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公众人物因为身份地位的特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同公众利益密切相连,公众对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关于他们方方面面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一方面公众人物要维护自身的隐私不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传媒要满足公众知情的权利,本文就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问题作一较为深入的探讨。一、公众人物的含义公众人物(PublicFigure)一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法官威廉·布伦南认为沙利文作为警长,社会地位特殊,媒体对其进行批评不构成诽谤,从而树立了“确有恶…  相似文献   

2.
吴飞  孙美燕 《新闻实践》2003,(10):52-54
因《东方体育日报》报道了有关范志毅世界杯期间涉嫌赌博而打假球一事,范志毅一怒之下将该报告上法庭。2002年12月18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判被告《东方体育日报》胜诉。判决书写道:"即使原告认为争议的报道点名道姓称其涉嫌赌球有损其名誉,但作为公众人物的原告,对媒体在行使正当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容忍与理解。"这只不过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涉及"公众人物"的诸多案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媒体被告一般都会拿"公众人物"作为自己的辩护理由,而法官有的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辩护,更多的是不予理会。事实上,许多人坚持媒体的报道一旦引发侵权纠纷时,尤其是当侵害对象是名人、是公众人物时,新闻媒体的侵权行为仍然要受到保护。他们称这种保护在国外——至少在美国,自从《纽约时报》诉沙利文(New York  相似文献   

3.
盖雷平 《新闻三昧》2008,25(5):10-13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公众人物报道评论的不断增多,新闻侵权官司逐渐曾多。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而其中媒体败诉的居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审理的15起新闻侵权案件中,只有1起是媒体胜诉。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以及新闻自由的界限,成为备受法学界、新闻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实践中,名誉权纠纷案件也已产生了一系列案例,如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报》案、余秋雨诉肖夏林及《北京文学》案、陈永贵近亲属诉吴思及《北京青年报》案、张西德诉《中国农民调查》作者陈桂棣、春桃夫妇案等等。  相似文献   

4.
从沙利文原则到雷诺兹特权——对借鉴外国诽谤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4年美国的警官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在美国确立了公众官员(public officials)起诉媒体诽谤,必须证明媒体具有"实际恶意"(actual malice)的原则①,后来这个原则又被延伸到"公众人物"(public figures,又译公共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传播全面繁荣,中国传媒业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催生了泛娱乐化的热潮.当低俗、失真全面渗透到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娱乐新闻逐渐在社会转型中迷失,尤其在对公众人物的报道中呈现出盲目炒作、断章取义的伦理弊病.本文从极具典型意义的"宝马离婚案"入手,浅析当前媒体娱乐新闻报道中公众兴趣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价值博弈,批判其中蕴含的伦理失范现象,并呼吁娱乐新闻的媒体责任,以期为当代娱乐新闻的伦理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媒》2002,(2):53
《新民周刊》2001年第53期载文《2001年假新闻盘点》。文章说,都说媒体是公器。改革开放能有今天的成就,媒体自然功不可没,但是,作为“传播中介”的新闻界面对各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否也该扪心自问:我们做得怎么样?假新闻如此猖獗,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是否难辞其咎? 该刊对2001年假新闻执其要旨,痛加挞伐,旨在肃清流毒,以儆效尤。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成安 《新闻界》2001,(6):35-36
9月初,四川日报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栏目———《直面老总》。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公众人物,有引退复出的传奇经历,其它媒体均又未能采访过———倪润峰自然成了本栏目绝佳的采访对象。2月12日,长虹董事会的一纸公告完成了倪润峰的复出。在经过8个月“潜龙在渊”式的休养后,倪润峰以CEO身份重掌风雨飘摇的长虹。与去年6月那次轰轰烈烈的引退相比,倪氏的复出极为低调。闻“峰”而动的全国几十家媒体记者云集长虹,倪润峰连面也没露。苦等数日,各路媒体除得到一份《长虹CEO纵论“百年长虹”》的新闻通稿外,别无所获。此后数月…  相似文献   

8.
“新闻发言人禁说‘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是新闻发言人永远的大忌……” 近日,不少媒体都对四川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下发的《四川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中的这一条款予以报道,不少媒体还将这样的话搬上了标题,以示重视。 “无可奉告”成了“忌语”,的确闻所未闻,起码在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9年陈幸好在纽约街头怒骂媒体围追堵截的新闻为由头,分析公众人物类别与知情权之间、知情权与非隐私之间的关系,得出记者在采访公众人物以及非公众人物时应遵循的不同职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穆青的人物通讯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文字很好地运用了视觉的因素,读来栩栩如生,就像是一组组的电视镜头,因此,我们不妨称…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媒体来讲,“两会报道”是一场新闻大战,也是各媒体一显身手的时候。现在,笔者对《中国青年报》和《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的“两会报道”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2.
张芷菡 《今传媒》2016,(4):74-76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类媒体都越来越重视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其中围绕GDP的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报道,是宏观经济报道的核心内容.笔者选取《人民日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三家报纸媒体,结合新闻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三家媒体分别在2014(1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对上一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报道框架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媒体面对同一事件在建构现实过程中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14.
今天,娱乐新闻成为受众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新宠已是不争的事实。敏锐的媒体意识到这种变化,也将自身具有的娱乐功能不断发挥:源源不断的娱乐资讯,花样百出的娱乐节目,五花八门的娱乐版面……这一切都显示了媒体发挥自身娱乐功能,不断贴近受众需求的努力。其中,《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以娱新闻作为出击重点,吸引读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和较好的口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稀奇古怪的名人隐私,漫天飞舞的明星绯闻,不求甚解不做考证的断章取义……也构成了现今娱乐新闻虚假噱头满天飞的现状,有人干脆称之为“八卦新闻”。娱乐新闻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效果,是媒体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刘佳琦  刘杰 《传媒》2018,(9):54-56
随着媒介融合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来,多家媒体充分运用电视媒体的优势,积极吸取当代新媒体动漫传播经验,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运用动画模拟形式的新格局,并称之为"动新闻"."动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驱动的新闻叙事方式,目前已被诸多媒体广泛应用.从2009年台湾《苹果日报》的"动新闻事件",到2015年新华网新版上线并引入"动新闻"模式,这一变化过程无不体现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制作与传播形式的重要变革趋势.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动新闻"出现的社会必然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融媒时代"动新闻"实践的三种模式(《苹果日报》、新华社、《新京报》模式),以此凸显"动新闻"在新闻传播及时性、真实性、新闻道德伦理、新闻版权界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纽约时报》如何避免新闻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官司有增无减,成为困扰新闻界的一个难题。由于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媒介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活动时缺乏明晰的权利和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发行量或提高收听收视率,一些媒体肆意炒作新闻,或者盲目抢快,以致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把关不严。上述情况导致新闻报道出现种种问题,或是捏造事实,制造假新闻,或是侵犯他人隐私,或是构成对他人的诽谤侮辱等,媒体屡屡被推上被告席,被判侵权。因此,媒介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防御新闻官司的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华裔报人、《纽约时报》的资深编辑李子坚先生在《纽约时报的风格》一书中,对《纽约时报》避免新闻官司的一些成功做法作了介绍,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后,吹响了媒体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号角。 客观地说,各级领导和各类会议是很重要的新闻信息源,领导作为公众人物也是大众和传媒关注的重点,然而,长期以来,媒体的会议报道过多过  相似文献   

18.
毛贺祺 《今传媒》2013,(1):133-135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法律赋予媒体进行传播活动的自由,就同时会规定对这种自由的必要限制,如报道不得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公共利益原则并没有明确界定"个人隐私"的范围。公众人物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很多,行为举动相较他人就可能具有更多的新闻价值,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为了追求社会效应,往往就弱化了对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现如今国内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明确划定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和相应的权利保护措施,使得现今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经常将公众人物曝光于受众眼球之下,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媒体报道和司法审判均无法感受到尺度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20.
9月14日,北京某著名报纸刊登了一封署名为"南京大学生"、题目为《我们究竟可以在哪儿接吻?》的"读者来信",详细阐述了大学生情侣在校园内外"无处接吻"的尴尬境地,在信的结尾,作者希望媒体不要炒作大学生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