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分析民间地藏信仰的社会心理,指出对死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民间神鬼文化中存在着神位"空场"及地藏信仰与传统道德价值耦合共同构筑了地藏信仰的民俗基础;能愿满众生、度苦扼厄则是其核心内容;自我牺牲、服务众生是其在民众生活中首要的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民间信仰视角对六朝志怪、唐人小说、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创作内容、题材、方法以及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在传承演进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论析.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渗透了强烈的民间信仰意识,民众信仰的对象往往成为创作的重要题材,民间信仰的特点直接影响古典小说创作过程中对非现实情节的采用.创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对象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而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了自己的艺术天才,使其与民间信仰的原初形态有了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传承文化 ,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聊斋志异》中有关异类崇拜民俗信仰的描写表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 ,不仅深化了通常所说的婚姻、科举、社会三大主题 ,而且成为作者寄托孤愤、借以说法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是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信奉与尊重,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慰藉和寄托。它主要产生和发展于广大农村地区,对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我国历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在当代全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民间信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鄂西东瀼口镇的民间信仰现象进行个案分析,探讨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以期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作为区域性神祗的杨泗将军信仰,在清代中期由两湖移民带入陕南地区之后,又整合了宋代以来陕南原有地方性神祗杨从义,不仅完成了其本土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得本为庇佑地方农业生产的水利神杨从义崇拜发生转型,成为区域性信仰的组成部分.而这一民间信仰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清代中期以后陕南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直接将原居地区水神信仰带入,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明清时期陕南地方商品经济的勃兴,使得民间信仰体系从以地方诸神为主开始向地方诸神与区域性神祗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6.
对宋代民风好讼问题,可以从社会经济变化和司法机制两个角度来理解.前者原因包括民众私有观念深化,社会成员之间交往增多,人口增加等几方面.后者是宋代司法机制在乡村层次的相对薄弱--由于乡村中缺少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对民间各种矛盾进行有效协调,因而造成诉案大量涌入州县衙门.  相似文献   

7.
侗族的祖先为中国古时期的百越族,它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形成了特殊的民间信仰,拥有自己的宗教文化。侗族信仰的范围很广,其中“萨”崇拜是所有信仰的核心,并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对侗族民众的发展、生存、人缘交际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侗族“萨”的崇拜内容,对其民间信仰做出一定的探讨与分析,探寻其背后的社会现实与前景。  相似文献   

8.
日本民间文学中有不少禁忌题材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大多与中国民间故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日本的民间故事可以分为“昔话”“传説”“世间话”三种形式,而仙乡、羽衣和密室则是以禁忌为题材的民间故事的母题,《浦岛太郎》、《亲蛇子蛇》、《仙鹤报恩》即是三类题材母题的代表.在日本社会,留存于故事中的禁忌风俗,对民众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人们从长期的禁忌习惯中逐渐养成了诚信的观念.无论在儿童或学校教育中还是企业经营中,日本人都非常重视诚信教育和培育诚信文化,视诚信为人的立身之本和提升企业信誉的保障与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9.
关中西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心意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在对湫池村与灵山两个具有民间性质的庙会和五丈原与周公庙两个具有官方色彩的庙会调查中发现,两组庙会不仅供奉的神灵和管理者性质有差异,而且前往庙会的人群的身份、文化程度和信仰态度亦差异明显。科学理性精神与民间信仰精神在庙会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存与发展问题上所反映出的矛盾情态,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是法伦理学的经典文本.社会文化心理与习惯置换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要树立"法信天下"的理想状态,就要发现并宣扬法律本身就具有的信仰生命.  相似文献   

11.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正月,王伦出使金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王伦传》等书记载王伦此次出使使职为迎请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宋会要辑稿》《宋史·高宗本纪》等书所载王伦出使所带使职为迎请梓宫、皇太后、交割地界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成书年代均早于《宋会要辑稿》及《宋史》。且当宋徽宗逝世后,宋人眼中的"两宫"意指宋钦宗及韦后。宋高宗为应对反对和议的呼声,曾多次在人前表态自己屈己议和是为迎回梓宫、宋钦宗、皇太后,为自己屈辱的和议披上道德的外衣,这不仅使南宋朝廷内部反对和议的呼声越来越小,还直接推动了南宋朝廷忙碌于迎接"两宫"的工作。故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记载的"两宫"贴近历史事实,它不仅反映出王伦出使时的真实使职,也反映出当时真实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的相关篇章表明:当时世俗社群在禅学的理解上的深浅之别,构成了该书之禅学思想的内部层次。《聊斋志异》中,禅学所处的外在层次,则是在佛教内其他宗派的题材和与佛教有关的民间信仰题材的衬托下凸显出来的。禅学思致在《聊斋志异》艺术结构里的布局,可依其存在形式大致分为全体式、部分式、点缀式三类。烛照《聊斋志异》的禅学思致,当有益于古代小说研究境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二程政治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丰富的思想渊源。历史背景指自唐代之后门阀士族的衰落与新官僚制度的形成,同时北宋政权的羸弱使得面对异域入侵时逼显出民族和国家意识的提高。思想渊源是指宋代之前的文化思潮对其学说的影响,主要是魏晋以来玄学与佛教对儒家名教的冲击和挑战。二程在构建新的哲学体系过程中,既批判又吸收了佛道两家的哲学资源,同时又自觉地对原始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理念予以发挥,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哲学在整个宋代道统重建和儒学复兴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戴震在其思考中表达了对作为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生命深切的关怀,本文试图通过对"以情挈情"的分析,去感受与揭示处于"前近代"中的儒者在面对道德上自我主宰与政治上个人绝对不受侵犯的纠缠时所作的应对。  相似文献   

15.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编纂者为金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元好问。其体例是为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里居、科第仕历、生平事迹等内容,而且还记载了许多金代文人的诗文著作。给我们了解金代文坛实际情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后人补撰的几种金代《艺文志》,都是以《中州集》作家小传为基本材料来源的。  相似文献   

16.
现存朝鲜半岛和唐朝关联的金石碑志共有233篇。金石碑志可验证、补充《旧唐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文献记载的缺失,有助于对入唐新罗僧侣关联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唐与朝鲜半岛关系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翔实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花腰彝"祭龙仪式承载了"花腰彝"民众的精神信仰和理想寄托,蕴含着彝族文化的诸多要义,同时也融入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与阐释。  相似文献   

18.
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皇帝在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对皇帝的教育也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学的重要内容。入宋之后,士大夫们在与皇帝“同治天下”的观念引领下,对天子的为政之道和为君之德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突出影响了宋代的皇帝教育。北宋重要的史家和士大夫范祖禹在其所著《帝学》中,对宋代诸帝接受教育的形式、内涵及皇帝教育的意义都有所论述,是宋代士大夫关于皇帝教育的最为详细丰富的著作,展现出宋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在夏朝就自行创制了"十月太阳历",而且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族学生学习英语有自己的优势与困难,如果其优势得到很好地发扬,困难和不足得到克服,再加上政府给予彝族教育更多的重视,彝族地区的英语教育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了韩愈的神化,唐宋地方祠庙祭祀政策的变化以及韩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合力而促成了韩愈这一"唐人宋神"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