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教师把学生推到校长面前的时候,就一定是个难教育、有"分量"的人物了.面对这样"小霸王"式的学生,校长该如何面对呢? "四了解"是基础 "四了解"是指了解家庭背景,了解成长经历,了解个性特长,了解个人需求. 一个孩子成为让家长和学校都头疼的问题,是和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从家庭上来说,有离异家庭,单亲教育缺乏平衡;有多子家庭,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有贫困家庭,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走向两极;有留守家庭,缺乏父母亲情,存在代沟.不同的家庭,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对家庭、学校、社会也有不同的需求.了解这些,就会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根本、本原。每个行进的生命有“本”,每个鲜活的管理实体亦有“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这就是学校的“本”,校长管理的出发点及归宿理应指向这里,否则便是“本末倒置”;而实现师生生命最好发展的思想、理念、策略及措施,这便是校长的务本之“道”。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该为孩子打下怎样的素质基础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赢得未来?教师职业生命的唤醒与生命潜能的最大释放点在哪里?——校长务“本”,必须对这样的问题深入思考,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对接,认真规划学校的文化愿景、发展思路,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创造云淡风轻的管理境界,培育出独特的学校个性和精神。校长如何“务本”?学校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各不相同,校长个人的教育追求、教育认识和个性风格不同,他们的“道”(策略、路径、方法等)也不尽相同,由此也造就出百花齐放、个性纷呈的学校图景。本期我们呈现了部分校长的观点和策略,目的不是提供“范式”,而是引起碰撞,启迪思维,用“他山之石”助推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与视界。  相似文献   

3.
伍政 《四川教育》2007,(4):18-18
本,根本、本原。每个行进的生命有“本”,每个鲜活的管理实体亦有“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这就是学校的“本”,校长管理的出发点及归宿理应指向这里,否则便是“本末倒置”;而实现师生生命最好发展的思想、理念、策略及措施,这便是校长的务本之“道”。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该为孩子打下怎样的素质基础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赢得未来?教师职业生命的唤醒与生命潜能的最大释放点在哪里?——校长务“本”,必须对这样的问题深入思考,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对接,认真规划学校的文化愿景、发展思路,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创造云淡风轻的管理境界,培育出独特的学校个性和精神。校长如何“务本”?学校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各不相同,校长个人的教育追求、教育认识和个性风格不同,他们的“道”(策略、路径、方法等)也不尽相同,由此也造就出百花齐放、个性纷呈的学校图景。本期我们呈现了部分校长的观点和策略,目的不是提供“范式”,而是引起碰撞,启迪思维,用“他山之石”助推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与视界。  相似文献   

4.
做了30年的教师,接触了许许多多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的家长,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了各个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点点滴滴。我深深感觉到,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效果。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母亲,我认为,有“三多”、“三少”特别重要。 多一些责任,少一些责备 纵观现代家庭,从孩子一出生,便由爸爸妈  相似文献   

5.
家,要温馨甜蜜,需要家人用爱心经营;班级--几十个孩子组成的一个大家庭,要温馨甜蜜,朝气蓬勃,更需要家庭中每个成员用爱心经营。
  一、细“心”呵护,包容每位学生
  曾经读过《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书,书中那句话“包容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氧气”,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工作中,我经常会听到许多老师在批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大声地训斥。面对孩子犯的错误,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做到理解、引导和包容呢?曾经读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教育故事--四块糖果,想必这个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了!多么高明的校长,多么宽容的校长!四块糖果触动了孩子的心弦,那四句简简单单,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深入到孩子心灵最柔软的一隅。这种以奖代罚的方法远比老师狠狠批评来得有效果、有艺术性。当这个孩子被陶老师那博大的胸怀所包容时,他的心灵必定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想,此时根本不用什么批评,什么指责,孩子自己早已明白了。  相似文献   

6.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14,(28):44-45
在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人人参与会诊,人人成为学生的导师"并不是一句空话。 每过一段时间,班主任和几个任课老师会坐下来谈一谈教学,聊一聊学生。从去年开始,"会诊导师制"伴随着《学生成长会诊表》成为了他们深入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工具。这份《学生成长会诊表》与原来的《学生成长手册》不同,它更多地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情况,对症下药。此外,"成长会诊"的教师导师们还会向家长给出家庭敦育相关的建议,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的‘成长会诊'着眼于每个孩子的个体成长。"校长潘敬芳如是说。  相似文献   

7.
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是“拇指文化”,专拣孩子的优点,竖起大拇指表扬;东方则是“食指文化”,专挑孩子的毛病,伸出食指指责。邻居的小孩小霞,是个高三学生,聪明懂事,可就是个性不强,缺乏灵气。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很高。严厉的管教,使得孩子脸上终日布满与她年龄不相吻合的老成和焦虑,缺乏青少年应有的笑容。小区里许多孩子都属于小霞这个类型:“家教过度”,堵死了他们智慧的“巧眼”。教育要留有“空白”,要给孩子必要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教育需要大眼光。大眼光就应该拉长一点…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孩子是在三个家庭、两个大人、四位老人共同聚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下的“两亲家”,面对第三代的教养,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碰撞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同面对第三代,两亲家关系和谐,有沟通,有合作,仅占65%;两亲家之间在教养“第三代”上互不交往,  相似文献   

9.
所谓“亲子共读”,即家长确立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以良好、开放、多样的家庭学习氛围,与孩子共处、共学,读懂孩子的个性、情感需求,与孩子共享成长的乐趣,一起发展。可以说,“亲子共读”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幼儿“三性并茂”教育是以“葆有天性、启蒙心性、注重个性,三性并茂、阳光生命”为教育理念,并将该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庭、幼儿园及社会中的人协同完成.家庭教育要考虑幼儿的个性特点,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幼儿园教学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强化环境的教育功能;社区是幼儿丰富生活、开阔视野的自由天地.从生态系统思想的角度来看,家庭、幼儿园及社会构成了儿童成长的一个有机环境系统.只有充分了解这个环境系统,并将生态系统思想有效运用到幼儿的“三性并茂”教育中去,才能更好地教孩子学会成长.  相似文献   

11.
小档案多湖辉是日本最受推崇的教育心理学专家。他认为培养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自己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多湖辉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且有独到的见解,他善于观察生活,提出了许多值得反省的问题,给人以启迪。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从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多湖辉童年故事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爸爸辛苦地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推移,现在的“90后”已成为大学受教育者的主流。“90后”个性鲜明张扬,自信、自主、自我崇拜,却又经常迷失自我;闭锁、隔阂、代沟是他们成长的烦恼;民主、平等、生涯规划是他们自我要求的表达。面对“90后”这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昭告新一代成长的现实,其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审视与协力合作。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完美结合。缺少了家庭教育,孩子就很难走上成功之路。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很多学生家长渴望孩子认真学习,健康成长,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很多家长遇到了“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的难题。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成为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家长交流和学习的课堂,成为家长成长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站在社会的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行为的冲击,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尽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下,每个人的理解与实践也不尽相同。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落幕,来自苏浙沪三地的12位嘉宾校长相聚上海,与近百位校长代表、专家学者一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下,围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四个单元的讨论也许谈得还不够透彻,但它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育需要回归,需要走向朴素与纯粹。  相似文献   

15.
历时9个月的“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校长论坛”近日落下帷幕。“论坛”给我们很多启示。启示1:“素质教育”依然是主旋律无论是演讲还是答辩,在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校长论坛的整个过程中,青年校长发表的观点让人怦然心动:用心点燃孩子个性的火花”、“让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快乐成长”、培养有理想学做人、有能力勤探究、有个性能发展、有情趣会生活的新时代学生”……这些观点反映出,校长在形成并确立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始终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有着110年悠久历史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育人目标是…  相似文献   

16.
学校:批评也是教育“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控江中学朱校长表示,每个学生都会犯错误,只是有程度的轻重差别,如果对学生的过错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加批评的话,也不利于其成长现在学校虽然强调多赞赏多鼓励,从正面引导学生,但批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对于一些违纪违规行为,不仅要批评,必要时还要处分。某中学的班主任夏老师表示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家长又把孩子看得娇贵,学生犯了错误要批评,关键是要适度,掌握方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这样的批评才能使孩子自觉认识到错误,而又不产生逆反心理。目前已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作了…  相似文献   

17.
赵厚庆 《中国德育》2006,1(12):84-85
“爱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具有道德指向性和情感驱动性。实施“爱的教育”是教师的天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一个最主要又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向每个学生倾注爱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转换角色,与他们平等交往,用智慧启迪心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影响到学生,才能使他们同样成为爱的传递者,才会自觉地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环境。  相似文献   

18.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2,(36):24
教育的使命是"发现"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2012世界未来教育论坛上发言认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应该是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个性和诉求,学校必须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因为,未来属于有不同特质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学生都不太欢迎教师家访,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在他们心目中,家访已经成为"告状"的代名词。这个寒假去小潘同学家里家访的经历使我意识到,教师与家长之间需要沟通,面对望子成龙的家长,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多欣赏孩子的优点,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06,(7A):12-17
站在社会的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行为的冲击,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尽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下,每个人的理解与实践也不尽相同。 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落幕,来自苏浙沪三地的12位嘉宾校长相聚上海,与近百位校长代表、专家学一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下,围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四个单元的讨论也许谈得还不够透彻,但它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育需要回归,需要走向朴素与纯粹。[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