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韩愈谪阳,是将他的险怪诗创作推向高潮,并使他的险怪诗风日趋完美的重要原因:被贬谪的失意人生与压抑心态,触发其作诗鸣不平情愫的形成;谪阳途中见所未见的异地景物触发其丰富的奇异想像;岭南的奇风异俗,激发其猎奇的创作意识;阳山贬所的艰苦生活,引发其神奇的幻想;贬官的休闲生活,为其创立作险怪诗提供了时间保证。  相似文献   

2.
韩愈被贬潮州后,其思想是否发生转变,众说纷纭。我们从韩愈的诗文及其行动中可以看到他围绕着政治功利这一根本目的,在攘斥异端与反对藩镇割据两个重大问题上的反应。对这两个重大问题的梳理与辨析,可以客观地评定韩氏贬潮后思想是否发生转变,这对韩愈其人做出公正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被贬谪的、被流放的官员哪朝哪代都有。被贬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但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唯唐宋最多,主要是因为唐宋文学作品中留有太多的贬官文章,流放诗词:王维失意唱阳关,韩愈被贬走秦岭,白居易被贬浔阳江头邂逅琵琶女,苏东坡被贬高唱大江东去……西方人讲愤怒出诗人,中国人讲不平则鸣,穷而后工。贬官的生涯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底层社会的生活磨砺了他们的情操,济世报国之心成就了他们辉煌的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贬官出杰作。”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不难看出,很多名篇都是作者在贬官、被逐后创作出来的。先秦就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后世更是代不乏人。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说:“文章憎命达”(以文学著称的人,往往命运困厄,好像文章憎恶命运通达似的),颇有点视之为普遍规律。这虽然不无以偏概全之嫌,但例证确实不胜枚举。如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写了《捕蛇者说》、《永州八记》;韩愈被贬后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创作了《琵琶行》;范仲淹被贬后写了《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5.
韩愈在潮州事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是在唐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因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广东潮州当刺史的。此时韩愈年巳五十二岁,官至刑部侍郎,在这样的晚年,贬到当时被认为是“远恶之滨”“蛮夷之地”的潮州,对韩愈来说,当是一个不幸的遭遇。正如他在去潮州路上写给韩湘的诗中所说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饱尝了宦海浮沉的忧患。  相似文献   

6.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佛骨被贬潮州,政治生涯的挫折,客观环境的刺激,使韩愈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心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因素在削其锐气的同时也赋予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心灵震荡,使其诗文的创作风格逐渐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的咏史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其咏史诗的生成与其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二十三年的特殊经历以及贬所——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的特殊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苏子瞻醉写赤壁赋》和《花间四友东坡梦》等的内在精神旨是一致的,即都是借“苏轼贬黄州”之故实进行生发,来曲折反映元代士人的落魄困窘和剧作家的愤世之情。  相似文献   

9.
愤激的主题和悲壮的情调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将释迦牟尼一节指骨迎入宫中,供奉三天后又送到各个寺庙,让吏民瞻拜,一时在整个长安城掀起了接佛的热潮,甚至出现了焚手指、烧脑袋以祈福祐的情形。面对朝野的种种愚昧行为,韩愈毅然向皇帝上《论佛骨表》,极言接佛之非,由于上书的措辞激烈,大大损伤了唐宪宗的自尊,韩愈获罪,远贬岭南。作于贬谪途中的这首诗歌,真实地反映了诗人遭受重大打击后的心情和态度。诗一开头便叙述被贬的原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只因提了一个正确的意见,便朝奏夕贬,远窜边荒。对这样的处理,作者的想法是:“欲为圣时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既是  相似文献   

10.
同是因为进谏被贬,同是希望离开贬谪之地,王阳明《龙场生问答》与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有着很多的不同。一是想离开的原因不同,韩愈是因为贬谪之地条件艰苦,王阳明是因为自己不能尽职;二是想离开的方法不同,韩愈是向皇帝陈情,王阳明是考问自己的内心;三是对忠的认识不同,王阳明认为对待皇帝应该以道相从,韩愈则不问是非。这三个不同背后有着一个根本的不同,即处困的态度不同,王阳明坚持以礼义忠信为处困之道,韩愈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韩贞以修道立身,倡导孔颜之乐。然而他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在他的不少诗中表达了他的悲苦之情,发出了他的悲涩之叹。韩贞的悲涩之叹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功名之叹,想出而未能出,于是失落、失望,从而看破古今,叹造化弄人。其二是求圣之叹,既然不能出,那退处而修,成贤成圣,但圣贤之路艰难,他信心不足,叹世事难尽。其三是忧道之叹,在求贤求圣的道路上他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世风日下,他叹民不行道与以道化民之功微。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韩愈以其奇险的诗风成为唐代诗坛第二次新变的代表之一."奇"语和"丑"语的大量运用,一方面形成了韩诗奇崛瑰怪的诗风,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新路;另一方面,过于追求奇险,流于文字游戏,又降低了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谈韩愈墓志铭类散文的独特构思.韩愈的墓志铭创作在立意上注重对墓主个性气质的凸现,其后的选材、结构安排、表现方式方法等都以此为中心展开,但又各有新意.选材强调精当,结构安排上力求出新出奇,在表现上则创新性地在墓志铭中运用主客观结合的叙述形式和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这些都使韩愈的墓志铭类散文显出独特的构思.  相似文献   

16.
中唐时,曾四任国子监学官的古文家韩愈,对对话式表达艺术有了新的体认。韩愈在对话式表达艺术方面的贡献与其强烈的入世思想、儒者情结和革新、开拓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对对话式表达艺术的贡献大致有三:一是注意到对话式表达艺术中的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二是发展了对话式表达艺术在论说文中的创作技巧与创作观念;三是在创作中的游戏态度的形成等。究其社会原因,我们不得不思考科举制度对唐代文人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北宋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历程,梳理韩诗与欧诗的艺术关系,揭示出欧诗承韩有学韩、似韩与变韩三个时期,其关键在于对“以文为诗”的标举与承传创变。欧阳修的尊韩、学韩确立了韩愈诗歌在北宋的诗学典范地位,他在模仿研习韩诗基础上的“变韩”为自家诗的独创新意奠定了基础,学韩而不觉其为韩的创新精神是他接受韩诗、领导诗歌革新的真精神所在。比较韩、欧诗歌的不同可见,欧诗“变韩”之处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文人化、议论说理的凝练精警与理性色彩、谋篇布局的疏荡章法与铺叙笔法等方面。此外,欧阳修还以平易细密扬弃了韩诗的过分奇险拗峭。欧诗承韩这一接受现象对创立有宋一代新诗风具有深远的诗学意义。欧阳修承上启下,是杜、韩与苏、黄之间的重要艺术中介,其接受韩诗之意义就在于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诗歌创作是其文学思想的反映。他被贬潮州后,其创作似乎偏离了其文学思想的指导。文章通过分析韩愈被贬潮州后诗作的变化,认为韩愈被贬后诗作内容虽有变化,但其信仰及所坚持的文学思想并未动摇。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洛阳是欧阳修文学创作的起点。在洛期间,他的作品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处于学习模拟期,故在洛散文首先在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上对韩愈颇多承袭。后在与尹洙的交往中,接受了其“简而有法”的写作主张。在洛散文又具有简洁明快的特色。在洛散文的句式虽以散句为主,但仍有较多骈偶,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文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