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代戏剧文学衰微的主要表现有:题材单一、内容浅薄;思想庸俗化,缺乏优秀艺术作品应有的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批判精神;无艺术创新能力,作品缺乏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先锋精神;文学在戏剧艺术诸要素中处于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2.
邓清华 《考试周刊》2008,(48):178-179
儿童戏剧文学,即儿童戏剧剧本,它作为戏剧文学的一个分支,必然要遵循戏剧文学的基本艺术规律,诸如人物、事件、场景的相对集中,语言的性格化等等。但是儿童戏剧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观众是少年儿童,因而其艺术特征必然是戏剧的一般性与儿童戏剧的特殊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张云华 《考试周刊》2011,(54):30-31
在当代重庆儿童戏剧文学领域中,活跃着一批"业余"的写作者,他们与那些专职性的作家相比,其成就毫不逊色。他们本着对戏剧文学的热爱,创作出许多为儿童所喜爱的校园剧,这对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的校园剧创作,体现了其对戏剧文学独特的艺术主张与美学追求。一、强烈的动作性戏剧是一种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艺术门类,它必须借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探索戏剧及其三个特点,并以此预示了我国目前戏剧艺术(包括戏剧文学)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相似文献   

5.
一种戏剧思潮一旦成型,几乎在具有独立的思潮和观念的同时,就必须考虑,戏剧艺术对社会和观众施加影响的性质、方式和力度,相应设想剧作可能唤起的反响等方面的问题。那么有关大后方戏剧思潮的功能观念,就应该从戏剧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层面上产生出那一个时代戏剧文学的功能属性,戏剧功能观念的逻辑结构与内涵,是戏剧作为自足的艺术主体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蒋瑛  崔晶 《中小学管理》2023,(11):49-52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戏剧教育具有思想性、表现性和假定性等特征,在促进学校美育和德育深度融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课程、社团活动和“教育戏剧”等形式,实践中存在普遍缺乏对戏剧教育的整体设计、对戏剧教育目标缺乏科学统一的认识、专业戏剧教育师资匮乏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提出利用戏剧教育促进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一是依托戏剧常规课程和兴趣社团,构建规范立体的戏剧教育课程体系;二是依托专业力量,充实戏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戏剧教育示范基地;三是推动戏剧融入教育教学,开展多种形态的戏剧德育。  相似文献   

7.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有着不同于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的语言构成,对语言有着特殊的要求,正是由于剧本语言的种种特殊要求,决定了剧本语言的特殊形式和特点.戏剧的语言形式主要有两种:人物语言和情景说明.其中,人物语言是戏剧语言的主体,戏剧中的剧情及人物思想都是靠人物的语言及行动来体现的,动作性、个性化和丰富的表现性是戏剧语言的最主要特征.本文就从戏剧语言入手,分析戏剧文学不同于小说、诗歌等文体的特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8.
戏剧艺术殿堂博大精深。对于文学和艺术素养尚处在积累阶段的中学生.如何将其正确地引导向戏剧艺术的殿堂.培养其戏剧艺术的鉴赏能力,需要教学实践者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规划。  相似文献   

9.
宣沫 《学语文》2012,(2):11-13
戏剧作品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内涵,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重视。本文将试图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戏剧文学的教学作一些探索。一、高中戏剧文学的教学现状(一)戏剧教学的边缘化倾向在语文课程对于戏剧教学的认识不够、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10.
高中阶段的语文戏剧文学教学,包含了文学、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当前戏剧文学教学不乐观的情况下,需挖掘戏剧文学作品的灵魂,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本文将对戏剧文学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与中国历史大背景下戏剧“旁门”地位不同,浙江化本身孕育着浓厚的戏剧传统。作为一种精神承传,20世纪初出现的浙江新学先驱群体同样显示出独特的化眼光,以史学传统、启蒙精神、和平民化意识完成对旧化的三轮冲击波,确立戏剧“正宗”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戏剧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文、音、舞、美"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戏剧有综合性、表演性、限制性、假定性、冲突性、情节性、动作性以及深刻性的特点。欣赏戏剧一是品评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二是品味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三是鉴赏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3.
杨晦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在剧作、翻译、评论、文艺理论和教育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与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有关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杨晦出身于农民家庭,其剧作多关注下层人民的贫苦命运。他早期创作的散文化短剧"深沉黯淡",长于点染情感氛围,带有散文诗的气息。其剧中人物之间的外在行为冲突并不突出,作者更善于展现小人物的意志与悲惨命运之间的隐忍与抗争。杨晦创作后期的历史剧一改"隐忍"的创作题旨,以"搏击"的姿态来对抗社会黑暗势力,显示了杨晦剧作心路轨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的宾白以“传事”为重点,注重以线性结构来转换时空串联全剧,同时又有强烈的叙述欲望,致使宾白溢出角色溢出剧情。这些特点都是叙事学的传承,是叙事学残留在元杂剧中的烙印。元杂剧的宾白不仅构筑了整体的故事框架,而且在细微处反复强化渲染情节线索,不仅为人物的抒情设置了宏观背景,而且营造了戏剧情境。元杂剧宾白中的内心独白又具有自我对话的性质,形成复调叙事的独特韵味,也更有艺术真实性。元杂剧宾白的非动作性、开放性正与西方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封闭性、严肃性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侗戏在情节设置上有舒缓柔和的特性,与"冲突的强烈、矛盾的尖锐"有着"背道而驶"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戏剧冲突。这种在戏剧情节上所显现的"背道而驶"的审美习惯与其族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对侗族戏剧情节的异质性与其族性关系的研究,对当下民族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借鉴与创造具有现实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亭”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在古典戏曲小说中,“亭”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重要场所之一.这是由于它具有开放、灵动、突出的视觉审美特征以及自然、新奇的空间范围意蕴.对“亭”意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充分地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7.
“撮泰吉”从四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它的戏剧艺术性:一是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一个含有矛盾冲突的故事;二是具备演员、角色、观众三位一体的戏剧特质;三是其语言唱腔、服饰道具、舞蹈乐器等方面的艺术性;四是具备戏剧的表演虚拟性(象征性)、程式性和综合性.所以说,“撮泰吉”是彝族一出古戏,是一出仪式程式和戏剧因素兼备的傩戏.既不能凭其民俗事项的内容,来否定其戏剧性形式.同时,说其是“一种健全的戏剧形态”,亦过之.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学之初的女作家话剧创作,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型作家的创作,以塑造女英雄为主,试图以此来回应除旧布新、弘扬自我的五四时代精神;另一类是学者型作家的创作,以家庭为核心,批判男人的守旧和顽固传统观念,本文通过对她们剧作内容的分析,结合话剧本身的特点,揭示了现代女作家的话剧创作中,从起步之初就预言了必然放弃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谐趣呈现的策略,谐趣中的理趣,谐趣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