干预,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使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分别测查了7— 9年级的聋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 ,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7— 9年级聋学生的自我概念 ,除了在行为因子上呈现下降趋势外 ,其余因子和自我概念总分均不存在年级差异 ;女生对行为、合群的评价高于男生。聋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 6 9% ;存在的最明显的心理问题是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焦虑、行为等因子和自我概念总分对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720名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69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两类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特征。结果发现: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弹性及其四个维度(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②在积极认知维度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留守儿童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仅在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上,留守儿童男生显著高于女生;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有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的态势,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则随年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40名农村贫困初中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自我描述问卷(SDQ-II)和父亲教养方式问卷(EM-BU)测查了他们的自我概念的发展状况和父亲教养方式的特点。结果发现:(1)农村贫困初中生自我概念在数学自我、异性关系自我和外貌自我维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但女生言语自我发展高于男生。体能自我的发展从初一到初三是逐步平缓下降。男生的诚实自我是从初一到初三是逐步下降的,女生则呈现相反的趋势;(2)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多地感受到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以及拒绝否认等消极的父亲教养方式;(3)父亲的积极的教养方式(温暖理解)有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父亲消极的教养方式(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不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学校适应问卷对2 956名小五到高三的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生源地差异:女生在生理、人际适应方面好于男生,而在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不如男生;农村学生在生理适应方面显著好于城市学生,而在情绪、社会和生活适应方面均显著差于城市学生。2.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总体看,小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最好,高中生相对最差。3.家庭经济收入与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显著,家庭经济收入越高,适应状况越好。4.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学生学校适应状况最好,而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学生相对最差。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心理不和谐状况调查显示,在学习障碍、性格障碍、行为障碍上存在问题的小学生略高于存在其他问题的小学生。其中男生心理不和谐的比率略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心理不和谐比率远高于城市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薄弱学校学生心理不和谐比率高于软硬件较好的学校;留级学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行为障碍上均高于非留级学生。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工作,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罗城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的方法是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31名仫佬族农村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结果如下: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0.5%,八个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项呈阳性的检出率为59.2%;心理健康问题女生高于男生,单亲儿童高于非单亲儿童,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年级问题检出率最低,5年级其次,6年级最高。这些结论表明,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家庭、社会应特别关注女生、单亲家庭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329名仫佬族初中生进行自我报告测试。结果表明:高自我意识组学生的MHT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低于低自我意识组,且差异极其显著;正常组学生自我意识的各项目因子及总分得分均高于异常组,且差异极其显著;仫佬族初中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和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两者间有极其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南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深入开展城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调查湖南城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运用SCL—90量表随机对1570名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表明城乡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0.56%,其中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有3.69%。比较显示,农村与城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城乡中学生各年级间心理存在显著差异,农村中学生中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是初一和高一,而城区中学生中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是初三和高二。城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既不容乐观,也不宜悲观。各因子分中,农村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两因子显著高于城区中学生,抑郁和精神病性两因子也显著高于城区中学生。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湖南城乡中学生各因子分明显低于常模,心理健康整体状况高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湖南城乡中学生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低于全国青年心理健康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测量工具,对浙江省10所中学2497名高中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等方面.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一年级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31名初中生的心理应激和一般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考察初中生心理应激状况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生承受来自教师、家庭环境、同学朋友、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压力高于女生。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呈现出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2)生活在关系很融洽家庭中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在三种家庭关系状况的学生中最低,家庭关系不融洽的学生承受来自家庭环境的压力高于家庭关系很融洽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承受来自父母管教方式和自我身心两方面的压力高于生活在几代同堂和核心家庭中的学生。(3)初中生在父母管教方式、同学朋友、社会文化、自我身心四个方面的心理应激对一般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离异家庭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对131名离异家庭初中生分别采用应激生活事件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量,进而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离异家庭学生的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权重分别是0.45、-0.21、-0.48、0.78);结构方程分析表明,离异家庭学生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正常家庭学生的更大(离异家庭学生的权重为-0.48和0.78,正常家庭学生的权重为-0.14和0.35);离异家庭学生的应激生活事件对社会支持的影响比正常家庭学生的更大(离异家庭学生的权重为-0.49,正常家庭学生的权重为-0.28)。结论: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in 14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disability, of samples of children and students found eligible for special education, are presented. In kindergarten and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65 per cent of the children or students deemed eligible for special education were boys. In elementary through junior high school the figures were about 70 per cent. In the kindergarten sample the difference in prevalence remained the same as the overall difference within each category of disability. In the samples from elementary, junior high and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a relatively higher prevalence than the overal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enders was found with regard to problems of vision, hearing, language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mong girls. A similar higher prevalence than expected was found among boys with regard to problems with reading and writing, psychosocial problems and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higher incidence of boys in speci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 must be attributed to genetic or bi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Further, in addition to these differences, the higher incidence of boys in special education during the school years is caused by an interaction between genetic or biological factors and a pedagogy that does not match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male students.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HHT——CR)》作为测查工具,调查样本为小学五、六年级,回收有效问卷1364份;研究发现,不同省份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农村留守女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孤独体验较少;叔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较少;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组间差别不属于结构性差别。  相似文献   

19.
私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私立学校314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私立学校初中生在学习习惯、考试焦虑、人际沟通、自制力方面较易产生困扰;(2)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4)私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公立学校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编自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河南省11所学校的1413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用SPSS13.0分析数据,经检验后表示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结果发现在总均分上轻度以上检出率为44.73%,在各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问题的比例约为5%-17%,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因子;在任一因子上中度以上检出率为41.97%,高中学生比例最多达49.61%;高中生与初中生在除强迫症状因子以外的其他各因子上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其中适应不良、抑郁因子的均值差异最大;学习成绩越低。心理问题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