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让孩子坚持写日记,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可怎样才能写好日记呢?我觉得要做到两点:一要坚持,二要得法。老师的注意力要放在"引导入门"和"不使乏味"这两个基点上。要让孩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越写越新鲜,越写越有劲,越写越想写,越写越进步。在此,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一是写我所做。我今天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这一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毛病是记"流水帐"。因此,要着重讲清楚"不能面面俱到,点点提及",要给孩子提出两个"值得记":即对提高自己思想意识,养成好品德、好作风的事值得记;丰富自己智慧的事值得  相似文献   

2.
不笑才怪     
忧伤的领悟期中考试结束后,小胖在周记本上写道:"在做语文卷子时,我总觉得自己是英国人;在做英语卷子时,我又觉得自己变回了中国人;当我面对数学卷子时,我顿时发现自己是外星人!"忧伤的领悟忧伤的领悟期中考试结束后,小胖在周记本上写道:"在做语文卷子时,我总觉得自己是英国人;在做英语卷子时,我又觉得自己变回了中国人;当我面对数学卷子时,我顿时发现自己是外星人!"读后感小静老师布置课堂作文——写一篇课文的读后感。下课了,小胖交上来的作文只写了一行字:"读后感到有点头疼。"  相似文献   

3.
暖希 《小学时代》2014,(9):38-38
<正>Q:江西省新余市肖可悦问:编辑老师,有时候重复写一个字,写很多遍以后会觉得这个字很陌生,好像越写越不认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A:东子哥哥:事实是,不管什么字,通常你盯着看上二三十秒钟,都会觉得"这个字变陌生了"。不仅仅是中国的方块字会让人产生这种奇怪的感觉,使用字母的外国人也发现了他们有相同的问题。美国《心理学》杂志上曾有篇文章描述这一现象:"如果对一个单词注视得太久,  相似文献   

4.
我的     
人各有自己的长处或短处,请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写出自己的一个长处或短处。文章题目自拟。 [思路指点] 这是北京市的中考作文试题。写这个题目,应先把握两点:①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②写出自己的一个长处或短处。其中,要特别注意“自己”、“一个”、“或”等词语,它限定了写作的对象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只能写一个长处或者短处。  相似文献   

5.
Part01 安慰的"雷区":我让朋友更焦虑了 上周,心理辅导室门口的"心语箱"接收到一封来信.字迹清秀,但越往后字越潦草,看起来像是一位正感到烦躁的女孩子写的.信里面,呈现的是写信人遇到的跟朋友之间的沟通问题:很关心朋友,却总是无法将自己的关心准确地传达给对方,有时候甚至越安慰越糟糕.还没有来得及给这位同学回信,她已...  相似文献   

6.
前方障碍:我在写作文时,常常忘了写出事物的声音。有时候写了,总觉得写得不灵活,不准确。您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的《伊万·伊里奇之死》是其晚年一部震撼人心的呓术杰作,它描述了一个普通文官身患重病后面对死亡而发生的对生命的认识与反省。据说莫泊桑刚读完它时,神情沮丧,在屋里踱来踱去,觉得自己“真是白活了”,自己的作品比起它来是差远了,他说:“我发现我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那十卷书也完全算不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正>在小学阶段,由低年级的写话到高年级的习作,中年级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必须完成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的过渡,是一个转折点。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的孩子,在面对作文时总是有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的担心自己写不长;有的担心自己写不好,尤其是在写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更是觉得无从下手,写出来也往往十分笼统。如何把一件事、一个人写好?我觉得,写好动作是个切入点。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能把动作写细,并准  相似文献   

9.
一名12岁初中生的日记中这样写着:“太阳放射着光芒,天碧蓝碧蓝的,舒服的微风徐徐地吹来,好美的景色!今年我12岁,刚升入初一,有时候觉得自己变得更聪明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很傻,整天胡思乱想,要么希望得到自由.得到朋友,要么就想孤零零地一个人.青春已经悄悄来到我身边.我的思绪全乱了……”.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过程中,写教案已成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但是,在每节课后及时写课后回顾的环节常被忽视。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累教学中的得与失,我一直坚持写课后回顾。时至今日,感到记课后回顾对自己来说受益匪浅。下面简要谈谈我的认识。一、记课后回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者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在…  相似文献   

11.
李开复 《当代学生》2016,(Z1):15-16
到大学后,我突然发现自己"跟人打交道很有压力"。当时中国学生不多,也没有专门的华人圈子(当然,现在想想有了这样的圈子也未必好)。有时候,当我走进一个Party,看到大家在那里聊天、喝酒、开玩笑,就这样发散式地交流,我总觉得走过去面对一个不认识的人很难张嘴。所以去了几次新生Party之后,我反问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子,连嘴都张不开了?  相似文献   

12.
高考的前一天,有位老师把学生发给她的短信给我看.短信并不短,除了几句美好的感激的话,还有几句是关于作文的:"我这两天翻看以前的随笔,觉得这三年写作上的进步很大.一是能认真地写了,二是留下了一些值得记忆的生活."这位老师感慨地告诉我:"在高考之前,学生对写作教学有这样的认识,我感到满足."我同意她的观点.写作教学的任务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对付"或"应付"高考,而是为了能获得写作能力与趣味.我的一些学生高中三年的随笔都写在一个厚本子上(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习惯),个别同学甚至把随笔写在初中没用完的本子上.他们也有过类似的体会.记得有一届高一结束时,有位同学告诉我:"我比以前能写了."问他:"你说的'能写'是什么意思?"这位同学说,他一直认为自己算不上班里的"写手",老师也从来没有表扬过他;有一天,他翻看初中时的随笔,发现当时每周随笔只能写三五百字,就无话可说了;而在高一一年中,他每次能写一千多字,往往还意犹未尽,因而他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能写"了.  相似文献   

13.
正某外企为新接纳的员工设计了一个岗前培训:主讲师首先给每位员工发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然后自己在书写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心形图案,在图中写上"我无法……"这样一个句型,要求大家立刻造出三个句子,然后大声读出来。一个员工写的是:"我无法孝敬年迈的父母。""我无法实现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我无法兑现所有的美好愿望。"结果越读越感到压抑,越读情绪越是低落。接着主讲师将"我无法"改成"我一定能",要求大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写自我的作文可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写我、向你介绍我、我的自画像,如下面的例文《你最喜欢我》。另一种题目明确要求写我的一个方面,我的一个好习惯,或者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写出自己的一个长处或短处,如《我是个傻姑娘》等。第三种题目是要求写自我成长的一段经历,如《小皇帝做农活》等。应该说,每个人对自己最熟悉,可是如果要你写自我,有不少同学却感到为难,勉强写  相似文献   

15.
伊妹信箱     
伊妹姐姐:爸爸去世后,妈妈给我找了一个新爸爸,但我对他有偏见。他越对我好,我就越讨厌他,甚至不想让他在我眼前出现。可是有时候,我又觉得他很好。真矛盾!(冰岛女孩)每个人在面对新事物时,总会感到有些不适应。人与人相处,也是如此。你现在出现矛盾心理,说明你已经感受到了新爸爸的爱。为了你妈妈,也为了有一个幸福的家,你应该接受新爸爸给予你的爱。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中学生》2011,(25):30-32
宣汉县黄金中学军娃:不知道为什么,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我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我做过一些傻事:幼儿园时偷看过一个女孩,五年级就给女生写情书。上初中以后,我懂事了一些,觉得自己以前做的事太荒唐,就没有了和别人说话的勇气。特别是面对女孩子,我一张嘴,就两腿  相似文献   

17.
<正>第二讲反思:由常规而逆转经常有学生对我说:"写作文真难,许多话别人都说过了,什么文章都有人写过了,我真找不到可以写的东西了。"也有人说:"越读书越找不到可以写作的材料了,人家都写过了。"这使我想起自己初参加工作时认识的一位文字功底非常好的教师,他研究歇后语,积累了很多素材,准备写本书。有一天他在书店发现了一本研究歇后语的书,于是长叹一声,就再也没有去做这项研究,终其一生,也没有文章发表,没有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18.
正生:老师让我们写观察日记,说生活是写作的来源,但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确实有些单调,往往是"上学—放学—做功课—看电视—睡觉"一条线。生:我们看到的无非是村路,几幢房子,视野非常狭窄。师:在我们的周围时时刻刻都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怎样观察、认识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注意在平时和学生闲聊时挖掘写作素材。如"五一"节后,李明对  相似文献   

19.
菁灵姐姐:自从上初中以后,我总感觉找不到自我。有时候特自信,觉得自己了不起;有时候又很自卑,觉得自己啥也不是。爸爸说我阴睛不定,我心里也觉得自己不对劲儿。您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小梦  相似文献   

20.
<正>我第一次和锺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锺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