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延辉 《新闻窗》2006,(3):79-79
关于名人的报道,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新闻媒体追踪名人的原因。但采访名人,特别是对名人进行深度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者要从分析名人心理特征人手,探索采访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社会,电视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借由电视所报道出来的各种新闻案件,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拍摄、编辑新闻片的过程中,应当十分注意审视新闻报道的社会效应,以利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最主要的就是在案件报道的时候避免产生负效应,要积极地引出正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线视频共享网站的"YouTube效应",挑战了传统电视的"CNN效应",更造成社会、政治及文化改变,也改写了影像与全球网民的关系。面对新媒体视频传播的"YouTube效应",传统电视媒体也要看到自己内容制作精良、品牌的社会影响等客观存在的优势,增加电视传播的互动环节,吸纳鲜活的民间影像,增强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名人的报道, 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新闻媒体追踪名人的原因。但采访名人,特别是对名人进行深度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实际情况来看,名人是忙人,难得有整块时间坐下来与记者大侃其经,但这还不是采访名人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侯少纯 《新闻窗》2014,(2):49-49
新闻采访主要是采访者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与被采访人进行的交流、沟通、询问等相关活动,由于是在双方互不认识、互不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合理、科学地运用情感效应,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料,进而提高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访活动中,记者礼仪是记者留给采访对象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往往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波及采访效应。 良好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绿色通道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心理效应"即是受访者在受访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对记者的采访可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新闻采访中的几种心理效应,并分析其对新闻采访的影响。新闻采访活动充满着心理互动与精神感应,无论是记者的心理状态,亦或是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均可对整个采访过程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认为:成功的记者+良好的受访者≠成功的新闻采访报道。记者与受访者需要进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观察、访问获取新闻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占被动地位。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以最佳方式取得最佳的采访效应,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记者在努力充实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等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考虑以何种礼仪风范“包装”自己,以取得被采访对象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产生一种亲情效应和认知效应,进而获取最佳采访效应。一、良好的形象和恰当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第一通道新闻记者的职业…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心理学中的“心理距离”学说,分析了“馆读关系”(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在所存在的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马太效应、社会刻板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现象,提出了要缩小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必须要努力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王少星 《视听纵横》2007,(2):115-115
近些年来,一些单位或者个人在接受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时,要么是产生反感情绪,要么就干脆拒绝,这往往让记者十分的难堪。这种不愿意接受采访和报道的情况说明,我们的新闻报道,在一些群众中产生了"逆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