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先秦以来,外来文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设计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不断吸收借鉴异域文化,启发和丰富自身设计内容与形式。本文主要论述不同时代异域文化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织物、佛教装饰和象征性符号、器物造型及纹饰等方方面面,这启发我们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强调在从模仿到中国化的改造过程中,只有找到最适合国人审美观念的外在形式,并与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相匹配,才能获得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2.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艺术品,集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于一身,是具体技术的产物。对于青铜器的研究和著录,从宋代开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名称、铭文、形制、纹饰、功能、制作六个方面,对应于器物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科技史等学科。学科形成范式才能持续发展,新学科的建立和学科间的交差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宋代形成的金石学属于史学和古文字学范畴,民国初在西学影响下发展出的古器物学和考古学,以及略晚的科技史,都在以不同的角度研究青铜器。本文从青铜器图录所提供信息的角度,探讨不同学科对青铜技术的关注程度,并试图借以说明青铜器研究及图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艺术品,集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于一身,是具体技术的产物。对于青铜器的研究和著录,从宋代开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名称、铭文、形制、纹饰、功能、制作六个方面,对应于器物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科技史等学科。学科形成范式才能持续发展,新学科的建立和学科间的交差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宋代形成的金石学属于史学和古文字学范畴,民国初在西学影响下发展出的古器物学和考古学,以及略晚的科技史,都在以不同的角度研究青铜器。本文从青铜器图录所提供信息的角度,探讨不同学科对青铜技术的关注程度,并试图借以说明青铜器研究及图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在唐诗中的反映,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从唐诗资料中发现当时传入中国的域外器物产品,通过艺术分析和鉴赏说明这些舶来品如何转化为文学意象在唐诗中得到吟咏。唐代通过海上丝路输入中国的外来文明成果十分丰富,唐诗中所见主要有珠宝、动物、植物、香料、药物、器物等。文化交流为唐诗创作提供了许多新奇意象,唐诗也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社会,"器物教化"至少要满足四个条件,即器物条件、思想条件、合适的教化客体以及当政者的支持。器物条件是指用于教化的器物要有适宜的材质,要有普遍性、稳定性,要宜于感知。思想条件是指器物所表达的思想或者具有政治性,或者具有思想导向性,且与器物之间要有稳定的关联。合适的教化客体是指客体要适合器物教化,并确定其适合什么形式的器物教化。当政者支持是指当政者或者力推,或者支持或者默认,而非反对某种器物教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涵了技法、审美到精神丰富的内容。汉字"以形示意"的特征,对中国书法文字字形演化和书写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字势"、"笔意"、"形势"等形成了书法的形象基础。书法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精神象征性,形成了"书如其人"的艺术理论,突出了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2007年5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沈阳故宫博物院、澳门基金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共同主办,由沈阳故宫博物院具体承办的“明清之际的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的近百名学者围绕下列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关系。在沈阳召开的此次会议,这一主题自然是与会学者讨论的一大热点。李理与会论文《从中、朝两国宫廷器物相近看东北亚各族文化理念的同一性》指出明清战争是中、朝宫廷器物近似创造了前提,并对其相似性进行了具体的论述。邓庆、张正义在其《刍议天聪7…  相似文献   

8.
正天安门广场,这一在中国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政治中心,在10月1日上午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国人民在此欢庆过去70年的恢宏崛起,并向着民族复兴的方向继续前进。逾20万人参加了超过两个半小时的庆祝活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整齐列队的将士,咆哮而过的战鹰,隆隆作响的坦克,五颜六色的彩车,唱歌的儿童和欢呼  相似文献   

9.
2006年底汉学家顾彬的“垃圾事件”带着反讽的意味,象征性地证明了误解的力量。早在此之前,顾彬多次撰文说明,汉学家有误解“中国”对象的权力,汉学的跨文化理解具有“误解的正面意义”,所以,并非“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汉学对“异”文化的研究,对西方而言目的是从他者的视角审视他们自己,对中国而言,汉学的(误)理解使中国人从另一个视角认识自我。顾彬的现代阐释学解释了何以汉学家有误解中国的理由及权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瓷器的文明古国之一,是发明瓷器的国家,因此,中国早就被世界称作“瓷器之国”。最近,中国世界语出版社编译出版了《中国陶瓷史话》(世界语版)。此书分15个篇章系统地介绍了从陶到瓷的发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窑系的特色。书中还配有插图45幅,有的是出土实物照片,也有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的绘图。书后则配有一组印制精美的画页,收入历代陶瓷精品照片16幅。  相似文献   

11.
就笔者在法国学习与研究的经验来看,当代法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知基本上停留在他们对中国某些特定的文化器物(艺术藏品)与实践(气功、中医、风水等)的喜爱上。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大多围绕着所谓的“传统”而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片面化和简约化的做法,逐渐地将中国文化置入一个狭窄的范畴,使之成为他们认知中国的文化底版。  相似文献   

12.
李逸津 《文化学刊》2014,(4):120-124
俄罗斯现代汉学泰斗B·M·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俄译《聊斋志异》,对书中所涉及的中国民间风俗信仰、婚丧礼仪等各方面民俗实况,作了细致的注释和解说。这使其《聊斋》俄译本不只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性质。其注释中对中国民间巫术的"书符""禹步""桃木剑""纸人""土偶"等各种具有驱魔法力的器物和施法方式的解说,对"相面""求签""镜听"等民间占卜术的介绍,有助于中国民间巫术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对于中国本国的民俗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思源  应亮 《文化学刊》2011,(4):173-175
明清时期是我国漆器制造的高峰时期,明清漆器呈现出色彩斑斓、千文万华的局面。当时漆器的应用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器物造型及功用性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个时期,文人的精神思想也渗透到漆器的设计理念中,器物的个性创造成为时髦风尚。  相似文献   

14.
文明与文化成为了中国对外战略制定和国际传播的关注焦点,交流与互鉴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原则。在全球视野下,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这一议题,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文明交流互鉴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落实到实践中则体现在具体的物质、精神或文化资源上。这些资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与每个地方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息息相关,国际传播的地方化实践因此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大突破口。中国地方国际传播依托器物、文化或媒体资源,在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云冈石窟作为在特定时期背景下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遗产,研究其艺术价值的形成及发展源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现代社会进一步理解云冈石窟作为艺术品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重要联系。本文以北魏云冈石窟艺术的发展源流为主线,研究其起源、历史、变化类型和艺术功能,举例探究云冈石窟中忍冬纹样对周边出土器物的影响。通过分析云冈石窟文化设计的抽象色彩和造型以及人物形象,更好地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提升老龙口品牌价值为出发点,通过对品牌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品牌价值的功能性和心理性两重结构趋势分析,揭示了文化属性在品牌价值中的重要地位.在结合老龙口品牌文化特点和企业文化资源基础上,分析了老龙口品牌文化应体现的区域性、象征性、传统性等特点,提出了有利于提升老龙口品牌文化价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风俗画是以表现人在特定民俗场景情境的活动,各种民俗事象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民俗活动"道具"的民俗器物(如"器物谱"和关于特定器物的故实掌故等)为题材和题旨情趣的绘画。作为绘画语言艺术的风俗画,是以绘画或刻写的图画语言创制的以风俗画为载体和艺术形式的语言民俗景观。"风俗画"的绘画形式、工具、载体材质、技艺等必备的基础要素,与其他画种都是共同的,与各种绘画作品最主要区别,在于"题材"。"题材"核心点的"风俗",是"风俗画"作为"画"的本质特征。绘画的题材与文学的题材的一个共同点,均为其社会性所制约的属性,题材而论的"风俗画"的本质特征,正是其社会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4,(2):114-121
中国当下文学评奖乱象多多,而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奖尤最,事实上亵渎了鲁迅。乱象首先表现在不重视受奖者的质量,而是刻意追求面的宽泛,有时受奖者竟有百人之多。这与外国的文学评奖大都只评一人恰成反调。导致奖项的文化含金量与文学影响力严重不足。另外一个乱象是许多奖项不能严格遵守既定规范。至于评奖过程中的不透明、不公正,乃至权奖交易、钱奖交易更是时有发生。这样的评奖活动不会促进文学的良性发展,只会加重当下文学的混乱与堕落。中国鲁迅研究会应独立举办民间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活动,以捍卫鲁迅的形象和声誉,为救正中国当下文学评奖的乱象略尽绵薄。其名称可定为"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文学奖",每届只评一人,可不发奖金或如龚古尔文学奖那样只发象征性的奖金,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崇高的精神奖励,并进而成为世界性奖项。  相似文献   

19.
滇青铜是中国青铜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贮贝器以一种特殊图像的模式,生动形象地记录着滇国的历史往事。笔者通过阐述视觉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图像学的角度,挖掘贮贝器蕴含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在视觉凝视与文化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历史图像的运用,探析贮贝器所呈现的图像视觉文化,从器物的特征入手,探究更为丰富的滇国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为进一步证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正新疆形象作为中国一个地区的区域形象1,其在对外传播当中的呈现,往往是由新疆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社会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成就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李普曼(Lippmann)所说,在国际社会当中的万千受众不能亲身经历在新疆发生的万象世界的情况下,不同的媒介采用不同的新闻话语为受众提供关于新疆的图像、象征性的符号及精心挑选的"事实"再付诸于媒介自身的观点。由此看来,受众经由不同媒介提供的认识和了解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