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梅馆记》(以下简称“记”)和《己亥杂诗》(以下简称“诗”) ,一文一诗 ,都是龚自珍在己亥年 (清道光十九年 )创作的。两作主旨相近 ,又绝不雷同。试比较如下。首先看两篇作品的共同点。“诗”和“记”谈论的是共同的话题———人才问题。“诗”以马喻人 ,以“万马”表现人才众多 ,“万马齐喑”隐喻人才受压抑 ,社会一片死寂的现实。“记”则以梅喻人 ,以“江宁之龙蟠 ,苏州之邓尉 ,杭州之西溪 ,皆产梅”暗喻人才之多 ,以“三百盆 ,皆病者 ,无一完者” ,甚至“江浙之梅皆病” ,暗喻广大人才受到压抑、摧残。两篇作品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  相似文献   

2.
《望岳》是唐朝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一篇杰作。多少年来,对诗人《望岳》之“向岳而望”还是“登岳而望”问题,众说纷云,意见不一,不少学者在对“望”的立足点的理解上大都持“向岳而望”说,如肖涤非先生、朱东润先生认为该诗作者当时没有登岳,只是向岳而望。而夏松凉先生《<望岳>解说》(见夏先生著《杜诗鉴赏》)一文就认为“本篇是登山远眺之作”,可惜,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3.
《语文报》2 0 0 1年 3月 6日高中版第 370期登载 ,岳泽和先生《白璧微瑕》(以下简称《白》文 )一文指误邓小平同志《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以下简称《我》文 )这个历史性文献中的语误 ,有毛疵之处可以吹求。《白》文例一指误《我》不合逻辑、互相矛盾的第一个问题 ,既有因忽略语境而导致的对原文的误解 ,也有语法和逻辑知识方面的欠缺。《白》文认为“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 ,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 ,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没有别的选择”一句 ,“下野”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互相矛盾。理由是 :“下野”是指执…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望天门山》,有关书籍(包括教材)在阐释此诗时都指出了该诗绘景雄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热爱之情的这一点。如“它描绘了望中所见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人教社《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以下简称《教参》);九年制义务教材的参考书释此诗时也持此说。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主旨,多解作干谒求进或表现隐者内心矛盾。而从洞庭母题所包含的秋、送别等涵义,“临渊羡鱼”之典下句“退而结网”的比拟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谦恭、平和、阁大的盛唐隐者情怀的诗,干谒与矛盾都非确解。  相似文献   

6.
《诗品》评江淹条云:“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其说多为今人采用,认为江淹诗的艺术技巧取之于王徽、谢朓.顾农先生近在《扬州师院学报》(95、1)发表“萧统《文选》与钟嵘《诗品》”一文,认为萧统选陶是吸收了钟嵘意见的结果.文中为证明自己的论点,取证颇多,《文选》选江淹诗亦被作为佐证一条,云:“《文选》选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正是‘善于摹拟’的典型之作,此外又在‘游览’类中选其《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一首,在‘行旅类中选其《望荆山》一首,都是写景之作,正言于钟嵘‘成就于谢朓’的观察”.仅着眼于《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望荆山》二诗均为写景之作,与谢朓的不少诗作相近一点,遽断为江学谢,其说大误.  相似文献   

7.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与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短文精品。现将两文放在一块进行比较分析,同中寻异,异中找同,从相同处去品析作品的思路,从相异处去赏析各自的风采,从而使我们对作品有进一步的理解,更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文眼标题之比较《陋室铭》(以下简称《室》)与《爱莲说》(以下简称《莲》)两文的标题都是各自的文眼,均为由三个字组成的短语,并都含有一个表示文体的词。《室》中的“铭”是文体名,原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  相似文献   

8.
<正> 刊载在《中师教育报》第三十七期上的刘志魁同志的《<氓>的主题新探》(以下简称《探》文)一文,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氓》诗的主题,使之更臻完善,更符合社会和作品的实际,命意是很好的。但是,通读全文后,笔者以为《探》文的某些说法,缺乏真实可信的力量,有些地方,则有偏离论题之嫌,故不揣冒昧,握管而为此文,就教于方家。 《探》文说,《氓》的主题中,应包括“对神权虚伪性”的“最有力的揭露、控诉和批判”,否则,就“存在片面性”,“就不能摆正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不错,《氓》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诗人流沙河先生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以下简称《蟋》)可以看作是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蟋蟀吟》的唱和之作。全诗生动活泼、流畅自然,宛如行云流水,却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课本〔自读提示〕第①自然段这样说:“……用蟋蟀的呜叫为主旋律,谱成一曲思乡之歌。”第③自然段又这样说:“……充分渲染和强调了怀乡的主题。”不难看出,课本将《蟋》的主题视为“思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其一,“思乡”,顾名思义,客在外而思故乡。而这首诗  相似文献   

11.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分别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日(“七月既望”)和同年十月十五日(“是岁十月之望”)舟游赤壁,并各写下了一篇《赤壁赋》(被后世称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为秀丽的赤壁增添了文学色彩,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传世经典。那么,两篇《赤壁赋》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乞食》诗作于晚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饥饿交迫的生活苦境,不是游戏之作,不存在政治寄托.《乞食》诗也不是干谒诗,陶渊明早年入仕不是干谒的结果.渊明为贫而仕,不堪吏职,称他通过干谒而进入仕途,是无根据的臆说.陶渊明饥而乞食,与僧徒的乞食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3.
谭志永 《语文知识》2005,(10):35-3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作,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构思都很新巧,语言都很通俗流畅,但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所写景物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下简称《晓》诗)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观感:满眼碧绿的荷叶远与天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这首诗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以下简称《小》诗)写的是诗人近距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以下简称《拿》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也是高中语文的传统重点篇目。《拿》文以其结构严谨、思想深邃、语言精粹为显著特征,通常被作为教引学生从总体上领悟议论文写作的范例,因而展示《拿》文的结构提纲是帮助学生理解《拿》文的有效教法。1990年及以前的人教版老教参中解读为因果推理结构的《拿》文提纲,因其对总体结构把握不准且较为粗糙,已鲜有采用者。近年来影响较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新教参”)中提供的《拿》文的结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我的教…  相似文献   

15.
《诗经·秦风·蒹葭》三章诗中反复咏唱“遡洄从之”、“遡游从之”,诗人究竟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又作怎样行动的呢?此问题直接涉及到诗句的诠释和对诗意的理解,前代学者多存异说。近读吴小如《诗三百篇肊札》(1980年6月,载《文史》第9辑。以下简称《肊札》)和韩明安《“遡洄、遡游”新解》(载《齐鲁学刊》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新解》),颇受启发,但对二文所说,仍感有加以补述和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17.
《湘君》、《湘夫人》(以下简称“二《湘》”)是屈原《九歌》的第三篇和第四篇,它们实际上是同一首诗的上下两章。这是一首抒写“巫者”的失恋之歌.同时也是一曲“节妇吟”。以上是笔者对二《湘》长期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诗的散文美”和“诗是生活的牧歌”是艾青诗歌的两大美学支柱。于其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简称《大》)是“诗的散文美”的一次成功实践,不如说正是《大》的成功创作,促成了“诗的散文美”这一命题的提出。《大》是艾青“诗的散文美”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从艾青对“诗的散文美”的阐释中,可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叙述姿态、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中,以视觉手段来构筑意境的诗歌作品,当首推曹操的《观沧海》和杜甫的《望岳》。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比感受两首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统领全篇——一字当先《观沧海》一诗,起句很平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诗人登上碣石山观海所见。而《望岳》诗则以题目中的“望”字统领全篇,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歌句句都是写向岳而望。二、写景状物——大笔法、多角度曹诗把诗人亲临大海的所见景象,用朴素  相似文献   

20.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冯班《钝吟杂录》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文学史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远古时代的诗实际上都是歌曲,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一种东西。《诗经》中的作品也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故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墨子·公孟篇》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因其配合音乐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如“风”诗是配合地方色彩的音乐,“雅”诗是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