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浮士德》中的欧福良形象一般被视作对拜伦的纪念,他不仅在形式上同浮士德形成父子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象征意义上与浮士德所体现的精神形成隐含的对称,暗合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的“对称法”,体现了歌德对“追求不息”这一精神的二元思考,对人类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关怀。深化对于这一形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浮士德》。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生态危机语境下诞生的两种最新的文学批评。前者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后者属“交叉之交叉”;前者的理论资源包括浪漫主义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神学等,后者是生态的,女性的,又是多维视野的;两者的批评策略都是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前者解构的对象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后者解构的对象是双重的,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两种批评都是国际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生力军,都以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全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两种批评的讨论有助于把握和运用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3.
“人类世”概念首次将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上升为地质性力量的存在,由其所引发的生态批评研究范式转变,对于应对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意义重大。然而,围绕这一概念目前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其人类中心主义与普世原罪论倾向的批评。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在根本上去中心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共存的生命共同体;其包含的“生生”之学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存在契合之处,有助于建立人类世危机下的多元生态责任共同体。以其为观照,有利于“人类世”语境下中国生态批评的话语建设,从而为化解人类世时代的人类生存困境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第二阶段的新兴批评流派,将文学批评置于生态危机语境,并将自然界、人类社会、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以探求生态危机的根源,弥补了生态批评第一阶段即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不足。以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读《双城记》中的欧洲社会危机和制度根源,以期唤醒人们的环境公正意识和社会公正意识,使生态批评研究向更多元化的道路迈进。  相似文献   

5.
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是生态批评第二阶段继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生态批评之后兴起的批评流派,是生态批评的"红色化",也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绿色化"。它把文学批评放在阶级压迫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把人类、自然、文学、文化联系起来考察,反对物种歧视和阶级歧视,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帝国主义,认为这些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其目的是通过文学研究对人类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批判,改变自然和劳动阶级的"他者"和"边缘化"地位,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环境公正和社会公正意识,建立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实现了批评实践中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融合,提高了生态批评的人学品格,为生态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开辟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6.
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理解沈从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与同时代不相谐调的另类因素。沈从文审美感受和审美表达的“原人”特色,代表了某种人类被都市现代文明磨损消耗以前的对待自然的本真方式。这不仅使他笔下的“长河”生态呈现出人与自然多层次和谐的生态美,而且还处处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批评对沈从文的追认,其合法性根源埋藏在苗族民间传说赋予沈从文平视有生无生的民族无意识。民族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基调,决定了沈从文的创作必然超逸出“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范畴,从而使沈从文作品的人道关怀表现出了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别样面貌。  相似文献   

7.
<浮士德>中的欧福良形象一般被视作对拜伦的纪念,他不仅在形式上同浮士德形成父子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象征意义上与浮士德所体现的精神形成隐含的对称,暗合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的"对称法",体现了歌德对"追求不息"这一精神的二元思考,对人类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关怀.深化对于这一形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浮士德>.  相似文献   

8.
生态书写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实践中最具文化批评价值的部分,主要表征为自然书写、动物批评和宗教救赎三个维度。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自然书写呈现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符号化和视角化解构、对自然的审美化融入和对生态破坏时自我救赎的讽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动物书写的诗学策略体现在动物叙事视角的自然性、人类欲望膨胀对动物生命的剥夺以及“杀生”与“救赎”的讽刺性悖论。面对自然环境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少数民族网络作家汲取宗教精神中的“万物有灵”的思想、佛教“不杀生”和“众生平等”的观念及哲学思辨等思想,实现对生态困境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生态伦理学就是伦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伦理学两种截然对立的发展观念,而人类中心主义又经历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分别代表了"以人为重""人物并重"和"非人为本"的价值选择。对三种理论的辨析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的语境下、在目前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来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颠覆、挑战、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批判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重新建构文学经典,促成生态文学的繁荣,重新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并担负起引领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任。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并将其发展成自己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他们以"异化"与"技术理性"为切入点,从意识形态领域、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态下的人类畸形的生存状况。但这种批判并不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而是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引申来的人本主义批判漩涡中,因此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背道而驰。深刻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辩证地把握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2.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眼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才使得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文章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眼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以之为基来阐释《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典文本《浮士德》的研究者们往往把视线抬得过高,着重于主人公上天入地表现出的永不餍足的追求精神,但实际上浮士德的理想精神必须建筑在理想肉身的基础之上。文本中,这一理想肉身的两个最重要侧面便是年轻性和实在性。然而,由于人肉身的自然有限性与人无限的理性智慧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结果便导致了肉身无可挽回的悲剧性毁灭。文章所揭示的正是歌德在《浮士德》里小心翼翼隐藏在精神背后的身体图景。  相似文献   

14.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90年代,生态学批评在当时的时代潮流中应运而生,并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有必要考察与反思它的发展历程,探究生态学批评产生的综合动因、生态学批评的人文运用以及生态学批评的局限性和矛盾性。用以探讨的态度批判学术界惯有的理论,对中国当代文艺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从普遍意义的人的形象——浮士德形象来体察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不仅可行而且十分有价值,本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分析了浮士德形象和现代人精神困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同异表现。  相似文献   

17.
学校环境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使亿万青少年成长为有环境意识的“世界公民”成为可能,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自然中心主义的反思,生态人主义的张扬,探讨了学校环境教育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回应。为使发展可持续,似乎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这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全程辩证法和简陋主义。本认为,它们都只是人类中心主义自我延续的形式,无法担当扭转人类中心主义的任务。在终极意义上,人类中心主义是人这种生命形式固有的界限,与其设想各种免掉人类中心主义的办法,不如直面 人的实际处境。而悲剧意识是面对这种处境最有尊严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思想贯穿李贽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其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主体性、自由平等性和自然本真性等方面。人本主义思想对李贽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文学批评鉴赏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但市场经济又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迷失和价值选择的盲目性。只有以先进文化统领高校文化建设,才能使学生把求知和做人结合起来.以正确的观念把握社会发展要求,以超越性精神追求人生价值。因此,就要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导,建设有强大融合力的、开放的高校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