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亦是成名作,写于1958年,当大跃进的热浪席卷全国.文学界也因此充满了打擂比武的声音的时候,陕西省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百合花”的小说。尽管《延河》地处西北,《百合花》也仅只是一篇几千字的短篇,但它却以自己独有的百合花般的气息与芬芳。给当时一片燥热的文坛带来一缕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2.
王晴  孙世友 《家教世界》2013,(10):240-241
茹志娟是近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善于用简单明快的笔调描写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和事,通过这些普通的人和事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在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一种清新质朴的味道,这种感觉在《百合花》中体现的尤为深刻。《百合花》完成于1958年3月,是茹志娟的代表作品,小说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中秋节,主要人物是我、小通讯员、新媳妇。全文笔触柔软细腻,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写出了人物的灵魂,这篇小说风格清新俊逸,于平凡中见诗情,于淡雅中显绚丽。丰富的情节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仿佛闻到百合花的香气。  相似文献   

3.
1998年10月7日,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在上海病逝。其艰苦的身世中,有许许多多不幸之中大幸的故事,尤其是她与小说《百合花》的风波,更令人嘘唏。1956年,任上海《文艺月报》小说编辑的茹志鹃,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她是根据自己当年在新四军部队卫生队发生的一个小  相似文献   

4.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温情故事,也是一篇宏大主题下的精致文本。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着重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话语,叙述视角和叙述节奏三个方面的突破,来证实《百合花》中“我”的情感历险。  相似文献   

5.
茹志鹃1958年发表于陕西《延河》杂志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在其时大陆引自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加以植培的文艺创作思潮及方法广泛延传而又于同年被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结合"方针所取代的"文学场域"中,似乎显得不合时流。小说于1958年初春完稿后,茹志鹃曾向《解放军文艺》及其他刊物致稿,但  相似文献   

6.
朱江 《语文学习》2021,(1):48-50
恐怕没有哪一个词语,像《百合花》中的“被子”一样,在一篇短篇小说中,被反复提及。《百合花》是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作,发表于1958年3月的《延河》杂志。小说致力于表现解放战争的生活,揭示正义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主题。解读这篇文章中的“被子”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一文中说:“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茹志鹃同志深得此法。在她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中,点睛之笔,随处可见,且她的“画”眼睛有自己独特的笔法,体现了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情者文之经”,文学的特殊力量在于感染,在于以情动人,使读者受到熏陶。女作家茹志鹃的《百合花》(1958年3月《延河》),通篇洋溢着军民之间、革命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骨肉深情,也充满着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怒之情。 《百合花》是以情动人,以情取胜的。  相似文献   

9.
钟培旭 《读写月报》2023,(13):19-23
<正>《百合花》故事动人,牵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篇小说以“我”(一位文工团女兵)的视角展开,写了“我”被小通讯员带到包扎所,后来一起去向老百姓借被子,遇到一个刚过门三天的年轻媳妇,颇有些曲折地借到她唯一的嫁妆——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  相似文献   

10.
茹志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女作家。《百合花》与《剪辑错了的故事》分别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百合花》不是菇志鹃的处女作,但可以说是她的成名作和早期(“文革”前)的代表作。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同年6月《人民文学》转载后,它就以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敢于别树一帜的胆识,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赏,在艺术界也引起了巨大的反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元月廿六日,《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同志复信计正山同志说:“我认为《百合花》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也便允许存在百家之言。包括你的意见在内。”计正山同志对《百合花》的主题和人物的分析,有新意,提出来与语文教师共商。  相似文献   

12.
茹志鹃的《百合花》具有女作家独到的艺术触觉和对生活细腻的感受,艺术魅力更多地来自于一种特有的女性化的叙述情调。小说对英雄、战争、人情的超常描写,显示了女性作家特有的审美意识、情感及方式,对后来的女性化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示范性与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呈现了“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之间在一九四六年中秋节那天发生的故事。由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受到限制,小通讯员为什么没有借到被子成为小说的一处关键空白。如何填补这处空白,关系着对小说整体布局的把握,也是理解这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何以能催人泪下的关节。一、文本空白的填补因为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是一处关键空白,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16.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有多重阐释空间的短篇小说,在十七年文学环境中曾因“感情阴暗”遭受发表挫折,1958年在《延河》杂志上发表后又倍受争议。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它被众多读者不断评说,并进入中学和高校教材,在阅读、评论、再阅读、重评的螺旋式研究中确立了其经典小说的地位,且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主题诠释、人物研究、创作背景及接受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7.
《广西教育》2006,(1C):78-78
1998年10月7日,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在上海病逝。其艰苦的身世中,有许许多多不幸之中大幸的故事,尤其是她与小说《百合花》的风波。更令人嘘唏。  相似文献   

18.
茹志鹃同志一九五八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百合花》,被重新选入今年秋季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这确实值得庆贺。因为,这篇当年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艺术珍品,对于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道德、情操的培养,还是语文知识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 《百合花》主要是以解放战争中某次战役为背景,以前沿包扎所为中心,以印有百合花的被子为线索,通过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和刚结婚的农村新媳妇的所作所为,热情歌颂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对解放军的骨肉深情,深刻地表现了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民这一重大的主题。作者茹志鹃同志  相似文献   

19.
《百合花》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新选入的小说。虽然《百合花》是一篇战争主题的小说,但作者借助“草蛇灰线”与“避重就轻”的叙述技巧,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之时常能感受到个体之间的动人与深情。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叙事的“轻”来消解现实之“重”的目的,即“以轻克重”。同时,《百合花》也能够引导读者对于个体存在价值的珍视。  相似文献   

20.
著名女作家茹志鹃于1958午创作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可以说是目前众多当代文学教材必谈,当代文学作品选必选的一篇作品。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篇公认的有特色的优秀之作。笔者在参阅了各种教材和有关分析文章后,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特别是再联系十七年中其它同类题材的小说,这种感觉尤其强烈。直觉告诉我,参看翻阅的那些文章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分析还未尽作品呈现之意,至少还不够深入,准确,全面。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