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2008,(7)
记叙事件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如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无趣。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叫做波澜。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有哪些方法呢?一、一波三折一波三折,就是在时起时伏,时紧时松的情节发展中展示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的一种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谈文章波澜     
在读写实践中,人们有这样一个共识:文章过于平直,读起来淡而无味,如同嚼蜡;富于变化的文章,读起来却饶有兴味。于是人们把文章的起伏变化叫做“波澜。”  相似文献   

3.
文章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如果有起伏,有变化,有曲折,有波澜,或曲径通幽,或出人意料,或如春风拂水,涟漪荡漾,则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所以,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曲折有趣,波澜起伏的文章,就像幽深壑谷,起伏峰峦,给人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账本     
写作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好的作品无不在给人教益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果能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变化,有高有低,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有详有略,有离有合,有断有续,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增强叙述的生动性,使读者读起来身心愉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法,“突转法”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这“不平”和“曲”,就是文章张弛有度、行文收放自如、结构精巧别致的重要特征之一。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诗歌亦如此,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诸如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张弛扬抑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杜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我认为,其新鲜、活跃的句式变化,是产生这种美感的重要原因。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杜诗句式变化的形态及其美学效果。一、起伏宕荡的“明变”所谓“明变”,是指杜诗中显而易见的句式变换。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与陈述句交替运用,造成句式的顿挫相间,抑扬更替,波澜叠起。如《赠卫八处士》一诗的前八句: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能写出能够真正打动读者的佳作而一举夺魁呢?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意思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高低错落,张弛有致,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  相似文献   

8.
所谓波澜,是指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写同事件的变化、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事实上,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迂回、有曲折的。  相似文献   

9.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引人入胜、富于变化的情节.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不感到疲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其实.作家笔下的素材并不见得都是曲折复杂的,可是经过作家生花妙笔的点染,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感受,甚至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本充满丰富的思想、精辟的道理、动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感染力。如果加之恰当的教法,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情感的形成要经过酝情、入情、动情的自然过程,而思想教育便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同步进  相似文献   

11.
【缘起】 所谓“波澜”,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有波有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一波三折,牵引读者紧张的情绪,以吸引读者。写记叙文波澜的技巧有很多:如悬念、误会、巧合、抑扬、断续、张弛、离合、突转、跌宕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作文课上,我强调让学生学用这种写作技法,可这些纸上谈兵的实用技法,学生又能掌握多少呢。我怀疑着,学生也一头雾水,学生苦叹到:你叫我们怎么写呀?  相似文献   

12.
教学步骤一.检查阅读效果(一)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1.读者的阅读心理。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这点学生一般都能找出来。)2.事物的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这点需  相似文献   

13.
“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记叙文要有波澜,要写得像高山起伏,海浪奔腾,有文势的抑扬,情节的跌宕,切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不少优秀作品给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层层剥笋 获奖作文《妈妈呀,妈妈》中,“我”是独生子,可妈妈却“一点儿也不把我放在心上”。作者像剥笋一样,通过生活中一件件具体生动的事例,把“妈妈”“一点儿也不把我放在心上”的“笋皮”(即“我”所直感到的现象)层层剥开,最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妈妈,你原来是用自己的美德,在塑造我健美的心灵”这一洁白鲜嫩的“笋芯”。透过事物的外衣展现其内在的实  相似文献   

14.
张晓耕 《学语文》2013,(6):60-60
山有起伏,方显其雄奇峭拔;水有波澜,才见其汹涌澎湃。写文章讲究曲笔,力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才会给人峰回路转的美感。自古像这样的写作趣话很多。  相似文献   

15.
看山与赏,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审美需求——不喜平。为什么?“平”则“直”,“直”则“板”,“板”则”无惊无喜、无趣无味”。所以,游山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喜欢的是旋绕于作笔下的匠心独运、曲径通幽、富于变化,即有波澜、有跌宕、有意蕴的章。那么,叙事时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下面向大家介绍常用的八种方法,同学们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6.
看山与赏文,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审美需求——不喜平。为什么?“平”则“直”,“直”则“板”,“板”则“无惊无喜、无趣无味”。所以,游山者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文者喜欢的是旋绕于作者笔下的匠心独运、曲径通幽、富于变化,即有波澜、有跌宕、有意蕴的文章。那么,叙事时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下面向大家介绍常用的方法7种,同学们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平”字,通常指的是平常、平淡、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没有波澜,让人一览无余。可偏偏有人刻意为之,让文章在“平”中出奇,在“平”中取胜。“记账式”写法就属于这种情况。下面来欣赏几篇这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山水园林的妙处全在“曲径通幽”。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由此而知,“曲”是使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而这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在叙事性的文章中,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利用…  相似文献   

19.
刘艳 《成才之路》2012,(23):9-9
课堂教学的"波澜"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张弛起伏、跌宕有致的教学情节过程。课堂教学的"波澜"的创制必须以"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为原则,具有"波澜"的课堂教学,学生情绪起伏,求知欲强,智能效应明显,课堂效率高。  相似文献   

20.
《枣核》一文真切地表达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思恋,亲切动人。文虽短小,然于自然中有波澜,平实之中有起伏,真是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牢牢地吸引着读者。这种效果的取得,就在于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文章一开篇就出现了一个悬念,“一位旧时同窗写来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一颗生枣核还值得“再三托付”?确实令人难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