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秀霞 《现代语文》2011,(6):111-112
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衬托,往往可以更生动更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强化文章主题,泰戈尔的小说《素芭》就是一篇成功地运用衬托手法的小说。作者不惜笔墨,将素芭放置在一个又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2.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3.
<正>小说教学怎样教才算体现新课程理念呢?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应该怎样落实呢?课堂教学该如何设计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呢?教学泰戈尔小说《哑女素芭》(节选)的经历,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目前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纸质化、平面化。因此,在确定《哑女素芭》教学目标时,我就力求使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标。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巴金在创作《伤逝》和《寒夜》的时候都处在尽情享受幸福甜蜜的爱情婚姻时期.这是这两篇小说共同的创作主体背景.二者又都控诉了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并刻画了挣扎在丑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无论是子君,还是汪文宣,都没有摆脱死亡的命运.尽管他们的愿望都是卑微的,一个仅仅要求拥有自己的家庭,维持一份爱情,另一个仅仅要求为妻子、孩子和母亲提供生活的最低保证,但在那时却无法实现.对旧社会的揭露和诅咒是两篇小说的创作重心.当然,仅仅这样还流于一般.这两篇小说的重要性主要还在于它们不约而同地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和人性弱点进行了勘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有一位小说家很著名 ,他就是阿城。他的著名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小说《棋王》 ,所有近二十年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应该知道这篇小说。阿城就是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阿城曾有过一个想法 ,写八个什么王 ,合成一个“王八”。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个王” ,即《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过电影 ,但只在戛纳电影节上得了个“金闹钟奖” ,很让人扫兴。  我却对《孩子王》这小说情有独钟。因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知青代课教师和他的农村学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生活 ,但我已经做…  相似文献   

6.
<正>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篇《礼拜二午睡时刻》出现在《外国小说欣赏》中,让人眼睛一亮的同时,也给讲授者带来了挑战。外国小说的讲解很容易隐于沉闷,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如何勾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分析细节、体会情感,这是个问题。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名作《罗生门》给了我启示,影片由一个武士被强盗所杀之事入手,运用电影中特有的"闪回"手法,以法官审案的形式,让杀人的强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花蕊还未开放;只有风从旁叹息走过。我生活在和他相会的希望中,但这相会的日子还没有来到。——泰戈尔《吉檀迦利》我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一个关键事件——徐州上课。1986年,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初到溧水县实验小学报到时,教导主任让我挑选自己喜欢的学科,我  相似文献   

8.
<正>《外国小说读本》场景单元里配的《烟雨霏霏的黎明》这篇小说主题让人费解,又没有现成的资料好查,我前后完整读了五六遍,获得的理解各有不同。先是觉得是个写纯真朦胧爱情的,后来觉得是反对战争的,再后来觉得是写命运无常的,读了第四遍之后我又觉得是写无奈的。第五遍以后,我只读出一个词——"厌倦":昙花一现的火花,转瞬熄灭于无奈现实的黑夜。在火花一闪的瞬间,背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无边无际  相似文献   

9.
上完泰戈尔的小说《素芭》,我的心里就像压了千金大石,喘不过气,又像波涛起伏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掩卷深思,素芭太可怜了,太可悲了,印度的女性太可悲了。首先,悲素芭没有疼她爱她的父母。俗话说: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哪怕他是聋的、瘸的甚或瘫的。更何况素芭不聋不瘸不瘫,只是不会说话。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11.
邓良秀 《教师》2014,(7):44-45
正关于《故乡》一文的主题,课本注释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陈根先生在《谈故乡的主题》中是这样概括的:"小说以‘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地揭露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  相似文献   

12.
【阅读导航】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状况,最能代表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只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还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性格形成的各个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在林白的小说里,镜子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之一,它们是女主人公展现真实自我的工具。在《回廊之椅》这篇小说中,镜子这一意象没有出现,而作者却从其他途径让读者看到了文中无处不在的镜象世界。镜象世界的营造让这篇小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本文试图解析《回廊之椅》中镜象世界的营造方式,找出潜藏于文本之下的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149篇课文里,小说有16篇。这16篇小说分四个单元编在三、四、五册课本里。鲁迅的小说《药》编在第三册第五单元。鉴于学生一般都爱读小说,我教这篇小说时,重在指导学生学习赏析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方法,意在通过这篇小说的赏析,让学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赏析课内外的其他小说,尤其是课本中的另外15篇小说。 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我教鲁迅小说《药》的时候,首先给学生作这样的讲述: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作家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创作意图,传达出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又主要是通过情节的设置、环境的描写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读小说,最终是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重在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要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必须弄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如果说情节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那么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讲述至此,我就由这个设问引导学生去阅读课  相似文献   

15.
张小华 《广西教育》2012,(44):39-40
孙犁先生的《荷花淀》选人高中教材已经多年,但是说实话,学生对阅读、学习这篇小说的兴趣不大。在给新一届的学生上这篇小说时,我做了一个调查,让他们谈谈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学生的主要观点有:第一,文章中的故事距离当今时代久远,没有阅读兴趣。我的思考:许多历史小说,故事发生的年代比抗战还久远,  相似文献   

16.
<正>《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  相似文献   

17.
作家阿来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尘埃落定》之后,我故意放慢了自己的写作速度,其实,这10年如果要我写很多东西,我也可以写,不是没有故事,我占有的资源应是在中国作家里非常得天独厚的。但我没有这种愿望,我经常讲,就像轰轰烈烈谈过一次恋爱之后,马上又开始和另一个人再这么刻骨铭心地来一次,我做不到。小说写作对我来讲,  相似文献   

18.
<正>我要一个人的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戴佩妮《一个人的行李》鲁迅什么时候写过《背影》了?朱自清表示不服!而且用了整整一个通宵才读完这篇一千字不到的散文,这种学习态度也真是让人敬佩!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李娜《青藏高原》"山川"指的是山岳与江河,说"一座座山"没毛病,但"一座座山川"?还是请你回去复习一下量词的用法吧!其实,在这种既有山又有水的情况下,量词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一重重"。我愿意在他回来前继续安静沉睡,但他已去到别座城堡吻另一双嘴。——S.H.E《不想长大》  相似文献   

19.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小说。这篇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甚至主要人物没有充分行动,但是,却让人觉得内容丰满,动人心弦。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与海明威娴熟地运用意识流、象征、聚焦叙事等艺术手法密不可分。一.意识流手法《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的主体内容由对话与回忆构成。哈里的回忆并  相似文献   

20.
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