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中宋江等人领导的梁山起义军因接受招安,使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惨遭失败.这是事实.《水浒传》的作者对宋江的接受招安持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因为其关系到我们对这部小说的价值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讲的是什么?简言之,写了发生于我国北方以宋江为首的聚众起义事件。说详细点,就是先写早期的各路豪杰被官府逼迫落草梁山,宋江带兵南征北战,收服了许多英雄好汉,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后被朝廷招安,以朝廷的名义讨伐方腊成功,最后非战死即辞官,剩下的宋江等首领被朝廷算计,一一死于非命。这就是《水浒传》的脉络。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流传最广的有两种:一是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一是七十回本《水浒传》。前者叙述了梁山起义的全过程——从聚义,到招安,到征辽、征田虎王庆方腊,直到宋江等人被毒死;后者是清人金人瑞(字圣叹)所传的本子,结束于英雄大聚义,金圣叹添上了一个卢俊义的“噩梦”,梦见梁山全体英雄为张叔夜所擒。后人说金圣叹“腰斩”水浒,就是因为他一刀砍去了英雄大聚义以后的所有情节。平心而论,《水浒》中最精彩的笔墨主要集中在前七十回。当然,在《水浒全传》中,七十回以后到受招安以前,也有不少精彩的章节,如李逵元夜闹东京、李逵大闹忠义堂以及后来负荆请罪等。  相似文献   

4.
在《水浒传》塑造的一百零八名人物形象中,宋江是最成功的一个,有"忠义宋公明"之说。宋江在"上梁山前,上梁山后,接受招安"的三个人生阶段中,不仅忠义思想贯穿其中,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共同演绎了一曲忠义之歌。  相似文献   

5.
《大宋宣和遗事》是作于宋、成于元的笔记体小说,也是现存最早记载水浒英雄故事的资料,《水浒传》在结构和思路上遵循了《大宋宣和遗事》,但两书在宋江形象的塑造上却颇有些不同,本文试分析之。  相似文献   

6.
江依夕 《新读写》2010,(1):60-60
看完《水浒传》,“忠、义”二字始终在我脑海中飘荡,挥之不去:宋江自始至终不忘接受朝廷招安,是“忠”;车逵自始至终对宋江“忠”心不二,哪怕最终被宋江亲手毒死也无悔,是“义”。在书中,随处可以看见“忠义”的身影。  相似文献   

7.
祝东 《现代语文》2006,(7):23-24
《水浒传》招安后的悲剧结局常常让读者感到痛心和难以接受,以至于金圣叹激愤地将七十回以后的内容一刀砍去,把《水浒传》弄成了条“断尾巴蜻蜒”(鲁迅语)。我们知道,招安是梁山好汉的命运转折点,此前他们过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理想生活,在那里他们不问亲疏,不分贵贱;招安之后梁山泊的好汉被派去攻打其他义军,遭受奸臣之害,最后落了个魂聚浮儿洼的悲惨结局。既然明明知道朝廷是奸臣当道,招安的结局将是如此惨不忍睹,为何当初宋江诸人在军事形势一片大好的条件下还要主动求得招安呢?李真瑜在他的《〈水浒传〉的伦理道德意识与人物的悲剧命运》一文中分析指出,这主要是由于梁山英雄受孝、忠、义三方面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致使的。类似的观点还有冷成金的“忠、义不能两全”说等。这些观点都有其道理,但是笔者认为他们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点评的,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宋江等人的立场上去体察。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水浒》评论中,有过这样的观点:“宋江受招安是服从于民族斗争的需要,是民族意识的流露;是为了扫除边患,报效国家。”或曰:“在外族侵略情况下,受招安是人民的愿望……在受招安这个问题上,表现了宋江的进步性。”我们认为,这种为宋江投降主义辩护的论调,是错误的,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宋江的受招安投降,并不是从反对民族侵略、抗辽的“民族意识”出发的,这可以从宋江受招安的目的及其受招安后的实际行动,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代农民起义的著名古典小说。北宋徽宗宣德(1119——1125)年间,我国北方爆发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虽遭镇压而失败,但英雄们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勾栏瓦舍陆续出现了水浒题材的话本和戏曲。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话本中已记有梁山三十六名好汉的故事,记叙虽简单,但已具《水浒传》故事的雏型。到元代,水浒故事中的起义英雄逐渐发展成一百单八将。元未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民间说唱的水浒故事和水浒杂剧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成《水浒传》这部巨著。后又经历代不断增删、润色,遂敷演成一百回、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回、一百十五回等不同版本。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目的,对《水浒传》进行了删、  相似文献   

10.
侯忠义 《丹东师专学报》2011,(6):104-106,137
《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英雄故事作品。小说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他们提出了"均贫畗""平等"等思想,反对招安、外族入侵。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以续书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11.
《水浒》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混入革命队伍中的地主阶级分子宋江,在篡夺了梁山泊农民起义军的领导权后,推行投降主义路线,把这支农民起义军引上了接受招安的道路。如何看待宋江受招安?鲁迅曾经有过非常明确的回答:“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宋江神道设教的故事是以早期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为基础 ,以历史上宋真宗神道设教的故事为原型而敷衍成篇的 ;宋江神道设教的动机初则为神异自己、慑服众人、架空晁盖 ,继则为推行自己的组织路线与政治路线张目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宋江神道设教的故事是以早期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为基础,以历史上宋真宗神道设教的故事为原型而敷衍成篇的;宋江神道设教的动机初则为神异自己、慑服众人、架空晁盖,继则为推行自己的组织路线与政治路线张目。  相似文献   

14.
《水浒》中的宋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投降派。他篡改农民革命的正确路线,大搞修正主义,最后把梁山起义军引上了受招安即投降的道路,葬送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剖析宋江修正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特点,揭露其投降的反动实质,对于我们现在和将来胜利地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是很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是《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历来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二十年代,鲁迅先生虽曾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过:“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起来反抗政府,“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便有招安之说。但那只是指出了《水浒传》中招安情节的来源及其历史背景,并未说明招安描写本身的全部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持《水浒传》歌颂农民起义说的同志,觉得“作者显然热爱义军,却安排这样一个宋江为领袖,从而又给义军寻求这样一条投降的死路。究竟为什么?真教人难解”(吴祖湘:《谈(水浒)》)。持《水浒传》宣扬投降说的人,紧紧抓住书中的招安描写立论,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中梁山众好汉由于各种原因落草为寇,迫于宋江等主要领导的意愿最后接受朝廷招安,其被招安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在与奸臣斗智斗勇,一直到与皇帝取得联系,实情为皇帝所知的过程中,李师师这一角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李师师为招安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文学意义不容忽视。在前代诸多有关李师师的记载以及"水浒故事"的记载中,她与梁山众人毫无瓜葛,其人物形象在文学演化中被施耐庵加以利用,经过艺术加工而产生了关键性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浒全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表的是宋江一伙接到招安诏书后准备赴京接受招安的一段文字。其间,宋江接连干出了接诏、遣散、买市、拔寨四件大事,完成了他对梁山农民革命事业最后的大叛卖。开头是接诏。宋江一听说招安使节来了,简直是心花怒放,一面派人到济州去迎接天使,一面从济州到梁山搭了二十四座山棚,结彩悬花,鼓乐齐鸣。宿太尉上山时,宋江率众头领“离寨三十里,伏道相迎”。上得山来,在忠义堂上备好香案,将御书丹诏放在正中。  相似文献   

18.
“招安”,是封建社会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对付农民起义的手段之一。《辞海》中对“招安”的解释是“犹招抚、招降”劝使归顺”。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接受统治阶级招安,归顺朝廷者有之,但一般都是在遭官军镇压陷于绝境之际,迫不得已才向统治阶级投降的。然而,《水浒传》所描写的梁山农民起义军却非如此。他们是在起义事业空前兴旺,起义军接连挫败前来征剿的朝廷军队、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胜利之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水浒》问世几百年来,对宋江的形象,有种种评论。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江虽然最后带领起义军接受了朝廷招安,仍不失为一个受人拥戴的农民起义领袖,原因是说宋江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才能。究竟宋江具有怎样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才能呢?他的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是为什么样政治路线服务的呢?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以历史上宋江起义为题材。用深刻、热情而又冷静的笔触,描写并解剖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即从起义的社会原因,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以及起义口号、纲领、理想和战略思想、内部分析,并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而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农民起义的一部史诗,一部再现农民革命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而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中,作者除了写了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壮阔图景之外,还在一些细微之处显现了作者深刻的文学功力。下面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谈谈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