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婷 《教学随笔》2016,(8):145-145
“满地黄花堆积”出自于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在其注释中认为“黄花枯萎凋谢洒落一地”,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有失偏颇,无法更好地诠释出词人当时愁苦不堪的心境。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同时也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人的情感,笔者认为此时的“满地黄花堆积”不是说黄花凋残一地,而是指黄花盛放枝头。  相似文献   

2.
岳稀同志在《艺谭》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黄花到底堆积在何处?》一文,指出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诸句写的是菊花盛开在枝头,匡正了以为是写菊花凋残者的错误,本人亦受益非浅。然岳文认为“满地黄花堆积”系作者对昔日黄花繁盛景象的追忆,“憔悴损”是词人写眼前菊花之状,我却不敢苛同。岳文所言,代表了目前多种注释赏析《声声慢》者的意见,故将自己浅陋之见公诸于众,以辩是非。我认为“满地黄花堆积”写的是词人眼前菊花盛开的实景,“憔悴损”展现给人们的则是词人自己的形象。根据如次: 一、菊花虽分夏菊、秋菊、寒菊诸类,然以秋菊最多。南宋诗人范成大《范村菊谱》载菊三十五种,除三种没写开花日期外,有三十种开于九月。所以我国俗称九月为菊月。“何秋菊奇兮,独华茂于凝霜”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她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其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有资料(如《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吴铜运主编,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把其解释为“庭院里黄花遍地盛开”。这首词是反映词人晚年独居的愁苦心情.满地黄花遍地盛开是一种很绚烂的情景啊,这种美丽的景色与词人的愁苦心情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4.
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满地黄花堆积”到底指菊花被风吹落、残英满地还是菊花正开放得灿烂。  相似文献   

5.
笔者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憔悴损”到底指花还是指人?教材与此句有关的注释为:[黄花]菊花。[憔悴损]憔悴得很。教参关于此句的说法是: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凉景象!教材和教参中对“憔悴损”指花还是指人都未置可否,理解起来也都让人模棱两可。《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此句的破解是: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  相似文献   

6.
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画菊》中有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秋日过后菊花才渐渐枯萎,但绝不会落瓣,更不会残英满地”(见《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5期《解读“满地黄花堆积”》)。对此我有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一生坎坷,故而在词作中对"黄花"、"风雨"意象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内涵。"黄花"不仅是个人外在凄婉哀怨的象征,更是其内在高洁孤独的象征;"风雨"不仅是自然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雨,更是情感的风雨。"黄花"与"风雨"意象在内涵上总是紧密相联:自然风雨之于自然的菊花,造成了"满地黄花堆积"的苍凉秋景;而人生风雨之于李清照,凝成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苦心境。  相似文献   

8.
正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5)以秀句佳构,独步词坛。自宋以降,李词广为传诵,素有好评。世存《漱玉词》一卷,凡45首。《声声慢》为其代表作之一,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现试作解读。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  相似文献   

9.
季节     
春,是情人的眼眸,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08,(10)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  相似文献   

11.
"昨日黄花"衍生于"明日黄花",两者都表示过时之物之意,但多数人认为应取缔"昨日黄花",以规范语言的使用。其实,不论是将其理解为语言的割裂现象导致"明日黄花"渐离语言的使用,还是望文生义与语言的讹变导致"昨日黄花"渐入人心,"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的争议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应该让它们自由竞争,把选择权留给语言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季节     
《大中专文苑》2009,(5):75-75
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与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  相似文献   

13.
无题     
一夜秋风萧瑟,满地杉叶堆积。那细细碎碎的叶瓣织成一匹方圆颇阔的乌红锦缎。任你冷雨濛濛,我自岿然不动。看着这一幕,想起易安居士的“满地黄花堆积”,却不曾有“憔悴损,无颜色”的人生感慨,心中惟有绵绵遐思。自不忍心扫去,奈何,领导的眼光与众不同,硬要“清除”(多令人痛心的字眼)。只好一帚一扫地默默干着,心中难免一片唏嘘。惋惜地干完,回头间竟惊奇地发现,扫过的地方并不象其它直经风雨侵淋的地面那般乌黑、洼洼积水,而呈现出锃亮的金  相似文献   

1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道《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名篇。在凄风苦雨的秋日,乍暖还寒的时节,那拂面的寒风、飞归的大雁、憔悴的黄花,都触动着经历了国破家亡变故的词人的满怀愁绪,寂寞凄凉包围着她。梧桐细雨,更象是洒不完的  相似文献   

15.
季节     
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与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义无反顾.  相似文献   

16.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  相似文献   

17.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  相似文献   

18.
鲍亚民 《初中生》2008,(4):31-31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19.
<正>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无疑是一个传奇。这位旷世才女,有着花容月貌的外表,深厚的家学渊源,但人生却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作为一位女性词人,她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虽然存世作品只有几十篇,却拥有"一代词宗"的美誉。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人生后期抒写离愁别绪的作品,《醉花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在《醉花阴》中,作者以"黄花"为主要意象,描绘了黄花的娉婷袅娜,瘦削孱弱,最后以"莫道不消魂,帘卷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如果做到"留白""倾听"与"应答"这三点,就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