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晓 《青年记者》2016,(13):63-64
媒体消费主义盛行的迷思 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理念在我国社会的广泛蔓延和不断强化,在消费文化的裹挟包围之下,媒介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①消费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时放大了这种需求,进行了消费内容再生产再扩散.在受众强大的消费主义信息需求面前,媒体倾向于奉行消费主义,致使消费主义深度侵入媒介文化之中,形成合谋,导致媒体消费主义盛行.  相似文献   

2.
受众选择、技术驱动、市场竞争以及舆论监管是促进报网融合的主要动因。报网融合背景下,媒介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流程将朝适应媒介技术进步与受众消费升级的方向演进,市场主体从单纯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到规模效应与范围效应并重,在此基础上,传媒产业价值链重新配置。内容生产、媒介传播和企业网络是媒介融合的范围经济效应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4.
黄金  张娜 《新闻前哨》2014,(7):71-73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狂欢理论、媒介民粹主义消费与文化工业等四个维度,解析韩剧在国內热播的原因。本文认为韩剧网络消费热是媒介民粹化生产和受众民粹化消费的合谋产物。在"粉丝狂欢"的表象之下,是文化工业生产者对粉丝的成功收编。这为如何提高我国国产剧的受众满意度以及做好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申启武 《视听界》2013,(2):34-36
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发展的需要和受众的传媒产品消费习惯的变化,广播在内容生产与传播方面有必要创新。  相似文献   

6.
论跨媒体叙事中的粉丝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媒体时代,媒介组织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活动受到传播渠道和平台多样化的挑战,开发跨媒体产品是媒介组织和独立内容生产商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跨媒体传播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受众,培育粉丝参与产品的传播、发行、消费、评价和内容创造,从而取得范围经济效应.然而在跨媒体产品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也要注意对粉丝进行合理区分,设计出能够吸引不同倾向受众的跨媒体产品,实现粉丝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余炳毛 《新闻知识》2002,(12):29-30
大众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受众是传播的对象与 目的地。了解受众的需求、期望,对编辑传播具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媒介分割受众的情况下,受众的需 求、期望可以说对编辑传播提出了挑战。要应对这一挑 战,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期望。这已成为摆在每一个 编辑面前的课题。   受众的期望,就是受众对编辑传播满足其需要的 希望和要求。受众的期望与受众的需求密切相关。无论 何种媒介的编辑都难以满足受众个体的各种要求,这 就使受众对不同的媒介往往抱有不同的期望。所以了 解受众的期望,首先要弄明白受众的需求与使用媒介 的动机。   一、受众的需求是期望产生的基础  人的需求千姿百态,其基本需求包括从低到高的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参与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王玲玲 《青年记者》2012,(14):23-24
全球进入了经济工业时代,便逐渐成为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大众媒介大多依赖广告商的资金投入而生存,广告商投资资金的目的是吸引大众媒介的受众对其产品进行消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大众媒介在极力鼓吹、传播消费理念."生产者和大众媒介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的目的,结成联盟.  相似文献   

9.
一、强调电视产品的个性品质 国外一家知名杂志对目前国外受众的信息消费特征进行的总结:(1)受众的主动选择性大大提高;(2)受众对媒介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个性化信息为主,一般性公共信息为辅."、"通过媒介传播个人思想、观点的意识越来越强"、"对付费信息服务和节目的要求逐步上升"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计算机技术和媒介技术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纷纷转型,但仍存在市场定位模糊、对新媒体认识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的融合给实体书店营销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受众角色转型带来新的传播格局;受众生活形态改变带来新的图书消费需求;受众图书购买行为改变带来新的营销契机。研究这种变化,对于实体书店改善目前的营销现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经济越来越立足于创造和交换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从以物本经济为基础逐步转向以人本经济为基础的“广义虚拟经济”。传媒产业尤为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同时。由于内容和受众权力主导传播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心理需求满足程度,也就是消费者剩余对于媒介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决定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我们可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影视媒介消费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决定其文化消费的方式。受众的文化素质不同,其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也不同。受众素质直接决定着影视艺术传播的效果。受众素质是构成影视艺术传播环境的特殊要素。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范围、传播的场景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素质,尤其是影视艺术传播,受众素质是决定影视艺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卜卫一、受众媒介观念的初步分析受众的媒介观念应该是现代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受众使用何种媒介,如何使用媒介及利用媒介传播中的何种信息,都与其媒介观念相关。即受众对媒介和传播活动的基本认识或看法,影响着他们媒介消费接触行为。早...  相似文献   

14.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介在资讯传播中受到大众文化的极大影响,新媒介在生产有关大众文化的内容产品时特点鲜明,具有时代特征.本文阐述了新媒介传播与大众文化心理之间的联系.媒体从业者除了要了解受众的阅读需求,也肩负着把握舆论导向、反思文化传播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电视是产品营销的重要媒介通路,营销成败取决于内容汇聚受众注意力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变化发展,受众的媒体消费选择、使用行为都随之变迁,直接影响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促使电视媒体进行节目编播的调整与革新。为在日趋激烈的注意力争夺中获得更有  相似文献   

16.
媒介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既然要生产、流通和消费,那么,节目这一特殊的媒介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就必须考虑成本投入与最后收益,这就使得电视节目在制作时要树立成本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正思辨,简单地说,思即思考,指进行比较深刻和周到的思维活动;辨就是辨析,指辨别和分析。思辨是媒介得以长久生存的根本。制作具有较高思辨性的媒介产品是不断满足受众高水平接受需求的重要途径。而就广播媒介的传播特点而言,思辨性和纵深性又是其传播的软肋。如何将传播能力的软肋转变成为传播效果的引擎,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广播媒介的思辨性呢?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刻把握广播媒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多元媒介相互融合的环境中,不同媒体产业间跨界合作实现优质内容资源跨媒介延伸,使得消费者在不同媒体渠道、不同媒介文本间流动和迁移.本文提出并阐述了跨媒介消费的内涵,认为跨媒介消费是跨媒介受众以拓展内容消费体验为目的,基于一定的需求和动机,在同一IP延伸的多种媒介内容产品间流动、迁移、转化、参与、互动的心理反应与行为变化过程.跨媒介消费的对象是以故事世界为内容架构,以IP为连接的跨媒介文本,具有内容文本的互文性、故事世界的可扩张性,是一系列以不同媒介形态多元分布的关联性叙事元素和文本.此外,跨媒介消费具有流动性、非线性、生产性、圈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受众心理与媒体分众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大众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分众化(或小众化)的趋势,任何一家媒介在关注广大受众普遍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受众不同的需求。报纸的扩版和广播电视中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媒介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使受众各类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分众化的趋势对广告客户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便于他们在目标消费群体感兴趣的媒介、版面或节目中投放广告,使其更为集中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广告收益,这反过来又加快了大众传播分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社会开始转入了消费时代.市场导向与新技术的发展为国学的当代传播注入了动力,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国学传播景观日益转向"奇观".国学文化媒介产品愈发追求商品化;图片化转向引导媒介文化的生产不断视觉化,造成了文字传播的倒退,对国学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藉此,受众应正确对待当代媒介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媒介文化生产者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促进国学在当代的良好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