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严母教子     
是年夏,吾学已甚倦,便求母曰:“吾学久矣,可容吾歇少顷?”然母不从,迫吾学。吾思之:焉能不学,而母从之?即而,吾思出,便诳母约:“吾全身痛,恐患疾,故不能学也。”母急,便从之。  相似文献   

2.
郭春梅 《作文与考试》2023,(Z3):132-135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相似文献   

4.
静中细思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当思奋争.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译文] 静的时候细想一想,从古到今亿百年来没有尽头,人生在其中,短短几十年,不过是顷刻之间,应该努力拼搏. 大地有数万里远,不能走到尽头,人在地上睡觉生活,白天只用一个屋子,夜里只用一张床,应该学会珍惜. 古人的书籍,近现代人的论著,非常的多,人生的目光所能看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应该博览群书.  相似文献   

5.
与张幼军先生共事十数载,其志洁,其行廉,其文显,是吾友亦为吾师也。 张老师高中毕业后作为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十年。1982年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到大冶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90年调入大冶一中任教。“传奇”而平凡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熟读”而“精思”的个性,也决定了他“深刻”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1.“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相似文献   

7.
<正>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  相似文献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泰]孔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先秦]庄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先秦]荀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刘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  相似文献   

9.
近来,读了清初王夫之一些著作,也浏览了介绍和研究夫之生平、学术思想的有关论著,有感于夫之艰苦卓绝、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而草就此文,奉献同好。过去·现在·未来王夫之在《思问录内篇》中说:“过去,吾识也。未来,吾虑也。现在,吾思也。”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他思维所及的领域,都是他所要研究、探索的内容。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统一。现在是过去的结果,也是未来的起点,预示着未来。这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相互关系。立足于现在,研究过去,是为的认识过去,主要还是为了深刻  相似文献   

10.
王充 《华章》2011,(7):25-25
【选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五帝、三王,皆有所师。曰:“是欲为人法也。”曰:精思亦可为人法,何必以学者?事难空知,贤圣之才能立也。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相似文献   

1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段文字出自《论语·为政》。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收录了此段文字,并在课文下方的脚注处做了注释。笔者认为,对“天命”的解释欠妥,不符合孔子的本意,也不符合自子思以来儒家关于“天命”的注释传统。  相似文献   

12.
禄彦海 《教育艺术》2003,(11):25-26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组成。古人云:“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悟性乃是思考者与独创者的本性。不思考,不会有悟,无独创不能算悟。悟性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涵、生命价值等的飞跃式的顿然领会  相似文献   

13.
东陵侯①既废,过司马季主②而卜焉。季主曰:"君侯③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前,曾经三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在他那专论教育问题的著名《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段话里,  相似文献   

15.
距离     
<正>吾愿多情父无情,再等佳人家难撑。父离十载知别意,漫夜思泪至天明。十年了,这样的等待,是如此不现实;希望在异乡的父亲能感到家人的思念,愿月光为您指引回家的路,补全这残缺的家。静静的城市,记下十年的距离。人离十年,心未异,父在异乡思故地?您的不辞而别,我只能把一切相思寄给明月,把一切祝福带给微风,让乌云带走孤独,夜里我将不会再怕黑暗。花落去,雁迟来;父不回,母难归。孤独的孩子,思念的心,怎能知吾意;十年没见父,八年与母不常在,这样的心痛,谁懂?强赋愁词,消解心愁。仰望夜空,回首往事,儿时与您形影相随,  相似文献   

16.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輪,其曲中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闡明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增长知識,培养品德。吾尝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  相似文献   

17.
(一)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以来,荀于以其丰富的教育思想溉润着中国的杏坛.《劝学》全文各个关键环节渗透了“学思结合”的思想。荀子“学思结合”的朴素的辩证的观念,虽不像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样直接而明朗,但也决不是林志坚同志在《〈劝学〉中的几处瑕疵》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4期,以下简称林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为了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完全否定了求思的作用”。《劝学》虽是以阐释有关求学的一系列同题(内容、目的、态度、方法以及重要意义)为主的,但是,如果紧扣林文举出的那个例句,作整体观照,仍然可以疏理出荀子关于“学思结合”的方式及其效果的一系列观点。直接体现“学思”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面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如果像林文那样孤立地去看分号前一个分句的意思,似有  相似文献   

19.
唐代政治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文中围绕“居安思危”所阐发的“十思”更是警深策远,发人省戒。但“十思”之论毕竟朝代久远,且惟太宗皇帝是谏,故今世人读之,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否则,断章取义、直搬照用必有害于立身行事。下面笔者就“十思”结合现实再思之。  相似文献   

20.
原文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