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教育》2013,(24):17-19
特殊学生更需要特殊的"配方"沟通形式应多样化电子家访必定是一种有益尝试特殊学生更需要特殊的"配方"焦点提示:随着电子家访的兴起,有人认为电子家访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电子家访虽然方便快捷,但是缺少了必要的温情。  相似文献   

2.
聚焦家访     
家访,是一个值得长期回味、思考与不断探索、更新的话题.面对家访,学生如何看待?有何期望?教师又有何想法或遇到哪些问题?究竟怎样的家访才能赋予教育生命力,达到教育目的呢?请走进"聚焦家访".  相似文献   

3.
孟永利 《中国教师》2010,(Z1):176-176
<正>教师家访并非新鲜事,而是老话题。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的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家访是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家访逐渐被家长会、家委会成员沟通等方式所取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传统家访所带来的"心灵触动"以及"感动效应"正在悄悄流失,家访演变为"校访",形同虚设。如何将家访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家访工作的成效,成为德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一、正视家访,直面问题1.教师重视不够如今学校都重视家访工作,并也提  相似文献   

5.
正1.喜怒哀乐话家访每个教师都有家访的经历。作为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家访曾经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如今,这项传统的家校交流方式,正在被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替代。为此,我们希望您能谈谈自己的家访故事,说说在家访过程中发生了怎样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故事。家访未必就是揪学生的"小辫子",也未必是对家长的兴师问罪。您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平台谈谈您对家访的想法,谈谈对家访的感悟。  相似文献   

6.
家访是一项费时耗力的工作,但我却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地做了26年,并且总结出了"生进师访"的激励性家访策略,即"学生进步,教师家访;学生再进步,教师再家访"。这样良性循环的办法改变了"老师家访,学生遭殃"的弊端,家访成了教师的乐事和学生的荣耀。  相似文献   

7.
《教育》2013,(24):13-17
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传统家访与电子家访的博弈传统家访为何遭冷遇方便快捷的家校沟通是育人之本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焦点提示:每当开学前后,教师一般会通过家访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较前些年不同的是,传统的登门家访已被QQ群、飞信、教师博客等"电子家访"的形式渐渐取代。  相似文献   

8.
正"家访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纽带。"[1]因此,家访一直受到学校重视,并被列入教育内容。传统的家访,主要是指教师亲自到学生家里去进行查看和访问,对学生的监护人包括父母、祖辈、兄弟姐妹等进行调查和访谈,从而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然而,传统家访逐渐"式微",逐渐被电子家访所"替代"。电子家  相似文献   

9.
正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既可以使教师体察学生的成长环境,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还可以融洽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双方形成合力,更好地把学生教好。一、家访中的不良心态家访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师在家访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家访时往往会有以下几种不良心态。1.告状式心态。学生在校不争气,屡教不改。万般无奈之下,教师便上门,把学生讲得一无是处,以泄"恨铁不成钢"之愤,希望家长对其好好"管教"一番,以取得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0.
顾洁 《学周刊C版》2019,(18):172-172
家园密切合作,营造和谐氛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而家访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形式。本文把家访归纳为"报喜型家访"和"解忧型家访",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在"解忧型家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基本技巧,从而为化解幼儿家庭之间的矛盾以及幼儿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家访,即教师根据学生某段时期内的表现,有目的地去学生家庭里看学生、看家长并跟他们谈话、交流,以期问题得到改进或经验得到强化。尽管时代飞速发展,打电话、发短信、家校通、QQ聊天等形式已经非常普遍,但其教育实效仍无法比拟传统意义上的"家访"。遗憾的是,如今教师很少家访,甚至有些教师的家访,还是受某些集体因素或行政因素的强制性影响而产生的行为,比如学校组织的教师集  相似文献   

12.
浅谈家访     
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亲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各方面素质,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真正实现"家教合力"的教育平台。家访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对家长也能产生很大的触动,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就会同心协力,这必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进行家访工作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一、要做好家访准备工作一是制定家访计划。家访计划是家访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制定周密的家访计划,才能保证家访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家访计划一般包括时间安排、  相似文献   

13.
正"好新闻!"一眼看到《新华每日电讯》上的《问计于民,江苏教育厅长"家访"》的标题,我就在心里叫了一声。"家访"这个词,引起我的许多回忆。我的父母终身从教,当年不时有对学生进行家访的情况。我当学生时,好多老师是父母的熟人,经常跟我父母讲我的事甚至告状,使我在学校和在家里得到的奖惩完全一致,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家访。可是到了我儿子求学时代,从上小学到今年研究生毕业,18年间却没有一位老师来我家作过一次家访。回想这18年中,我这个作家长的,也确实多次有过与老师坐下来谈谈儿子而不  相似文献   

14.
微笑家访是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是照亮学生心灵的一缕阳光。教师在家访前要根据学生、家长的不同心理特点,建立家访档案,做足家访准备,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家访档案,尤其要充分利用"特别档案",重点做好后进生的家访工作,家访后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引导,以巩固家访效果。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之友》2013,(Z1):12-14
"这几年我一直都教小学一、二年级,每次接了新班,我都会打电话约家长进行家访,但是这几年家访却越来越难了。"刘爱红老师说,平时自己和同事们交流时也会说到这个问题,现在家长拒绝老师家访的理由很多,大多数家长都会以"我家不好找,有什么事情我到学校去找老师,这样也方便"这样的理由婉言拒绝。"如今,一个新班级30多个孩子,能接受老师家访的不足一半,被拒绝的次数多了,老师们也提不起劲头来。"刘爱红老师如是说。  相似文献   

16.
方强 《班主任》2007,(9):25-26
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通过家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分析研究孩子的状况,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欲使家访取得最佳效果,家访也要注意方法,在此,笔者试用"轻重缓急"几个词概括家访时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人文性、主体性、全面性的今天,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呈现出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在科技迅速更新换代的今天,家园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电话、手机、网络等方便快捷的现代联系方式的介入,使得"家访"这种联系方式却呈现出逐渐被淡化的趋势。同时随着现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家庭、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使得教师和家长双方都不太乐意主动采取家访这种形式,家访遇到了"挑战"。本文将试图从"家访的作用"、"家访的策略"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有效地重拾家园合作中的这一"法宝"。  相似文献   

18.
陈钧 《中国教师》2009,(4):56-57
<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家访正面临着挑战,它大有被网络、手机和电话联系所取代的趋势。江西省南昌市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家访活动,要求做到"两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的教师参与家访活动,对百分之百的学生家  相似文献   

19.
"家访不家访无妨",是一些家长对当下教师家访的感叹。持有这种消极态度的家长尽管只占少数,但却从某一层面反映出现在教师家访的不足与缺憾,理应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与反思,从而找寻其问题"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建设一支厚德善教的教师队伍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校长要想赢得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全面理解和对学校工作的全力支持,就要深入教师,以心换心,知己知彼,把家访教师作为校长履职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围绕"为什么要家访教师"、"家访教师的内容"、"对教师怎样进行家访"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