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以来,《空军报》的军事训练报道充分展现“英勇善战”精神,突出“打仗”意识,版面上充满“火药味”。无论是工作报道还是人物报道,都凸显“战场”这个主题,充分反映了空军部队贯彻落实全军军事训练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全员全装深训精训“(简称“两全两训”)的风貌,以鲜活、精细、厚重等特点,反映了空军部队不断掀起大抓军事训练高潮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2.
“关注舆情动态,反映百姓心声”是我国新闻工作尤其是党报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体看,我们的媒体主要是各级党报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但是,一些报纸上“领导活动多、会议报道多;新闻信息少、群众视角少”的现象依然存在。新闻媒体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反映现实生活、没有反映百姓的心声、没有报道社会现实,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的舆论引导力量就会削弱。最新改版的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注重满足主流读者的需求,始终将引导社会舆论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以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法和创新的报道思  相似文献   

3.
如果用电视中“定格”方法,去观察生活、观察人物的发展,不难发现,无数个“定格”块成串后,反映的社会生活,被报道的人物,竟会出现极强的“立体”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的形式报道新闻人物、反映其思想和事迹的新闻体裁。近年来,笔者发现众多报纸中,人物消息少得可怜。许多通讯员、记者一涉及写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这也许是“消息写事,通讯写人”的说法给人们思想上留下的框框。对先进人物,可以用人物通讯来反映,也可以用人物消息来报道。用通讯介绍人物,固然写得生动活泼、具体细腻、富有文采,还可以较深地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笔者以为,它毕竟不是报道人物的唯一写作形式。采用消息的形式不  相似文献   

5.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9,(12):63-64
人物报道,包括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专稿、人物专题)。人物消息就是用消息这种短小简洁的形式报道人物;人物通讯篇幅要比人物消息长,它要求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手法把人物写活。  相似文献   

6.
要塑造一个让读者过目不忘的典型人物不是件容易的事。综观各类媒体对“最美人物”的报道,在尽最大可能还原人物瞬间最美壮举的同时,还对其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零距离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甚至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这种全视角报道人物的手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8.
典型报道,重在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典型报道的重要手法。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在刻画人物时巧妙地利用“矛盾冲突”,典型报道才能达到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效果,才能引人人胜、吸引人惊羡好奇的目光。如何通过“矛盾冲突”写出人物的精彩?笔者认为,贵在写出人与人、  相似文献   

9.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0.
罗亨钦 《东南传播》2011,(11):162-163
电视新闻具有声画同步传播的效果,人物报道本应是电视新闻的长项。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容易陷入“同期声+人物生平简介”的套路,使得人物扁平化,缺乏感染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电视优势,要“重记录,多讲述”,用自然、生动的现场和语言打动人,反映人物个性。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典型人物采写是新闻报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记者"成名成家"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挖掘典型人物的独特闪光点、用复杂的环境来映衬人物、用文学化手法打动人心、用"群众语言"吸引群众等方面,探讨了纸媒做人物报道"抵达人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伍丽 《新闻界》2003,(3):55-56
人物新闻,亦称人物消息,即用消息的形式及时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事迹、思想、精神风貌的新闻体裁。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①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肩负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重任,记录历史必然要记录活跃在历史中不同层次的新闻人物;反映时代自然要着力去展示时代的各种人物风采。可以说,在记录历史真实,反映时代风貌上,以便捷、迅速、有效地报道新闻人物见长的人物消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以最短的篇幅、最快的速度报道尽可能多的新闻人物,荟萃成时代人物群雕,展示时代五…  相似文献   

14.
一般说来,人物通讯可以比较充分地反映先进人物的成长过程、先进事迹、高尚情操,能够细致地描写生动的故事情节,引起读看感懂上更强烈的共鸣。而用消息的形式报道先进人物事迹的人物新闻,则能吏突出、更集中地写出报道对象最重要的贡献、最主要的事迹、最闪光的思想、最高尚的情操。总之,多写、多发人物新闻,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内在要求,是新闻改革的方向,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使命。第一,人物新闻应该求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人物新闻要注意时奴性。人物新闻以新近发生的突发事件为由头,用客观叙述手法,用简短…  相似文献   

15.
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尤其是先进人物典型,是我党的传统工作方法,也是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建国以来。我国曾涌现了大批的先进典型,他们真实、可亲、可敬,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但是近几年来.一种叫做“缸杯法”的人物典型报道却悄然而生并日益占领典型报道空间,新闻工作者有意识无意识地受其影响,致使人物典型宣传的价值大打折扣。 揭开“缸杯法”人物典型报道的面纱 在一缸清水里加二两白糖,其味清淡,但将这一  相似文献   

16.
会议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源,“会议新闻是指专门报道会议、反映会议情况的新闻”。然而目前此类报道仍难以走出程式化、空洞等困境.因此。研究、改进会议新闻写作是当前新闻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报道,最重要的都是要实现有效传播。鲁迅早年说过:“新闻或许是一种宣传,但宣传不是新闻。”会议新闻若想实现有效传播,必须要在提炼主题、挖掘背景、创新形式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下) 其三,人物的思想往往是通过人物具有特征性的行动来表现。在写作时,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着意描绘,才会把报道的人物写深写“活”。如果一篇人物通讯,只是作者介绍报道的人物如何了不起,或者是用几个事例说明他有这个优点那个成绩,读起来定会乏味,更无法打动读者。有位老记者谈起人物通讯的写作说过这样的话,一篇通讯就是名字加例子——某某某工作不怕困难,举一个例子;某某某关心群众生活,再举一个例子。这  相似文献   

18.
党报是肩负新闻和宣传双重使命的特殊“新闻纸”,头条新闻即是党报使命的集中体现。因此它在定位上体现为:是有主观倾向性的新闻;要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要反映改革现实。头条新闻的诉求目标是“新闻精品”,其标准是政治性、显著性和必读性。在报道艺术上,一是倡导“以读者为中心、以内容为核心”的新理念;二是在内容、结构和文体上体现报道规范;三是通过展现新闻事实的个性化实现新闻报道的多样化,运用“人格化”的手法改善会议报道。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里,怎么样用我们的摄影机从丰富的生活中把这些英雄人物的思想面貌和劳动热情形象地、典型地、生动感人地反映出来,使照片感染力很强,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有强烈的思想性,这并不是一件举手可得的事情,而需要我们进行繁杂细致的工作和艰苦的劳动。我初搞摄影工作的时候,曾经很幼稚地认为:人物报道的照片好照,只要有物有人,一按快门,“咔嚓”一声就能完成任务。多次的实践,使我逐渐地改变了那种错误的看法,同时也从失败中慢慢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和办法。在反映先进人物的摄影报道中,报道形式和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使画面上的人物突出,主题鲜明,通常采用“特写”形式进行报道。那么是否每张人物特写照片都能达到人物突出,主题鲜明呢?不是的,如果在拍照前和拍照时不慎重地思考,细心地观察,耐心地等待,非但不能达到上述效果,反而会  相似文献   

20.
人类已经步入因特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和快速度,要求会议报道要提高可读性。作者作为第一线的记者,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沟通法、剥离法、回避法、吸引法、充实法“五法”,对提高会议报道的可读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